元宵节海灯的来历作文
元宵节海灯的来历作文
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最早的灯具是用竹子制作的灯盏,然后将牛角、龟甲、貝殼等器物串起来,放在竹盏中点燃,使人们的夜晚不再黑暗。这种灯盏被称为“浮灯”,用途主要是在宫殿或者寺庙前点燃,扮演照明的角,也叫做“庆灯”或者“闹灯”。
在中国古代的一些文字记载中,元宵节时都有关于点灯的记载,但这些的点灯和海灯并不是一个概念。在“汉书·短书”中有记载:“盖古者,正月十五夜,求太阳惊醒之灯以祈岁寿。”这个时候点的是惊醒之灯,寓意迎接新年的到来。端午节祝福成语
到了唐代,元宵节的庆祝形式逐渐丰富起来。在唐朝的史书《新唐书·风俗志上》中,就有记载元宵节放烟火、吃元宵的习俗。而且最有名的就是在唐代,有人用纱纸、绢灯笼制作出一种空灵美丽的灯笼,人们将灯笼上楞楞的形状比喻为烛火,所以称为“烛花萤月”,后来又称为“花灯”。
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灯逐渐传入民间,形成了独特的民间传统节目。而在宋代则有关于“海灯”的最早记载。在《端午四灯夜宴图》中,画家绘制了一幅端午节的场景,画中人们手持各种各样的灯笼,形状不一,其中就有类似如今的海灯。
那么,为什么称之为“海灯”呢?有人认为与宋玉的《九辩》有关。宋玉是春秋时期楚国的一位辩论家,他的《九辩》中有一章“九辩又云涌渊辩”,其中描述了流光飞舞的场面,“若氛雾飘飘而起于涌渊,给予人以壮磅感”的景象。因此,人们将这种形似海浪的灯笼称之为“海灯”。
元宵节的海灯除了用来照明外,还有寓意祈福的意义。亮丽的彩和形状各异的海灯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祈愿。
从唐代开始,海灯在中国的南方地区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发展。特别是在江南地区,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海灯制作技艺和灯谜文化。南京、扬州、苏州、杭州等地都以海灯制作工艺著称。
海灯的制作工艺需要一定的独特的手艺。首先,需要把黄金纸或者五彩纸剪成各个不同形状的花瓣。然后,将花瓣折叠成各种形状的纸花,再粘贴在灯笼上。最后,用彩的丝线绑在灯笼的四周,同时在灯笼上装饰上花鸟鱼虫的图案,制成别具一格的灯笼。
除了海灯外,元宵节还有一个特的节目就是灯谜。南方人民热衷于灯谜活动。他们把一些
成语、谚语、诗词等谜底写在纸片上粘在灯笼上,然后将灯笼悬挂出来。有兴趣的人们可以通过猜谜的方式来解开谜底,这不仅增加了元宵节的趣味性,也加深了人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
总之,元宵节海灯的来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不仅是中国传统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展示中国民间艺术和文化的重要窗口。通过制作和欣赏海灯,人们不仅能感受到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还能增强彼此之间的感情,获得欢乐和祝福。元宵节海灯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该珍惜并传承下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