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清明节习俗来历
广州清明节习俗来历
【篇一: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与习俗
三(4)班 林典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大家知道这首诗描写的哪个节日吗?(指名说)是的,清明节。清明节大约起始于周朝,到今天已经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了。清明,最开始只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渐渐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因此就有了“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这样的谚语。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则成了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关于清明,还有这样一个传说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原来,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食的习俗是这样来的。清明节还有哪些其它习俗呢?(指名说)
大家说得真好。清明节除了讲究禁火、扫墓之外,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由此看来,清明节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真是一个富有特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所喜爱。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人们喜爱的一种游戏。相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
踏青
又叫春游。古时叫探春、寻春等。三月清明,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我国民间长期保持着清明踏青的习惯。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自古以来,我国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1979年,人大常委会规定,每年三月十二日为我国植树节。这对动员全国各族人民积极开展绿化祖国活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放风筝
也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的小灯笼,象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说了这么多关于清明的习俗,让我突然想起后天就是清明了,也想起了奶奶做的特别美味
的绵菜饼。这绵菜饼也被称作清明团子、清明饼、清明果等,每到清明温州地区都有吃清明饼的风俗习惯。大家看着是不是都流口水啦?下面就请家长们登场教我们做清明饼罗!
【篇二:清明节的由来、习俗、古诗、传说】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相传这是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大家来参加一些体育活动,以锻炼身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的节日。
荡秋千
这是我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清明节的由来与传说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后来,由于清明与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个习俗,清明之日不动烟火,只吃凉的食品。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关于清明节寒食习俗的诗句,最著名的一篇:
  《寒食》(唐)韩翃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关于描写清明节的诗句之一:
白求恩烈士是加拿大共产党人,是世界著名的胸外科专家。1938年他受派遣来到中国,转送到晋察冀边区,担任军区卫生部部长。在艰苦的岁月中,他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指针。与战士同甘苦共患难,为我国民族的解放事业创造光辉的贡献。1939年11月12日因医治伤员中毒,无效,在河北省唐县黄石逝世。
【篇三: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
清明节的来历和习俗:清明插柳吃鸡蛋被人忘记
《中国传统节日与文化》中的清代清明时节放风筝图。(姜锋提供)
祭祀故人、出游踏青,是大多数市民在清明小长假的主要活动安排。对于其他更多的清明节传统风俗,岛城市民和商家都很少参与和发掘。记者在随机进行的调查中发现,仅“清明插柳 ”这一民俗,就有超过九成的市民摇头表示不清楚。岛城民俗专家说,清明节历史悠久,除了祭祀、踏青之外,还有包括放风筝、插柳 、斗鸡、吃鸡蛋等民俗活动,而现在过清明节,更应该把孝道这个文章做大,关注老年人的精神生活。
三月三吃鸡蛋的传说 ■调查
市民过清明就是扫墓烧纸
“清明节,对于市民们来说到底意味着什么?”4月4日,记者在香港中路、南京路、福州路、中山路等几个繁华路段进行了随机调查。在接受调查的60位市民中,有 51名市民对于清明节活动的回答是“上坟烧纸”。而对于清明节的其他民俗活动,知道“插柳”的有3人,知道“荡秋千”、“放风筝”的有2人,而吃鸡蛋等民俗,没有一个人听说过。  在一家咨询公司上班的李小说,她眼中的清明节就是国家法定假日,对于其背后的传统意义几乎一无所知。今年78岁的市民郭女士年轻时在乡下住,说起清明节习俗,她还能说出好几样。“小时候过清明节,大人上坟回来都不开火做饭,头天煮好鸡蛋,清明这天就吃鸡蛋,说是‘寒食’。小孩子上树折了柳条插在大门上,还去场院里放风筝、斗鸡。”郭女士说,清明这天,乡下的妇女们不用做饭,还可以出去采摘、踏春,“自从搬到城里就再也没这些活动了,就是烧个纸,也没地方折柳条了。”
■困境
动力缺失清明民俗难回归
“清明节是地道的传统民俗节日,我们也曾很努力地尝试唤回习俗,但实在太难了,根本开发不动。”说起清明节的传统习俗,常年从事民俗研究的青岛市民俗学会会长田清来最有发言权,一张口就说出了一连串的清明习俗,包括祭祖扫墓、荡秋千、放风筝、插柳、寒食、踏青等,近十余种。“拿插柳来说,广义的插柳指的就是种树,清明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大地回暖,万物复苏,而柳树是树木中发芽最早的,所以古人会在清明这个节气里插柳种树。”田清来介绍说,到了近代,“插柳”就演变为老百姓在门户上插几条柳枝,“现在很多人都不知道插柳是什么了,除了祭祖扫墓,其他的活动基本上都停止了。”
清明节的习俗为啥难以唤回?田会长重点分析了两大原因,第一就是清明节的特殊性。“所有的节日都是喜庆的,唯独清明节是祭奠故人的,带有悲伤和神圣的情绪,虽然是‘节’,但不能‘庆’,不能大吃大喝,不能欢天喜地,民俗开发根本无从着手。”田会长称,无论是端午节的赛龙舟还是元宵节的赏灯会,都可以凭借热闹唤起全民的参与,但清明节却很难操作。
其次,传统习俗的开发和复活必须要有经济动力。“说白了就是商机,元宵节、中秋节有商机,商家这才肯大肆运作,才能带动全民的民俗重演。清明节既没什么吃食又没什么喜感,商家无利可图,民俗复活严重缺失动力。”田清来称 。
这两个观点,也深得众多商家们的赞同。台东一家大型商场的市场部经理楚先生就坦言,“清明这俩字在商家看来是不吉利的,搞活动都避开走,更别说什么开发、复活了。”苏宁电器山东大区市场部经理董先生也表示,清明节是个令人肃然起敬的节日,不能像春节、国庆那样红红火火,“过分热闹显得不合时宜,不够尊重,还有可能招来顾客的反感。”  ■出路
商家可尝试做“孝道文章”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清明节小长假期间,短途游、近郊游、农家乐等户外踏青活动倒是十分红火,业内人士分析表示,踏青本身也是清明民俗中的一部分,之所以流传至今且越来越兴旺,主要得益于民俗和商机的挂钩。“清明节不能吃喝玩乐,但扫墓祭祖需要外出,借这个机会到近郊走走,携家带口既能成为一个家庭小聚会,又能亲近大自然,被旅行社、农家乐伺机一炒作,市场自然就火了。”市场观察人士杨丰源称。
青岛市民俗学会提出,清明最终还是落脚到一个“孝”字上,建议市民在对先祖尽孝道的同时,不妨也给身边健在的老人尽尽孝心。经学会调查发现,从2009年开始,商家在清明节期间的促销力度也逐年加大,但促销活动普遍紧扣婚庆、时尚、珠宝等主题,目标消费体直
接锁定年轻人,学会由此建议,商家完全可以借机多做做“孝道文章”,甚至可以打出“怀旧”牌,给予老年体更多关注,发掘老年人消费市场,更能增强市民的互动。  风起正清明,寻春半出城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姜锋讲述清明节由来和风俗
“洒洒沾巾雨,披披侧帽风。花燃山里,柳卧水声中。石马当道立,纸鸢鸣半空。墦间人散后,乌鸟正西东。”一首范成大的《清明日狸渡道中》记录下了清明春野的全景。踏青、放风筝、烧纸钱祭奠故人,既有凄清悲切的墓祭又有宴乐游赏的风气,哀欢相映,呈现了清明节的独特魅力。近日,我们邀请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姜锋从风俗变迁、文化传承等方面全方位展现清明节。
■节日由来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
青岛市民俗博物馆馆长姜锋告诉记者,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着密切的联系。
唐宋以前,清明的前一天有一个节日叫“寒食节”。“寒食节”的形成也有两个流传很久的说法,其一是,仲春时节专管取火的小官司煊氏摇着木铎,在街上走,下令禁火。在禁火的时
候,人们就准备一些冷食,以供食用,这样慢慢就成了固定的风俗流传下来。
其二,民间普遍认为清明节的由来与春秋时代晋国公子重耳的臣子介子推有关。据史料记载,介子推在晋太子重耳流亡期间,从自己的大腿上割下了一块肉,煮了一碗肉汤给濒临饿死的太子吃。而重耳即位成为晋文公后却忘了介子推。介子推打好行装,和母亲悄悄地到绵山隐居去了。晋文公亲自带人去请介子推,然而绵山山高路险,寻两个人谈何容易,于是有人献计,大火烧遍绵山,逼出介子推。火熄后,人们发现背老母亲的介子推已坐在一棵老柳树下死了。晋文公悲痛不已。之后,从树洞里发现一封血书,上写道:“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为了纪念介子推,晋文公下令把绵山改为“介山”,这一天全国不准生火,只吃瓜果点心一类冷食,定为“寒食节”。第二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发现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并召告天下,把寒食节的后一天定为“清明节”。由于寒食与清明时间相连,都有怀念祖先、祭祀前人的情感诉求,所以清明节的许多习俗便与寒食渐渐相融,从唐、宋时期开始清明与寒食两节并过。记者 王媛 杨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