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
宋代女性词中的妆饰民俗
谢穑
(湖南女子职业大学)
摘要:历代以来.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往往会从她们的妆饰中表露无遗。宋代妇女承前代之余凰。创造了各种各样的妆饰文化.这种妆饰文化许多女性作家热衷诉诸笔端,并在她们的词中得以体现。本文主要从头饰、面饰和服饰三个方面来探讨之.
关键词:宋代女性词;头饰:面饰;服饰
历代以来.妇女意识的觉醒和张扬往往会从她们的妆饰中表露无遗.如唐代社会道德伦理观念的普遍薄弱和对女子开放的相对宽容最先就是从她们的妆饰中得以体现。据<;旧唐书舆服志》载:
武德、贞现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摹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帷帽,拖裙到颈.渐为浅童。寻下故禁断。初虽暂息。旋又仍旧……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幂篱渐息。中宗即位。宫禁宽驰,公私妇人。无复幂篱之侧……
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反。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帷帽之制.绝不行用。饿又露髻驰骋.或有著丈夫衣服靴衫。而尊卑内外。斯一贯矣。
从流传下来的唐代仕女图我们也可以看出唐朝妇女妆饰时尚的开放。元稹则把其艳诗的创作都归结于妇女妆饰的影响,他在<;叙诗纪乐天书》中率言。近世妇人晕淡眉目,绾约头鬓,衣服修广之度,及匹配泽,尤剧怪异.因为艳诗百余首。”温庭筠的<;菩萨蛮》直接写出了一贵族女子浓妆艳抹梳妆打扮的情景:。小山重叠金明灭,鬓云欲度香腮雪。懒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新贴绣罗褥,双双金鹧鸪。”宋代妇女承前代之余风.创造了各种各样的服饰、头饰和面部修饰的化妆艺术.这种妆饰文化许多女性作家热衷诉诸笔端.因而在宋代女性词中有比较全面的体现。
一、头饰‘’
宋代妇女流行把长发缠成各种形式.在发髻上插以各种金、翡翠、玉珠做成的鸾风、花枝或各种应时饰物。
I、春幡
春幡即古代的妇女在立春之日将丝织品剪成小幡.插在金钗上作妆饰。如朱淑真就有几首诗词提到自己在立春那天着意打扮一番。插上春幡,参与立春庆典活动.兴高采烈庆贺节日的情景。如在《立春日妆成宜春花》云:。春幡碧胜缕金文.柳梅花逐指新”,写自己头上插着金黄图案的春皤.去迎接新春的到来。在《立春古律》中又云:“罗幡旋剪称联钗”,写自己将丝织品剪成小幡。插在金钗上作妆饰.用以增添春天的热闹。其《绝句二首’其二又记载其参与立春庆典活动的情形:“嘉胜春褫袅风钗,新春
不换旧情怀”。写漂亮的春
幡插在发夹上轻柔地飘动,用以衬托新春换新颜的喜悦。
2、头钗
钗是古代妇女的首饰,形似叉,用金、玉、铜制成。用金制成的称金钗,镶玉的为玉钗.它们都是华美的首饰。如“袜划金钗溜”(李清照<;点绛唇蹴罢秋千));“记得玉钗斜拨火,宝篆成空”;“玉钗头上胜,留待远人归”(宋苏氏《临江仙.立春寄季顺妹));“斜压玉钗成独梦”(朱逸仙《寄元骧卿》);。玉体金钗一样娇,背灯初解绣裙腰”(朱淑真《浣溪沙.春夜》):“坠钗梁,羞看燕垒”(周氏《瑞鹊仙和丁基仲》);“宝钗翻作齿痕轻”(刘鼎臣妻《鸥鸪天剪彩花送夫省试》)等。李清照在<;浣溪沙》。瑞脑香消魂梦断,辟寒金小髻鬟松”中还提到过一种珍贵精金制成的头钗“辟寒金”。。辟寒金”是一种稀罕的首饰,南朝梁任唠《述异记》中云:。三国时.昆明国贡魏嗽金鸟。鸟形如雀,黄,常翱翔海上,吐金屑如粟。至冬此鸟畏寒霜。魏帝乃起温室以处之,名日辟寒台。故谓吐此金为辟寒金。”王嘉在《拾遗记》卷七中云:“宫人争以鸟吐之金.用饰钗佩,谓之辟寒金”。古代妇女头钗除质地华美外.做工也是非常精致,最常见的就是凤钗,因钗上有凤凰形而彳导名.如“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凤钗斜弹乌云腻”(北宋卢氏《凤栖梧》)。
除表现头钗的质地外,南宋昭仪王清惠《满江红》(题驿壁)。名波兰簪妃后里”中提到的兰簪则是指用兰
草熏过的簪子。
3、插戴花
梅花~直以来都是人们高洁志趣和傲岸品格的寄托和象征。宋人或喜欢其清幽、或喜欢其冷瘦、或喜欢其柔美、或喜欢其孤傲、或喜欢其奇韵。但梅花的多意象在宋代词家笔下总体呈现出冰清玉洁、高逸出尘的境界。宋代女词人对梅花也是情有独钟.这种对梅的钟爱也体现在她们的日常生活中,即喜欢插戴梅花表达她们丰富敏感的情感世界。如李清照表达爱情的有“云鬓斜簪,徒要叫郎比并看”(《减字木兰花》);传达怀人思乡的有“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清平乐》);隐喻规劝的有:“南枝可插。更须频剪,莫直待西楼.数声羌管”(《殆人娇后庭梅花开有感》);抒发优国情怀的有。醉莫插花花莫笑,可怜春似人将老”(《蝶恋花.上巳召亲族》)。在朱淑真的笔下,插梅不但是一种妆饰。更是情绪的外露,表达欢乐的如。自折梅花插鬓端,韭黄兰茁簇春盘”(《绝句二首》),表达婚后生活愁苦的如“侍儿全不知人意.犹把梅花插一枝。”(<;睡起二首》其二)。
除梅花外.宋代女词人作品中偶有提到插戴其他花的民俗,如。一朵榴花插鬓鸦,君王长得笑时夸”(杨皇后《宫词))。
4、人胜
人胜,即剪成人形的彩胜,剪彩绢或镂刻金箔做成.是古
155
代妇女在人日所戴的头饰。南朝梁宗懔‘荆楚岁时记’:“正月七日为人日。以七种菜为羹。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以贴屏风.亦藏之头鬓。”唐李商隐<;人日>诗:“镂金作胜传唐俗,剪彩为人起晋风”;温庭筠‘菩萨蛮》词:“藕丝秋浅,人胜参差剪”就反映了此种民俗。李清照<;菩萨蛮》:。归鸿声断残云碧.背窗雪落炉烟直。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角声催晓漏.曙回牛斗。春意看花难.西风留旧寒。”则描述了词人头戴人胜在异乡过人日的情景,第二句。烛底凤钗明,钗头人胜轻”更是借人日的特有饰物寄寓挥之不去的乡思。.
二、面饰
1、画眉敷粉
古人早就指出:。妇人本质,唯白最难。”追求白是女性面饰的首要目的。传说最早的敷面白粉叫做“飞雪丹”,是由秦穆公的女儿弄玉首先使用的。这种“飞雪丹”其实就是一种含水银成分极高的白粉末.即铅粉。白妆之外。红妆也是古代流行的女性面部妆饰。宋代流行。檀晕”妆,就是在眼眉旁边染一片浅红。古代的女性面饰中。眉有着突出重要的位置,眉在古代诗文中.往往借指美女。故画眉可称得上面部化妆的点晴之笔。古代女子以黛画眉,称为黛眉。在宋代女词人笔下.涂粉画眉是其生活和心情的直接反映。如“初合双鬟学画眉.未知心事属他谁?”(朱淑真《秋日偶成>)表达了对理想爱情的期盼:“今古
别离难.兀谁画蛾眉远山?”写出了女性乍离新别后的凄清(刘燕哥<;太常引))。朱淑真的“起来不喜匀红粉,强把菱花照病容”(<;睡起二首>其一),。懒对妆台拂黛眉,任他双鬓向烟垂”(‘睡起二首>其二),。吹花弄粉新来懒,惹恨供愁1日日添”((伤别二首>其一),“调朱弄粉总无心”(<;恨别)),“泪粉匀开满镜愁,麝煤拂断远山秋”(<;闷书>)等诗句则淋漓尽致地刻画了不幸婚姻对自己带来的愁苦与悔恨。其他如“不系黄金绶,粉黛愁成垢”(琴操《卜算子》)中的离情别绪,“泪湿罗衣脂粉满”(李清照《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中的难分难舍.“粉面休搽泪满腮”(王幼玉<;失调名>)中的圉怨相思,“轻将雪粉调”(贾蓬莱<;春晓>)的幽思缱绻等。都可看出女性细腻绵长的情感。
2、贴花鸟
宋代妇女面饰奇异.盛装时于面颊贴满各种金属片、彩纸剪成的花、鸟,或用黑光纸、鱼骨头等妆饰.形成了“鱼媚子~寿阳落梅妆”等不同妆容,以奇、殊为时髦。其中“梅妆”最流行,梅妆起自寿阳公主:“(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公主额上,成五出之花,拂之不去。皇后留之,看得几时。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今梅花妆是也。”在无名氏的(捣练子八梅》其六中具体描画了梅妆的形态:“捣练子.赋梅妆。镜里佳人敷粉忙。额子画成终未是.更须插向鬓云傍。”打上粉,在额上画出梅形,还要在鬓边插戴梅,才算梅妆。在女性词人的笔下,这种妆容和词人的喜怒哀乐紧密结合在一起,寓含伤愁的有。年年玉镜台,梅蕊官妆困”(李清照(生查子年年玉镜台>),暗藏忧郁的有“夜来沈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诉衷情>);寄托流落异乡之苦的有“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菩萨蛮))。寄寓爱情生活的美好情操的有。嚼蕊妆英,浅颦轻笑,酒半醒时”(朱淑真<;杨柳青.咏梅>其三);传递快乐与活力的有“嚼蕊吹香。眉心点处,鬓畔簪时”(朱淑真<;柳梢青咏梅’其一);陶醉于自我青春的有“盈盈笑靥.称娇面爱学、宫妆新巧”(朱淑真<;绛都春.梅>)。
156
另一种面饰花钿是古代妇女贴在鬓颊上用以装饰的花二形薄金片。这种民俗在李清照词中有诸多反映。如<;浣溪沙) (淡荡春光寒食天)中的“梦回山枕隐花钿”。<;蜾恋花)(暖风晴雨初破冻)中的“泪融残粉花钿重”。而其<;浣溪沙>(绣面芙蓉一笑开)中的“绣面芙蓉一笑开.斜飞宝鸭衬香腮”更是生动写出了少女妆饰中的美丽动人。说贴花如绣的脸庞一笑.像荷花绽开那样美丽.斜贴的鸭形图案.映衬着美丽芳香的面颊。此外.李清照的<;渔家傲)。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中有吁F脸”的妆饰民俗.此处。开脸”有一语双关之意.即指梅的含苞欲放和如花美女的即将开脸出嫁。
出嫁“开脸”是用线将脸上的汗毛绞净、将鬓角修齐。其他如李夫人在<;减字木兰花)中则提到了轻簪小珥的妆饰。
三、服饰
宋代妇女服饰追求整体和谐.主要从质地、颜、佩饰上体现。
l、质地多样。
宋代妇女服饰质地多样.有用金线缝制的夹衫。如。乍试夹衫金缕缝。(李清照《蝶恋花-暖雨晴风初破冻’);有质地轻软、布纹呈眼纹状的丝绸衣服“罗衣”.如“泪湿罗衣脂粉满”
(李清照《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凉生枕簟泪痕滋,起解罗衣,聊问夜何其?。(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李清照<;一剪梅别愁’),“幼富贵兮厌绮罗裳”(北宋朱皇后<;怨歌二章)),“露浓罗袖重,歌歇酒杯传”(张玉娘《石榴亭诸父夜酌>),“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朱淑真<;生查子>),“留得罗襟前日泪,弹与征鸿”(李清照《浪淘沙.帘外五更风》)等:有用。绛纱”即红纱细线制成的衣裙,如“绛绡缕薄冰肌莹,雪腻酥香”(李清照<;丑奴儿.晚来一阵风兼雨>):有用“芝”即苎麻纤维制成的衣服,如“白芝衣轻”(李夫人<;减字木兰花));有用粗布做成的衣裳“薄衣”,如“薄衣初试。绿蚁新尝”(李清照‘行香子天与秋光>)o
2、颜淡雅
与唐代服饰多用暖不同.宋代女装泽浅淡.贵族妇女通常以紫红、黄为主.年老贵妇用紫红.庶民妇女则不能用大紫、大红、大绿。可穿青、白、褐、蓝等。如。玉减翠裙交.病怯罗衣薄”(朱淑真<;生查子)),。淡红衫子透肌肤,夏日初长水阁虚”(朱淑真《夏日游水阁))。
3、讲究佩饰
除了衣服质地的多样性和颜淡雅的特点外.宋代妇女还讲究衣服上的配饰.如汴京妇女的服饰就备有一年四季的节日礼物或花卉,称“一年景”(陆游<;老学庵笔记)北京,中华书局,1997).南宋时周辉回忆说:“辉自孩提见妇女装束,数岁即一变.况乎数百年前,样制自应不同”(周辉《清波杂志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97)。如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金’中的“捻金雪梆”指元宵节佩上金线捻丝编成的绢花:朱淑真的<;端午>“纵有灵符共彩丝.心情不似旧家时”点出了端午佩灵符、挂彩丝的风俗;。内家纱子新番出,浅新裁艾虎纱”(杨皇后‘官词>)再现了端午节佩戴艾虎辟邪除秽的民俗。<;山堂肆考.官集>卷十一:。端午以艾为虎形,或剪彩为虎,粘艾叶以戴之”。“翠贴莲蓬小.金销藕叶稀”(李清照<;南歌子天上星河转)).“翠贴”即贴翠.用细线缝连而不见针脚叫贴。。销金”即金销.指以金饰物。用金箔或金线制成衣服上的花饰,整句是指衣服上贴翠莲蓬小巧精美,勾金荷叶稀疏有致。
《阅微草堂笔记》中的民俗文化“扶乩"
张志倩
(山东师范大学)古代女子最早用什么画眉
扶乩.又称扶箕、扶鸾、请使、卜紫姑、降笔等,是起源于中国古代的一种占卜方法。关于扶乩的最早
记载见于我国东晋时期,唐代传人日本,在日本被称为“灵子术”,后由日本传人荷兰。再经荷兰传入欧美各国。在纪昀的《阅微草堂笔i a)中就记述了近四十个关于扶乩的小故事.其内容涉及生活的方方面面.地域遍及大江南北,上至官僚士大夫下到普通老百姓皆不乏其人参与扶乩。可见.这一在今天被视为封建迷信的活动,在当时那个科学还不发达的时代,有着相当的众基础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
一、扶乩术的操作
据(阅微草堂笔记’和其他文献记载,扶乩的具体操作过程一般是这样的:首先。用一张桌子作为“乩坛”,来摆放占卜的用具;在乩坛上,放一个撒有细沙的木盘,细沙也可用灰土或面粉来代替;将木条搭成的丁字形或三角形作为。乩架”.有的地方用笸箩、筛子也可;把。乩笔”固定在乩架上。由“扶乩手”或称“乩童”扶住摆动的木杆或笸箩.乩笔就会在沙盘上写出汉字或画出字符。还有的会直接作画。按照扶乩手的人数分为“一人乩”和“二人乩”。。一人乩”是由一个人用两手扶住乩架;“二人乩”则是由两个人分别用手扶住乩架,并以其中一人为主.为主的扶乩手在扶乩开始时要念咒请神,等神明上身后称“起乩”。附身的神灵谓之“乩仙”。有的“乩仙”会自报家门.但也有很多乩仙不愿透露姓名。据说所谓的“乩仙”其实多为好事的“灵鬼”。乩仙。降笔”后.即可回答问乩者所向之事了。有专人记录下“乩语1,经主扶乩人整理后向问乩者解释或传达神灵的指示。在整个过程中,主扶乩人扮演着最重要的角.他表面看上去是被神灵附体。El中念念有词。实际上是在按照自己的意识控制乩身.而这些不论是搭档。还是问乩者乃至围观的人都没有丝毫的察觉.完全是一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状态.而要达到如此的境界.没有相当
的扶乩。功力”和技巧是很难做到的。
二.问乩的热门话题
纪昀生活的时代,自然科学尚未取得飞速发展,对于许多无法理解的问题.人们只能寄希望于某种超自然力量,因此对于神灵和鬼魂的敬畏与崇拜早已根深蒂固于在人们思想之中了。人们渴望自己所关心的问题能在神灵那里得到答案。
当然.妇女的妆饰在诗词中的反映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多为一个和谐精致的整体.首先我们来看以下元宵节宋代妇女之妆饰。
周密<;武林1日事>卷二云:
元夕节物,妇人皆戴珠翠、闱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销金合、招禅袖、项帕,而多尚白,盖月下所宜也。游手浮浪辈.则以白纸为大蝉,谓之“夜蛾”。
女子们平日难得出来一游,自然要刻意打扮一番.那些闹蛾、玉梅、雪柳、菩提叶、灯球等都是根据月光下、灯影里的特殊环境想出来的奇异、漂亮的妆饰.与平日的风尚是大大不同的。在宋词中有作品就专门歌咏这种妆饰。如侯置的《清平乐.咏橄榄灯球儿):
缕金剪彩。茸绾同心带。整整云囊宜簇戴。雪柳闹蛾难赛。休夸结实炎州。且看指面纤柔。试问苦人滋味.何如插鬓风流。
类似记载的还有。梅柳蛾蝉斗济楚”(赵师侠<;洞仙歌丁巳元夕大雨>);“阉蛾儿,满城都是”(史浩‘粉蝶儿>);。用蛾雪柳添装束”(朱淑真<;忆秦娥》);。数金蛾彩蝶,簇带那人娇”(刘将孙<;六州歌头元夕和宜可》);“蛾儿雪柳黄金缕”(辛弃疾<;青玉案-元夕:});。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多济楚”(李清照<;永遇乐>)等。
宋词中除了有较详细的有关元夕妇女的妆饰打扮外.对其它节日的也有涉及,如吴文荚的<;澡兰香.淮安重午)中。盘丝系腕,巧篆垂簪,玉隐绀纱睡觉”,就是描绘端午佳节一位冰肌玉肤的美人早早推帐揽衣而起.以五丝系臂,在发簪上戴上写了咒语或符隶的小笺。北宋卢氏《凤栖梧’。钿带双垂金缕细,玉佩珠趟,滴露寒如水”则描绘了衣服上饰金的带子和耳朵上戴的用高贵明珠作的耳坠交相辉映的情景。
参考文献:
【1】陈祖荚著(李清照新传),北京出版社。2001年9月第1版。
【2】黄邦梨著‘朱敏真研究>,上海三联书店。1992年8月第1版。
p】仉凤哦选析<;历代女性诗词由精粹),云南教育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
【4】王廷梯辑‘中国古代女作家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9年2月第1版。
【5】舒红霞著<;女性审荚文化——宋代女性文学研究>,人民出版社。2004年7月第】版。
【6】赵东玉、李健胜编著<;中国历代妇女生活掠影>,沈阳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此论文为湖南省教育厅青年课题‘宋代女性词人体研究)(∞B038)阶段性研究成果
15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