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化妆史[资料]
中国古代化妆史
(姓名)
(学号)
(学院)
中国古代化妆史
(姓名学号学院)
摘要:中国历史悠久,朝代众多,每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独特化妆风格,甚至于每个朝代的不同时期都有众多变化。在上古时期人已经开始了对自己面貌的“改造”与装点。经过几千年的发展,中国拥有了属于自己的璀璨的化妆文化。
关键词:铅粉,朱砂,描眉,胭脂,发髻
一、前言
人们关于美的梦想,从人开始认识自己之时就已经存在,并且这种追求从没有一刻停止过。刀耕火种时代
的先祖们,不但打造出石镰、石斧;也磨制出细小的骨针和一些用来自我装饰的小饰品,从那些画在石洞深处的岩画上可以看出,他们已经掌握了几种基本颜料的运用,将它们涂抹在脸上和身上,是某种仪式的需要,这无疑也是化妆史开始的第一步。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朝代都有自己特定的化妆款式和与之相关的规章制度;化妆或者穿衣作为一种社会性“事务”,约束与创新并行不悖,过度阶段和模糊地带穿插其中。
二、正文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现今我们以无法知晓是哪一位祖先开始第一次描眉,第一次涂抹红唇。
虽然《诗经》成书的时间仍未有定论,它里面不但有丰富的史料和有关世风的内容,对于女子的化妆习惯也有一定的描绘,例如“自伯之江,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意思大概为,她之所以不怎么打扮自己不是因为没有化妆品而是丈夫出了远门,装扮起来也不知道给谁看。可见,当时妇女修饰妆容这样的事情已经很普及了。
目前一般推断,中国妇女化妆的习俗在三代(夏商周)便已经兴起。因为铅粉是古代女子化妆的基本材料,而晋崔豹《古今注》中说道:“三代以铅为粉”;秦汉时期的《神农本草经》中也提到了铅丹和粉锡,这些都说明了在商周前后已经能制造铅粉和红黄的铅丹。而考古学家在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商代
宫廷贵族女子的生活用具中,除了梳子、铜镜、耳勺、匕等之外还出现了一套研磨朱砂用的玉石杵及调盘似得物品,上面都粘有朱砂。这些都足以证明我国妇女化妆最晚在商代就已出现。
那时女人们已经开始装点自己。当时虽然没有今天这么琳琅满目、种类繁多的化妆品可供选择,女人们对美的执着终究克服了种种问题,为现今的化妆品行业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化妆品由于当时全部由手工制作,使用的材料和制作工艺方面还处于摸索阶段,每一种化妆品都弥足珍贵,并不是平常人家的女儿可以得到的。所以那时化妆似乎还仅局限于宫廷女子,主要是为了供君王享乐而装扮。直到东周春秋战国之际,化妆才在平民妇女中逐渐流行。殷商时期,因观看的需要而发明了铜镜,更加促使化妆习俗的的盛行。
古代男女都蓄发,传说在燧人氏时,妇女开始将头发挽起束在头顶,称为“髻”。“髻”就是“继”的意思,也有“系”的意思,因此,古代女子梳髻就表示成年后嫁人生子来维系家庭命脉。不过,最早时是以自己的头发相互缠绕成髻,到后来才改用彩绢及丝缠发。
古代妇女传统的发髻型式具有各种不同的花样,除了普通妇女日常家居梳的矿髻外时髦点的女性常会别出心裁,领导流行的髻式。比如有名的堕马髻,会给人一种妩媚感;之后流行的倭堕髻,更是从汉魏到
隋唐,最受女性青睐的发髻。汉乐府《陌上桑》中形容罗敷,就说她“头上倭堕髻,耳中明月珠。”除了倭堕髻之外,还有比较盛行的高髻,高髻的名目更是繁多,唐代高髻样式可以说发展到顶峰,比较常见的有云髻、螺髻、半翻髻、三角髻等等。
除了发髻外,发间饰品也很讲究,各种金玉簪钗、步摇、梳子等,雕刻纹饰等也花样繁多,令人爱不释手。到了晚唐五代时期,还在发簪上插各种花朵。簪花的习俗传到宋朝更加盛行,除了妇女、乐工、舞伎等常在发髻间插花朵或戴花冠之外,甚至在男士之中也很流行。每逢节日庆典,上至君王,下至百官、士卒,无不受赏赐,赏些花儿簪插当做饰品。
我国一直以来都有“一白遮白丑”这种说法。
以粉饰面是古代妇女化妆的第一步,《战国策》“郑国之女,粉白黛黑”,《楚辞》则有“粉白黛黑施芳泽”,都可以说明早在先秦时代妇女就已经用粉来装饰自己的脸部了。
古代的化妆用粉主要分为金属类粉和植物类的米粉两类。
铅粉是最早的人造颜料之一,又叫光粉、
胡粉、定粉、白粉等等,铅粉敷面,有较强的附着力,但若保管不当,容易硫化变黑,所以
古代常用的化妆粉是米粉。米粉是以米粒碾碎后加入香料而成的。
至于涂抹方式,通常以粉扑沾染妆粉,再涂布于脸上。粉扑则是用丝绵、绸之类的软性材料制成。
到了汉代以后,为了储存方便,铅粉被吸干水分后制作成粉末或固体状,由于质地细腻,泽洁白,也易于久藏,便渐渐取代了米粉。
我国在颊上涂抹胭脂可以说历史悠久,但对真正开始的时间,至今未有定论。
根据《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起源于纣,以红蓝花汁凝成脂,涂在脸上做桃花妆。因为此种花起源于燕国,所以称为燕脂。《嘘博物志》中也有记载“三代以降,涂紫草胭脂,周一红花为之”红妆应起源于商周之时。但宋离承在《事物纪原》中又十分肯定地说:“周文王是女人始傅铅粉,秦始皇宫中悉红妆翠眉,此妆之始也。”
大多数史籍记载最常用的胭脂原料——红蓝,并非源自汉民族,而是张骞出使西域是带回中原的。而在红蓝传入之前,中国的妇女以朱砂作为红妆的材料。
为了使用、贮藏的便利及美观,古代胭脂做成膏瓣,或是混染成粉类,制成花饼,也有的用汁液浸棉、丝、纸的。在使用时,如果是膏状,只要挑一点点,用水化开,抹在手心,再均匀涂在脸上就可以了。
据史料记载,妇女在额头上涂黄是南北朝才流行起来的一种习俗。但在《中华古今注》中记载“秦始皇好神仙,常令宫人梳仙髻贴五花子。”从这里可以看出,在秦代宫中就有贴花子的装饰方法了,只是样式及颜较简单。
古时候人们对双眉非常看重,认为双眉是人的元命的表面象征。而《诗经》中的一句“臻首峨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更是流传千古。
从文献资料上看,早在战国时期便已出现画眉之风,《楚辞》、《战国策》等古籍中都有不少关于“粉白黛黑”的记载。
此时画眉的材料以黛为主,黛是何物古籍记载不是很清楚,后人考证更是说法不一。据许慎《说文解字》所说,黛作“黱”,本意是指画眉,后来才逐渐变成画眉材料的专有名词。实际上,古代用来做黛的,既有矿物也有植物。矿物一般有石墨,石青;植物类得黛称为青
黛。用石青和青黛修饰眉毛时,会随着浓淡深浅而呈现出蓝、青、翠、碧、绿等丰富的彩变化。
最开始妇女画眉的方法是将原有的眉毛除去,再用颜料在原来眉毛的位置画出想要的眉形。
汉代盛行的眉式主要为为长眉,同时还有画阔眉等。
在古代妇女的面饰中,有点唇的习俗。所谓点唇就是将唇脂涂抹在嘴上,早在先秦时期便有点唇的风俗,在古代社会也非常崇尚女性的嘴唇美。“唇脂,以丹作之”丹是一种红矿物质颜料,也叫朱砂,具有强烈的彩效果,涂在唇上课强调唇型同时增加唇的鲜艳度,但它本身不具有粘性,很容易被口沫溶化,所以古代人们又在其中加入了适量的动物脂膏,不但防水又可以增加彩的光泽。五代时有多种点唇的名目:石榴娇、小红春、大红春、嫩吴香、半边娇、万金红、露珠儿、内家园、天官巧等,用的全是红。唐人除了用口脂外又以胭脂涂唇,可以说是唇妆上的一种新突破。由于唐代与外族交往频繁,妇女的妆束有不少受外域的影响。上述除了用胭脂涂唇外,还有更大胆的用“乌膏注唇”的创举;元和末年,奇异化妆流行,不施朱粉,惟以乌膏涂唇,似悲啼之状,因此称为“啼眉妆”
头发
秦代妇女的发型,据《中华古今注》记载:“秦始皇下诏令,皇后梳凌云髻,三妃梳望仙九鬟髻,九嫔梳参鸾髻。”其他古书中还记载有神仙髻,迎春髻,垂云髻等等。
古代女子最早用什么画眉我国历史悠久,各个朝代都有属于自己的流行妆容,甚至在一朝之中数百年、数十年或是几年间,也有很多变化。
二、结论
适当的妆容可以提升一个人的自信度,在有些场合得体的妆容更是一种礼貌,因此现今化妆称为女性所必须具备的生活技能。
参考文献:
【1】李秀莲.中国化妆史概说.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00
【2】刘悦.女性化妆史话.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