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省八校2024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八省八校2024届高三联考历史试题(湖北卷)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战国以前,封君是其封地范围内的世袭统治者,而战国时期的封君只能收取封地的赋税以代替俸禄,封地的行政不是由国家委派的官吏管理就是由国家派来的“相”来管理,而且封君也不再有世袭封地的权利。这表明战国时期
A.官僚制逐步确立                   
B.家国同构模式开始出现
C.分封制仍然存在                   
D.社会等级秩序遭受破坏
2.元朔五年(前124年),汉武帝采纳公孙弘的建议,为五经博士置弟子员,每年考试,凡能通一经以上者.可补文学掌故的官缺,成绩得甲等者可为郎官。汉武帝时的上述措施
A.促使察举制开始出现               
B.适应了思想统一的需要
C.排除了世家子弟入仕               
D.利于鉴别官员道德水平
3.唐朝前期荆州“每岁解送举人,多不成名,号曰‘天荒解’”,唐朝后期荆州刘蜕及第“破天荒”。“破天荒”的出现得益于
A.国家治理水平的提高               
B.科举制度的完善
C.社会阶层流动的加强               
D.人文环境的变迁   
4.下图是北宋、辽、西夏榷场分布示意。图中榷场分布形势的出现
A.体现了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         
B.维持了边界的和平局面
C.奠定了南方的经济重心地位         
D.反映了朝贡贸易的兴盛繁荣
5.清初保持满族传统的宁古塔人,“尚淳实,耕作之余,尤好射猎。近年汉字事件日增,竞谈文墨”。乾隆五十七年,乾隆帝降旨:“盛京等处旗民杂处,而地广土肥,贫民携眷出口者,可藉资口食,即人数较多,断不致滋生事端,又何必查验禁止矣。”乾隆帝的上述举措
A.试图改变清廷闭关自守政策         
B.促使汉语逐渐成为满汉通用语言
C.导致满汉民族交融步伐加速         
D.推动汉民开始大量移居东北地区
6.19世纪40年代,中国某部著作汇集了当时所能得到的外国史地资料,由近而远,按南洋、印度、非洲、欧洲、南北美洲次第编排。其中,辑录有《铸造洋炮图书》《火轮船图说》《地雷图说》《攻船图说》《西洋用炮测量说》等有关各种西洋船炮器艺图说50多幅。该著作的撰写意图是
A.总结强国御侮的办法               
B.加快近代海军建设
C.适应禁烟斗争的需要               
D.践行中体西用思想
7.1894年7月24日,英国《泰晤士报》发表社论说:“日本取得最初胜利并非没有理由,但是如果中国动真的,日本最终会为其最初胜利付出高昂代价。”这可从侧面证明
A.英国舆论客观评价战争形势         
B.中国能获得更多的国际援助   
C.英国反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         
D.中国综合国力具有相对优势
8.新文化运动时期,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干脆把Democracy一词译作平民主义,而放弃了以前常用的“民主主义”“民权主义”等译法,“平民”一词充斥报刊,成为极时髦的用语。这反映了他们
A.对民主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B.认清了欧美的社会制度存在差异
C.具有参与政府管理的意识           
D.力图建立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
9.指出,“国民革命的目的,是解放各被压迫的民众,不止是解放农民……不过农民解放是一个枢纽。农民的解放如果实现,其实也就是各阶级的利益”。此论
A.阐明中国革命性质已经发生根本转变 
B.认为农民阶级是取得革命胜利的主导
C.强调中国革命必须同农民问题相结合 
D.意在适应农村革命根据地发展的要求
10.1950—1952年中国大陆进出口贸易增长情况如下表所示,此表可用于说明
年份
进出口增长情况/亿美元
在世界贸易中所占比重/%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进出口总额
出口额
进口额
1950
11.3
5.5
5.8
0.9
0.91
1951
19.6
7.6
12.0
1.2
0.92
1952
19.4
8.2
11.2
1.2
1.02
A.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发生变化       
B.国民经济的初步恢复和发展
C.帝国主义对华孤立政策的失败       
D.私营工商业经济的迅速发展
11.公元前3千纪,西亚地区腓尼基人从埃及输入亚麻、从塞浦路斯输入铜、从小亚细亚进口锡和铁,而自己则输出象牙制品、青铜或银制品、玻璃制品、雪松以及用紫红染料染过的纺织品等。由此可知
A.商业贸易引发社会分工             
B.古代腓尼基人的工商业经济发达   
C.商品出现了世界性流动             
D.古代小亚细亚率先掌握冶铁技术
12.1215年,英国国王约翰被迫签署了《大宪章》,其主要精神是维护封君封臣制度的既定原则,维护教会、封建贵族的特权。因为大封建主在同国王进行斗争时必须依靠骑士和市民,所以《大宪章》对他们的利益也有所照顾。由此可见,《大宪章》的签署
A.体现了英国民主政治的开始         
B.推动了封君封臣制度稳定发展
C.阻止了英国专制王权的建立         
D.反映了政治运行兼顾多方利益
13.19世纪90年代初,欧美各国工业品的价格一般比1873年低40%,其中钢和钢轨的价格下跌最为严重。欧洲钢轨价格在1872年至1881年间降低了60%,美国钢轨在1898年的销售价格仅为1875年的1/10稍多一点。这表明欧美各国
A.自由贸易体系走向崩溃             
B.工业发展差距不断缩小
C.工业经济结构正在调整             
D.经济发展过程隐藏危机
14.1952年与1913年相比,苏联工业产值增加了18倍,而农业仅仅增加了42%;与战前的1940年相比,工业增长了1.3倍,农业只增长了10%。这说明当时苏联
A.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亟待调整     
B.农业经济改革未能达到预期目的
C.农业的落后制约了工业化的实现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15.表中国际组织的出现,反映出
成立时间
名称
1967年
东南亚国家联盟
1973年
加勒比共同体和共同市场
1975年
西非国家经济共同体
1975年
拉丁美洲经济体系
1983年
中部非洲国家经济共同体
A.越来越多的亚非拉国家开始进入世界体系   
B.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C.发展中国家之间区域一体化有了重大进展
D.发展中国家经济获得了迅速发展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5分。
八省联考哪八省16.【中国古代中央司法行政制度】(14分)
材料一
隋唐时期,根据中央司法行政制度细则规定:大理寺负责审理中央百官犯罪和京师徒刑以上案件以及州县呈报的疑难案件。经过审定后,送交刑部复核,再申报中书门下,大案及死刑要奏请皇帝批准。刑部负责复核大理寺审定的流刑以下罪及州县判处的徒刑以上罪,死刑不
论在京在外,都要由刑部复奏,请示皇帝批准,再由大理寺复审判决。御史台负责监督大理寺和刑部的司法审判事务。遇有大案,由三个部门的长官共同审理。司法部门虽各有专职,但皇帝常常根据案情,钦派司法部门之外的官员审理,在这种情况下,司法部门只有服从钦命,很难插手有关案件的判决。
材料二
明清时期恢复隋唐“三法司”制度,以刑部、都察院、大理寺主管司法事务,但三者的分工已经发生变化,改为“刑部受天下刑名,都察院纠察,大理寺驳正”。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命天下诸司刑狱,皆属刑部,都察院详议平允,又送大理寺审复,然后决之”。以后,刑部成为主要的司法机关,大理寺则是复核机关。由于刑部总管司法而事重,所以在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刑部按省区划分增设12属部,后定为13清吏司,分管中央各部门和各省刑名案件。清代增刑部下属为17清吏司,并规定外省刑案一律由刑部复核,非特旨允许,大理寺和都察院不必过问,三法司会审也要由刑部主稿。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韦庆远、柏桦《中国政治制度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隋唐时期中央司法行政制度的特点及其意义。(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明清时期中央司法行政制度加重刑部事权的原因。(6分)   
         
17.【中国与国际贸易组织关系的演变】(15分)
材料一  1946—1947年,当时的中国政府参加了国际贸易组织的筹备工作。在与美国等15个国家分别进行了关税减让谈判后,1947年10月,中国作为23个发起国之一,草签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1948年4月21日,中国正式签署了《关税与贸易总协定临时适用议定书》,从而于1948年5月21日起正式成为关贸总协定的缔约国。1949年,国民党败退台湾,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50年3月6日,台湾当局以“中华民国”的名义,由其“常驻联合国代表”照会联合国秘书长,决定退出关贸总协定,这一退出于1950年5月5日生效,中国政府从未予以承认。1971年,联合国大会通过了恢复中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的2758号决议,关贸总协定全体缔约国承认只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才能在关贸总协定代表中国。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