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体向上进阶训练设计与实践
作者:史衍 杨迪
来源:《体育教学》2018年第06期
作者:史衍 杨迪
来源:《体育教学》2018年第06期
摘 要:遵循人体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发展规律,按照“引体向上”动作进阶练习方法和步骤,可以解决当前“引体向上”动作教学与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效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帮助学生顺利完成引体向上全程动作,建立完成动作练力的自信心,从而取得更好的测试成绩。
关键词:引体向上;进阶;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2410(2018)06-0069-03
《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中“引体向上”作为衡量中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指标,是中学体育体质测试项目之一。部分文献表明:由于存在训练方式较为枯燥死板,体重过大的学生缺少循序渐进的练习手段,以及引体向上教学中的一些误区,如支撑性力量练习与悬垂性力量的练习、静力性练习与动力性练习的混淆、手部握力与上肢力量的混淆、身体摆动方式的混淆等问题,
以至于无法获得理想的训练效果。基于此,本文遵循人体动作学习与控制的发展规律,提出“引体向上”动作的进阶练习方法和步骤,旨在帮助各类学生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以取得更好的测试成绩。
一、提升握力
研究表明,引体向上动作练习者(特别是肥胖、超重者)初期练习中会受到握力不足的困扰。突出表现为手指出现疼痛感无法坚持完成动作,或者全身感觉有力量但是无法控制用力方向。明明想着练背,但是前臂却用不上力。究其原因,握力的来源主要是前臂屈曲肌,而中小学生前臂肌纤维较细、肌力较弱,在完成“屈拉”的动作时(例如引体向上,俯身杠铃划船等),难于长时间完成此部分肌的等长收缩控制(静力收缩)。因此,需要首先进行手部握力提升的有效训练。
1.动作方法与练习器械
常用握力训练方法包括:握力器练习、硬拉练习、提壶铃行走练习等。采用器材包括:壶铃或者哑铃,杠铃片,握力器,加粗杠铃握杆,加重铁链等。其中,对于中小学生来说,可以双手抓握单杠、悬垂空中,完成克服自重练习,如图1-1、图1-2所示。
2.学练要点
练习过程中,双手紧握重物、手腕保持固定,单次练习持续时间越长,前臂力量提升得越快。
二、肩胛稳定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需要大量的背阔肌参与。根据动力链理论,肩胛、胸肋环节的稳定为背阔肌持续发力提供稳定着力点。因此,通过强化肩胛部位肌的募集数量,可以提高肩关节的稳定性,减少动能传递过程中的能量损耗,从而提升背阔肌的做功效率。
1.动作方法与练习器械
(1)俯卧肩胛骨伸缩:俯身双手双脚支撑位,以肩胛骨为主导直臂上下伸缩。下降时尽量使两个肩胛骨的内侧缘相触碰。建议每次练习完成1~2组,每组5~10次,组间隔30~60秒,如图2-1-1、图2-1-2、图2-1-3、图2-1-4所示。
(2)俯卧位上肢“I、Y、T、W”形抬臂练习:练习者处于俯卧位,双臂与躯干形成“I、Y
、T、W”形,双侧肩胛骨向内向下收紧,双臂抬起2~3厘米,保持3~5秒。建议每次练习完成1-2组,每组3-5次,组间隔20~30秒,如图2-2-1、图2-2-2、图2-2-3、图2-2-4所示。
(3)半蹲姿上肢“I、Y、T、W”形抬臂练习:练习者处于半蹲姿态,双臂与躯干形成“I、Y、T、W”形,双侧肩胛骨向内、向下收紧,双臂抬起2~3厘米,保持3~5秒。建议每次练习完成1~2组,每组3~5次,组间隔20~30秒,如图2-3-1、图2-3-2、图2-3-3、图2-3-4所示。
2.学练要点
练习过程中保持腹部收紧,躯干部位稳定,动作仅限于肩胛区域。
三、水平屈拉
完成水平方向的屈拉练习动作,可以帮助练习者更多地动员背部肌,便于形成正确的动作模式,重点体会背部肌发力。此类练习有助于提升躯干稳定性,尤其针对“引体向上”上拉的过程中维持身体稳定、防止身体摇晃而导致能量分散有很大的帮助。
1.动作方法与练习器械
完成“水平屈拉”模式的动作练习,可以采用课桌、低杠、肋木等。练习者水平仰卧悬空于器械的下方,双脚并拢,双手距离适中抓住器械,两手臂放松。动作开始时,腰背部发力,同时使肩胛骨向中间并拢带动身体上移,此时吸气,收紧腹部和臀部,保持脊柱的挺直和稳定,完成胸部触及器械时稍作停顿,防止惯性对动作产生影响,随后呼气缓慢还原动作。同时,此类练习也可两人一组进行,辅助者和练习者一人俯身站立、一人仰卧,交叉握住对方双手,练习者按照上述动作方法进行练习,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辅助者的上肢和背部肌力量也可以得到很好的锻炼,如图3-1、图3-2、图3-3、图3-4所示。
另一方面,也可以足部放置不稳定物体,例如平衡盘、BOSU球、瑞士球等;或者练习者双手抓握悬吊带进行练习,以此增加练习难度,如图3-5、图3-6所示。
2.学练要点
练习过程中身体保持稳定,双手抓握要适中,保持上身挺直,用背部肌带动整个动作,防止手臂肌代偿,注意每个动作之间的停顿,减少惯性对力的影响。完成标准动作的次数越多对引体向上的正向迁移程度越大。运用悬吊带练习时,练习者身体的倾斜角度越是接近水平动作难度就越大,刚开始时身体与地面成45度夹角便可以,随后再逐渐增加难度。
不要过度仰头或低头,头部要保持中立位。
四、减负帮助
利用弹力带、专用器械、训练伙伴的帮助,减少完成动作过程中的负荷重量,顺利完成引体向上全程动作,可以促进练习者建立完成动作练习的自信心、掌握正确的动作模式,建立全过程用力的本体感觉。
1.动作方法与练习器械
(1)弹力带助力:将弹力带系于固定高度且与练习者抓握器械之间为1倍身高距离(距离越近、助力越大),练习者双脚或单脚踩住弹力带,在悬垂状态下保持脊柱中立位,双手以适宜宽度抓握住固定器械,动作开始时缓慢吸气,肩胛后缩,使背部肌发力,顺势拉起身体至头部超过器械顶端,还原时缓慢吐气,注意动作节奏,依次完成练习,如图4-1-1、图4-1-2、图4-1-3、图4-1-4所示。
(2)专用器械助力:使用专门进行引体向上的助力练习器械,如图4-2-1所示。练习者手握手柄,双脚踩住撑板缓慢下落直到手臂伸直,躯干保持中立位;动作开始,吸气同时肩
胛骨后缩发力,带动身体上行至下颌超过抓握位置,还原时缓慢吐气,注意节奏,用力过程中收紧腹部,依次完成练习。如图4-2-2、图4-2-3所示。
(3)同伴助力:同伴(协助者)站在练习者身后,当练习者做进行动作时,协助者用一只手对其肩胛骨做一个向上的推举动作,帮助练习者到发力点,使其感受在正确的动作模式中肩胛骨向中间靠拢的感觉,为其形成良好的动力定型做好准备,促进其更快地掌握动作技术要领,如图4-3-1、图4-3-2所示。
2.学练要点
运用弹力带时,力量较弱者可以采用多根弹力带帮助;练习者完成整个动作模式,双腿双脚要固定好弹力带,防止脚踩空导致受伤,熟练后可陆续撤掉弹力带。使用专用助力器械时,注意动作的稳定性和规范性,腿部要放松,轻踩在跳台上,上拉时防止腿部过度用力;同伴助力时,练习者要始终保持脊柱处于中立位,协助者时刻提醒练习者肩胛骨向中间挤压,使练习者感受背部发力。
五、变换握法
在“引体向上”的练习过程中,不同的手部抓握方法,募集的肌类别与数量也不尽相同。而且,宽握和窄握以及手握间距对肌肉的刺激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通过选择不同的握法可以刺激不同部位肌肉,全面锻炼完成动作所参与的肌。
1.动作方法与练习器械
完成引体向上动作,双手握把位可以分为双手正握、双手反握和双手对握。同时,不同的握法又分为“宽握”和“窄握”两种距离。宽握是指两手握杠时相距较远,宽于肩宽;窄握是指两手握杠时相距较近,窄于肩宽。握距宽度越大,肩关节的活动范围越小;不管是宽握还是窄握,正握或是反握还是对握,其动作要领是一致的,如图5-1、图5-2、图5-3、图5-4所示。
2.学练要点
双手正握施加在肩关节的压力比较小;窄握引体向上发力时,关节活动以肩关节伸展为主;宽握引体向上发力时,关节活动以肩关节内收为主;宽握距更适合正握,窄握距更适合反握。
六、变向增阻
改变完成动作过程中的负荷重量与运动轨迹,可以动员更多部位的肌参与工作,同时可以增加练习兴趣和动作的熟练程度,有助于提高动作练习的效果。
1.动作方法与练习器械
练习者进行“改变轨迹”引体向上练习时,吸气屈臂上拉的同时,使身体沿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上升,下颌过杠后呼气,继续沿弧形路径缓慢下落,依次完成练习,如图6-1、图6-2、图6-3、图6-4所示。
练习者进行“负荷变换”引体向上练习时的动作要保持一致,只是在动作执行过程中身体要负担更多的重量。如双脚夹不同重量杠铃片、腰间悬挂哑铃或壶龄进行练习等,如图6-5、图6-6所示。
2.学练要点
做“改变轨迹”引体向上练习时,全程需要保持腹部收紧,躯干部位稳定,同时保证呼吸
交替,避免憋气或“瓦式”呼吸,影响肺部的血液循环代谢。另一方面,“负荷变换”单杠的练习方法引体向上练习时,额外负重越大、完成数量越多,测试成绩越好。但是,在进行增阻练习时,要注意防止重物掉落,同时要根据练习者自身情况适度负荷。
总之,遵循上述进阶练习设计,采取适当的练习方式,学习正确动作模式,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已经达标人员可以改变练习方式,进一步巩固、强化训练效应,可持续提升运动功能。与此同时,教师和家长需要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生活环境中的各种器械与设备,指导学生经常进行引体向上的练习。总之,针对不同的练习人,采用循序渐进的动作模式和练习方式,将会对引体向上的成绩提升起到积极的影响作用。
参考文献:
[1]曾令斌.学生引体向上训练实践研究[J].运动训练学,2016,6(22):24-25.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