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乐器
埙
埙可以说是我国最古老的一件民族乐器,据今已有七千余年的历史。埙源于远古人狩猎用的一件石器——石流星(大概样子像后来的流星锤,就是一块石头后面穿上绳索,用以投掷 击杀猎物)。远古人在狩猎时偶然发现 ,若对准石流星上用以穿绳索的小孔吹气 ,则呜呜有声,好似野兽鸣叫,因此便用它来诱惑猎物,后来逐渐发展,就成了原始的埙。
到了四五千年以前,出现了有两个音孔的三孔埙。到了公元前1000多年的商代晚期,埙已 经有了五个音孔,能吹六个音,在前700多年的春秋时期,出现了有六个音孔的七孔埙,能吹奏完整的五声音阶和七声音阶,埙作为一件乐器,也就基本成型了。众所周知,古有金、石、 土、革、丝、竹、匏、木八音之分,这看似不起眼的埙,在其中竟独占土音。其实古代制埙的材料很多,有陶、石、玉、木、象牙等 ,但后来多为陶制 。埙是一种中音吹奏乐器。古有: “埙,立秋之音,万物曛黄也,埏土而为之”的说法。埙在古乐之中负责填充中音,和谐高低音,所谓“正五声,调六律,刚柔必正,轻夺迷失,将金石以同功……”的说法,正体现了埙 的功用。埙在古乐中的地位等同于钟磬,可见古人对其的喜爱。值得一提的
是,埙在古代常与笛子合奏 ,象征兄弟之情(或许是“埙笛”与“兄弟”谐音的缘故——笔者妄猜而已)。 《诗经·小雅》里就有“伯氏吹埙,仲式吹篪(音‘迟’,即古之八孔笛)”的说法。
埙的形状很多,现发掘出来的就有梨形、球形、鱼形和笔管形等。现代的埙也有很多形 状,比如两端突出,开十三孔的握埙、形如二卵相连,开二十孔,上下皆可吹奏的鸳鸯埙以及
左右互抱,开十七孔的子母埙等,但最为流行的是卵形的十孔埙和葫芦形的十一孔埙。埙的音 量很小,音程也窄,平吹只有一个八度,加上俯吹技巧,可以达到一个半八度,现在的一些卵形埙和葫芦埙,通过对形状和吹孔的改造,音域已经拓展到了两个八度,表现力也日渐丰富。
第二十二条婚规演员表埙的音苍凉古朴,带着三分神秘,尤其适合表现一些悠远悲怨的曲调,著名的埙曲有《霓裳 中序》、《秦王破阵乐》和《哀郢》、《楚歌》等。近年来,埙也常用做影视的配乐,在电影《菊豆》中就有一段用一组高低不同的埙交替奏出的音乐,在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也曾 多次出现过以埙为主奏乐器的主题歌《敢问路在何方》的变奏。
笙
笙是我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从外形上看,主要有笙管和笙斗两大部分。连接笙管和笙斗的是笙脚,在插入笙斗的笙脚斜面上装有。由一定音高的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故准确地说,笙是件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古时候笙的别名很多,有“竽”、“巢”、“凤巢”、“凤笙”、“参差”等,但主要是“竽”、“笙”二名。“竽”与“笙”大同小异 ,没有实质性的差别。主要差别在于竽大,(苗管多即音多、体积大),笙小(苗管小即音小、体积小),宋代以后统一称为笙。
笙的历史悠久,汉代司马迁所著《史记》中曾有“女娲之笙簧”的记载,以此推算,至少有3000年的历史。提起笙(竽),就不得不提“滥竽充数”这个妇孺皆知的成语了。这个成语描绘了战国时期齐国吹笙的盛景。齐国齐宣王曾用300人一齐吹竽,不会吹竽的南敦先生混在其中,照样领取俸禄。宣王死后他的儿子继位,他不喜欢听合奏,要每个乐手单独进行表演,充数的南敦先生只好偷偷逃跑。由此可见,笙是古代宫廷音乐中的主要乐器。
笙的形制从古至今极为纷繁,古代最早的笙用葫芦做笙斗,即葫芦笙。汉代以木代匏,开始有木头笙。大约明清开始有铜斗竹。而从外形上看,又有方斗笙和圆斗笙之分。笙的音响兼有管乐器和簧乐器的二重性,因而音甜美柔润。独奏富有浓郁的民族特,在当今的民族乐队中,担负着演奏旋律与和声的两大任务。
著名的笙独奏曲有《凤凰展翅》、《晋调》等。
萧
1升等于几毫升箫。古称“顺吹”,据传为上古先民为教化苍生,模拟凤凰翅管临风发声而做。最早是若干竹管并排粘在一起 ,每管一音,称“排箫”,现仍有传世 ,且流传至罗马尼亚等国。后 来又出现了单管开孔顺吹的“洞箫” ,也就是现在常见的样子。箫一般开六个音孔,筒音常 做D或F;现亦有改良品种,为便于转调,开七至八孔,但仍不及六孔箫多见。箫多为竹制,但 亦闻有玉箫之说,然至今未见,憾甚。
箫的种类很多,通常有声音稍小,适于与古琴合奏的“琴箫” ,比琴箫略粗,声音略 大,
适于文人自娱的“玉屏箫”和流行与南方的“南洞箫”,但是其实差别不大,而今已渐渐流于一类。现今日本乐器中顺吹的“尺八”,也是箫的一个变种。箫的声音呜咽婉转,如泣如 诉,表现力虽较笛子稍逊,但却为古来文人雅士钟爱,如今更成为不少古典题材电视剧配乐中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洞箫名曲之中,最可称精品的我以为是“苏武牧羊”,其中大段连续的 颤音,将北海边风雪交加的情景描摹得淋漓尽致。在大型民乐套曲《春江花月夜》中,箫更是其中的主奏乐器。其余如双管独奏曲《江河水》,笛子独奏曲《梅花三弄》以及管子独奏曲 《阳关三叠》,经过箫的重新演绎,也均别有一番风味。
张曼玉身高体重琵琶
七夕红包发多少有意义本作“批把”,是民乐中最重要的拨弦乐器之一。据汉刘熙《释名·释乐器》载:“批把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批,引手却曰把,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秦时以有长柄皮面圆形音箱的琵琶,名为“弦*(后面一字为上兆下鼓,实在不认得 ,也没查到,抱歉)”秦汉以来,琵琶经不断改进,逐步发展为阮咸、秦琴、三弦、月琴等多种形制,其共同特点为圆形直颈,至宋以前统称“琵琶”。
南北朝时,又有曲颈琵琶传入我国(源于古阿拉伯拨弦乐器“乌特”—ud) ,至隋唐年间盛极一时 ,有龟兹(音“求茨”)琵琶 ,五弦、忽雷等多种形制 ,其共同特点为半梨形曲颈,当时亦统称“胡琴”。唐宋以来,在以上两种琵琶的基础上不断改进,逐渐形成现今的形制:音箱呈半梨形,以桐木板蒙面,琴颈向后弯曲,颈与面板上设“相”和“品” ,张四弦,按四、五度关系定弦。近代通行的琵琶为四相十三品 ,后经改 革,增至六相二十三品或六相二十四品,能奏半音。琵琶的演奏方法原为横抱,于敦煌飞天壁画中亦有见反背而弹者,至今已改为竖抱,改原来用“拨子”弹奏的方法为用五指弹奏,技法日趋成熟丰富 ,成为适于独奏、伴奏和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琵琶”亦成为此种乐器的专称。琵琶的传世曲目甚多 ,其中比较著名的如琵琶与箫合奏的《夕阳箫鼓》(后被改编为大型民乐套《春江花月夜》),描摹楚汉垓下之争的《十面埋伏》和《霸王卸甲》,被视为“雅乐”代名词的《阳春白雪》 ,表现远嫁匈奴的“明妃”王昭君思念故乡之情的《塞上曲》等等。另外,我国著名的民间音乐家,有“瞎子阿炳”之称的华彦君先生亦精擅琵琶之道,据其自称所会曲目百余 。然可叹生死无常 ,阿炳只留下了《大浪淘沙》、《昭君怨》、《龙船》这三首琵琶曲,便即撒手人寰 ,弦未绝而魂先断,余音袅袅 ,只能化为天籁,难为世人再闻 ,至今思来,仍觉憾甚……噫!悲夫!
芦笙
芦笙广泛流传于我国贵州、云南、广西、湖南、四川等地,是苗、瑶、壮、侗、水、彝、仡佬、拉祜等少数民族民族共有的乐器。芦笙在宋代已经出现,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芦笙由带簧管、笙斗、吹管和共鸣管组合而成。其中发音原理与笙一样,也是由一定音高的和一定长度的竹管耦合振动发音的,因此芦笙也是自由簧管气鸣乐器。
帕加尼ZONDA CINQUE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