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利益到文化认同——论中港合拍电影的发展历程
从经济利益到文化认同——论中港合拍电影的发展历程
发布时间:2021-12-08T02:07:12.439Z  来源:《学习与科普》2021年14期作者:杜瑾[导读] 所谓合拍片,本来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合作拍摄的电影。本文所提到的中港合拍电影专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港英政府时期与内地祖国合拍的电影。
湖南涉外经济学院湖南长沙  410205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产业获得了长效飞速的发展。在国产电影中,合拍片以其独特的拍摄形式占据了重要地位,特别是和香港地区的合拍片,更是在每年的票房榜上占据着显著位置,事实上,如今内地电影的票房主力也主要来自合拍电影,尤其是香港电影人主导的电影。所谓合拍片,本来指的是两个及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合作拍摄的电影。本文所提到的中港合拍电影专指香港特别行政区及港英政府时期与内地祖国合拍的电影。
关键词:中港合拍;主旋律电影;文化认同
近年来,《亲爱的》、《湄公河行动》等在电影市场上缔造了票房与口碑不俗战绩的电影,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它们都属于中国内地与香港合拍的影片。合拍电影作为文化融合与交流的方式之一,必然是建立在经济往来与交流的基础之上。对于相对狭小的香港电影市场而言,内地的广阔市场为香港电影提
供了新的、广阔的空间,与此同时,内地较为充足的人力、物力资源、大量可用于投资的资本(譬如拍摄取景的城市、名胜古迹等),更重要的是,内地资源的文化底蕴会在电影制作中扮演举足轻重的角,而使得电影更好地作为文化传播与传承的渠道与方式,与此同时,香港元素在大陆电影制作中的注入,使得中国内地影片风格变得与国际接轨,而这些合拍片带来的直接效果便是票房的大胜。由周星驰执导的喜剧《美人鱼》就以33.9亿人民币的收益登顶2016年内地票房最高的内地与香港合拍电影。
内地与香港的第一部合拍片要追溯至20世纪80年代由香港导演张鑫炎执导的动作电影《少林寺》。即便到现在,动作(功夫)电影也是全球最卖座最成功的华语类型片之一。因此,《少林寺》作为中港第一部合拍片就取了无法复制的成功,这种招招真实、拳拳到肉的风格,故事虽然老套,但是真情实感异常强烈,令海内外观众在各种层面上引发膜拜的冲动。因此,动作、古装武侠片这些带有浓郁香港地方彩的类型片一度是合拍片的“最爱“,所以很多香港导演都将动作片、古装片、武侠片作为“北上”的第一块敲门砖,如徐小明、刘家良等,拍摄了《木棉袈裟》、《南北少林》等电影。这一时期的合拍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完全以香港导演为主导,内地电影人还是处于学习的时期,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配合选景和寻演员等工作,无论是政策还是片场都还没有形成制度化,但是内地美不胜收的大好河山实在是非常出彩的元素,既满足了海外观众感念故园的情思,其实也同样给内地观众以新鲜感。这一波武侠/动作/功夫电影(包括引进拍摄于多年前的香港电影,如《鹰爪铁布衫》等)刺激、推动了1980年代中国电影主动商业化的热潮(如《金镖黄天霸》、《无敌鸳鸯腿》等)。而2003年签署的CEPT协议更是催
生了合拍片的发展。据CEPT协议规定,香港主创人员所占比例不受限制,但内地主要演员的占比在所有影片主要演员中不得少于三分之一;影片故事的发生地不受限制,但故事主要情节或主要人物应与内地有关;合拍片进入内地市场享受国产片待遇。香港导演黄百鸣就搭上了CEPT协议的首班车。本以喜剧片见长的黄百鸣在进入内地拍摄合拍片时毅然选择了武侠片,他以投资人的身份和徐克导演的电影《七剑》以8000余万的票房收入成为了2005年内地总票房季军,而该片在香港的票房只有700余万港币。而这,也让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人意识到了内地这个庞大市场的票房潜力。
虽然,近年来内地与香港的合拍片大举占领华语片市场,但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合拍片逐渐因为剧情上的“不伦不类”、价值倾向略显不明、港味严重缺失等问题饱受质疑。香港导演吴思远也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指出,香港导演到了内地因为很多题材不能拍,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发挥不出自己的优势,他们本身对内地生活和语言又不是很了解,影片的确会不接地气,这些都是严峻的考验。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合拍电影的机遇与挑战并存,电影人应适应政策与大环境需要,拍导演最擅长的题材、体裁。所幸,这两年香港导演已经逐渐到了自己的位置,“像徐克拍武侠片已经保持了一定水准,彭浩翔擅长拍喜剧片,而杜琪峰也将拿手的警匪片嫁接到内地影片中。”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香港电影导演开始拍摄主旋律电影,并且其中不乏票房与口碑双赢的佳片,比如徐克的《智取威虎山》,林超贤的《湄公河行动》、《红海行动》,都是主旋律大片里的票房佼佼者,堪称主旋律电影的成功典范。而根据中国真实事件改编的《中国机长》和《中国医生》更是让我们注意到
了香港电影在表达中国主流文化、主流价值观方面扮演的重要角。
何为主旋律电影?主旋律电影是指能充分体现主流意识形态的革命历史重大题材影片和与普通观众生活相贴近的现实主义题材、弘扬主流价值观、讴歌人性人生的影片。在中国内地,主旋律电影的历史并不短,可以追溯至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的红电影。而第一次被官方定义为“主旋律电影”的则是1989年诞生的《开国大典》。传统的主旋律电影给我们的印象是纪实历史和弘扬民族主义精神,故事情节强调个人英雄主义。但主旋律电影的反响一直以来都不尽如人意。由于内容实在太“正”且过于“无聊”,主旋律电影一直不是观众在影院观看的首选,大部分主旋律电影的价值也停留在了教育层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内地导演的主旋律电影都主题单一、没有摆脱二元对立的故事模式、影片艺术性薄弱、同时又过分强调政治性而忽略了娱乐性。
随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决定进行主旋律电影的内容革新,将“主旋律电影商业化”作为其革新目标与口号。在这个过程中,首先是越来越多的香港演员参演主旋律电影,其中最明显的要属2009年拍摄的《建国大业》。有人曾经统计过,这部电影里曾出现了172个明星,观众对明星的关注甚至超过了对电影内容本身的关注。堆砌明星成为“推广”主旋律电影的一种方式,但是人们讨论最多、记住最多的是明星而不是电影内容,这样的包装策略似乎并没有真正起到太大作用。
紧接着是主旋律电影由香港导演直接操刀创作,形成了“香港导演+内地公司与制片人+商业片”的模式。
香港电影导演加持主旋律电影,最早的可以追溯至2014年由徐克拍摄导演的《智取威虎山》。在徐克的改造下,这部曾经的红经典蒙上了典型的徐氏味道,变成了一部豪气冲天的武侠片,老掉牙的故事焕发出了新的生命力。就连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年10月15日的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都点名称赞《智取威虎山》“拍得有点意思,手法变换了,年轻人爱看。”2014年岁末,《智取威虎山》上映头三天票房破三亿,累积票房达到8.8亿,迄今为止,这个8.8亿依然是徐克独立执导电影的票房纪录。
在传统的印象里,所有人都认为香港导演和主旋律电影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很少有人能相信处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氛围之中,但又受到英国殖民文化影响的香港导演能拍好主旋律电影。
主旋律类型电影试验最成功的香港导演,无疑是林超贤,相继拍了《湄公河大案》和《红海行动》这样两部主旋律商业大片,并得到了业界认可。在这两部电影中,融入了香港导演一贯擅长的刺激的爆炸、追车、肉搏、战等商业元素。尤其是《红河行动》,这部描述中国海军特种部队对的作战的电影,导演最大限度释放了自己在战争片方面的想象力,海战、空战、巷战、山地战、偷袭、狙击、坦克……各种类型的战斗场面表达得酣畅淋漓,让观众获得了极大的视觉与听觉上的双重享受。但是这些电影并没有只停留在视觉与听觉的刺激上面,而是融入了主流意识的表达。《湄公河行动》通过对震惊中外的“10.5中国船员金三角遇害事件”的改编,表达了中国缉毒警察为了世间正义,为了保家卫国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保留了主旋律影片惯用的故事框架和真实事件的基本走向。与此同时,与内地合拍制作主旋律电影的过程,也为香港电影人开拓了眼界,为其创作提供了不同的角度和更大的格局。港片
里常见的兄弟情、江湖情转换为内地公安干警的战友情和家国情,把都市小空间里的警匪缠斗变成了更宏观的跨国行动,使其创作多了一份家国情怀、时代视野和现实观照。这正是香港电影人在纯熟运用香港警匪片技术与类型经验的同时,受到内地文化的影响,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拓展创作胸怀的结果。
湄公河行动 票房香港导演们通过主旋律电影表达了香港人民对于中国人身份的渴求,表达了香港人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尊敬,更表达了他们对于民族性的坚守,香港电影的意识与审美如今已经很好地融合在主旋律电影之中。可见,电影合作在不自觉地指向一种相互了解、彼此认知的行动,尤其是直接促进香港电影人去了解内地的现在与过去,也促使香港观众去体会内地的历史文化,间接推进了中华民族的国史教育与国族认同。
参考文献:
[1]新世纪内地香港合拍电影之文化认同研究苏州大学研究生学位论文 2013年6月
作者简介:杜瑾(1981—,女,湖南常德人,文学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文艺学和文化产业管理)。
基金项目:2017年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项目“《跨文化语境下中外电影合拍模式的探索》”,项目编号:17C0911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