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音不全,也能唱出“天籁之音”
眼下最火的选秀节目要数《中国好声音》了。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唱出惊艳四座的“好声音”。但是,有专家说,没有一个出的歌者从唱歌的第一天起就拥有真正的好声音,如果天生五音不全,这个愿望还能够实现吗?有没有可能通过对发声器官的后天训练来得到动人的歌喉呢?专家为您揭开“好声音”的秘密。
眼下最火的选秀节目要数《中国好声音》了。
说到好声音,也许有人会理解成天生的好嗓子。当然,遗传赋予的优质的生理结构让好的声音已经成功了一半,但是,没有一个出歌者从唱歌的第一天起就拥有真正的好声音,好声音是一定要通过练习才能获得的。
其实,最终站上《中国好声音》舞台的,大多是常年自我练习,或者接受过一定的专业训练,甚至是已经有了一定演出经验的人。
声音是如何
中国好声音最好听的歌发出的
好声音的评价属于艺术范畴,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尽管如此,无论是外行还是内行,对于好的声音还是有一个相对客观的评价标准。
中央音乐学院嗓音研究中心主任韩丽艳表示,从医学
的角度,声带是光滑的,没有充血、水肿,没有任何病变,就是好嗓子。但是,先天有好的发声器官不一定就有好声音。在这个过程中,受过训练与没受过训练、有乐感没乐感、用心不用心,都关系着声音出来的最终效果。
南京医科大学解剖研究室教授丁炯介绍说,人体直接参与发声活动的器官由呼吸器官、发声振动器官、共鸣器官、语言器官与听觉感受器官等五部分组成。呼吸器官由口、鼻、喉头、气管、支气管、胸肋、肺脏、横膈膜、腹肌等组成。歌唱时完全依赖这些器官进行吸入与呼出空气的循环交替,来完成歌唱活动的全过程。肺脏是呼吸的中心,在肺脏与腹腔交会处,有一层韧性很强的隔膜,叫横膈膜,这是极其重要的歌唱呼吸器官。而发声振动器官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喉头声带,没有这一部分参与,再好的声音也出不来。
丁炯说,喉位于颈部中央,上接咽腔,下续气管,由5块喉软骨构成——甲状软骨、环状软骨、会厌软骨和成对的杓状软骨。它不仅是气体进出的门户,也是人类发音原动力器官,成年男性的喉长约
4.4厘米,女性xx
3.6厘米。
5块软骨是喉的支架,就相当于身体的骨骼系统,只不过这个骨骼是“软骨”,在支架上,还有关节和肌肉,而软骨主要靠关节相连,运动则是靠肌肉带动。虽然有5块喉软骨,但其实和声音相关的,大体是甲状软骨和杓状软骨。每条声带的前端附着于甲状软骨,后端分别连着两侧的杓状软骨。“就像小提琴,声带就好比小提琴上的弦,而这根弦两端固定的地方就是甲状软骨和杓状软骨。”韩丽艳说。
甲状软骨和杓状软骨是可以活动的:
呼吸时分开声带,发声时则使声带闭合,并拉紧它们。声带是一个弹性结构,通过周围喉肌和喉软骨的协同牵拉作用,可延长约50%。
“声音的大小和音调的高低其实就和这两块软骨相关,发声时,声带这根弦拉得是松弛还是紧绷,决定了音调的高低;而两块软骨的距离,则决定了声音的大小。”丁炯说,人们之所以可以听到很有质感的声音,是因为声音发出后,还要产生共鸣。歌声共鸣器官由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与各窦组成。其中胸腔、鼻腔属于不可调节的固定共鸣腔;而喉腔、咽腔与口腔属于可调节的可变共鸣腔。歌唱时,声带所产生的震波,一部分顺喉室、咽腔、口腔、鼻腔、头腔各窦去形成共鸣,而另一部分则顺气管到支气管(胸腔)去形成共鸣。
声音是
如何分好坏的
正是靠这些器官的紧密配合,声音才得以发出,但是我们听到每个人的声音却千差万别,有的好听,有的不好听,这就不光是生理结构的问题了,还需要进一步探讨发声的原理。
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音乐教师陈家兰在声乐方面已经有32年的教学经验。她介绍,歌声可以分为物理属性与心理属性。声乐学上认为,物体振动具有三种物理属性,即频率、振幅和振动成分。由此对应在听觉感受上,也产生三种心理属性,即音高、音量以及音。
歌声的振动频率即声带每秒钟振动的次数。一般而言,在产生振动时,声带形状越长、越厚、越松弛,声带振动的次数就越少,发出的声音越低沉;声带形状越短、越薄、紧张度越强,则声带振动次数越多,发出的声音越尖锐。比如女性的声带比男性的声带更短、更窄、更薄,因而音区比男性天生高一个八度。
音量主要取决于声带振动的振幅。强音量是声带作较大幅度、较宽振动的结果,而弱音量则是声带作较小幅度、较窄振动的结果。一般而言,平时说话时,声门下的气压在呼气时在667pa左右,而歌唱发声时则迅速增至
5.3kpa-
6.7kpa左右。因此,声门下气压大,声带振幅大,声音就响亮。
陈家兰说,音因人而异,而对于同一个人来说,音可
以算是固有属性,较难改变。“音主要和声带以及发声方式相关。”发声方式主要是后天的一些训练,因此,说话声音动听与否,有时不纯粹是天生的。
“出生在演员家庭的孩子,从小就耳濡目染,会得到正确的发声训练;而从小生活在有浓重方言家庭的孩子,不仅得不到正确的发声训练,如果再喜欢大喊大叫,声带可能会有小结,听起来嘶哑,那整个人说起话来就难听了。”陈家兰说。
科学方法助力
好声音
虽然人的声带天生是有区别的,声带的厚薄造成了音的不同。但不同的发声方法,也会导致声音的区别。
比如学唱歌、学播音的,说话的声音就会和普通人有很大区别。另外,有些人虽然嗓子天生不错,但因为不好的发声习惯,比如噎着嗓子说话,声音也就不那么好听。
陈家兰认为,如果声带上没有什么特别的病变的话,经过后天的练习,资质平庸的人也能唱出“天籁之音”。这种练习大致包括两个方面:
1.学着“闻花香”,练习胸腹式呼吸方法。
2.不断练耳、试唱,练出“音乐的耳朵”。
在陈家兰看来,学唱歌,第一要务是学呼吸。
平常人说话,主要是口腔产生共鸣,但因为嘴巴张开不
大,空间不够,因此声音不嘹亮、空旷。对于歌唱家、播音员、配音演员来说,他们的声音之所以“好听”,很大程度上是依靠胸腹式的科学呼吸方式。什么是胸腹式呼吸?陈家兰解释,进行胸腹式呼吸时,就好比一个人正在闻花香,在吸入空气的同时,腰也随之扩张、膨胀起来,人们此时会发现,腰带紧了。在这种情况下,必须保持住呼吸,腰间也保持膨胀,然后慢慢吐气,不要一下子泄气;等一句唱完,再将这个过程重复,唱下一句。
在这个过程中,唱歌的人会感觉到,身体里的气息像拉弹簧一样分为两边,一边的气被提起,一边的气“沉丹田”。在气往下沉的同时,人们应将一般总是耷拉着的软腭(口腔上方,硬腭与扁桃体之间的部位)提起、舌根放下,让更多的气被放出来。气息冲击声带,发出来声音就会变得圆润好听。
陈家兰指出,唱歌时,特别是美声、民族唱法,用气显得非常重要。而除了使用胸腹式的科学发
声方法,帕瓦罗蒂、这样的知名歌手之所以能飙出如此高音,还在于他们胸腔、口腔,甚至头腔产生共鸣。
电影演员读台词时,主要是胸腔、口腔产生共鸣,而歌唱家唱到高音,还会在头腔产生共鸣。此时声音越高,气就越往下沉,用的气也就越多。
学会了如何呼吸,还得练习如何快吸快吐、慢吸慢吐、
快吸慢吐、慢吸快吐。将这些练熟,人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歌声已经与之前产生了很大的区别。
五音不全
是耳朵的问题
韩丽艳说,有的人嗓音条件不错,但“五音不全”,发出的音总是不准,“其实,这并不是嗓子的问题,而是耳朵的问题,听不出音高。”在很多时候,如果将同一首歌听上十几遍,大部分人就基本会唱。可有的人唱得准,有的人就“根本不在调上”,根本原因在于,后者的听觉“有问题”——耳朵听
进去后,自己想象出一种音高加以模仿,可因为开始就听得不对,因此模仿出来的也是错的。声乐老师们把这种情况称为“没有音乐的耳朵”,也就是天生的音准不行。
不过,哪怕就是这种情况,后天也可以纠正。最简单的办法就是:
不停地听,一句跟着重复。一边进行不断练耳、试唱的训练,一边自己琢磨着声音是对还是错,音准的问题便可以慢慢得到修正。
陈家兰建议,如果普通人想自己练习唱歌,必须首先学会呼吸,“闻”进来后,开始发声,同时注意保护嗓子,如果发现嗓子疼痛,说明发声方法可能不对;其次是经常听歌、模仿,一句句地琢磨声音对还是错,并注意音准、节奏;最后还要关注吐字,口腔打开、字正腔圆地进行歌
唱。在这样经常性的训练下,普通人一般半年就能见到成效;在老师指导和带领下,三至四年便可以达到进行小范围演出的水平。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