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初探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专业培养模式初探雷正兴为什么叫雷锋
作者:黄婉怡,苏宏元
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5年第2期
凤的拼音和组词    黄婉怡,苏宏元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依托学校强大的理工科技术背景,坚持个性化的本科专业发展定位,确立了“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新闻传播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及其激烈的竞争,应引起我们对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更多的思考和关注。
    关键词: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129-02
    作者简介:黄婉怡,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研秘书、在职硕士研究生;苏宏元,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院长、教授。
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名单公布    华南理工大学于2002年申报传播学本科专业,2003年开始招生。当时,该专业属教育部《普通高等院校本科专业目录》(2001年)目录外新专业,全国仅4家开办,广东仅华南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设有此专业。为了进一步推动新闻与传播本科专业的发展,2003年华南理工大学继续申报了广告学、编辑出版学两个专业,2004年开始招生。2004年7月,华南理工大学正式成立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编辑出版学、广告学三个专业纳入其名下管理,分别设立新闻传播系、文化传播系和品牌传播系。至此,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建设已初具规模。2010年成功申报数字媒体与艺术本科专业,因故未能正常招生。2005年经学校学位委员会批准,新闻与传播学院建立了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鉴于当时科研和师资力量不足,故此只将传播学硕士点报教育部备案。2011年正式获得新闻传播学科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下设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硕士点,并为申报新闻与传播一级学科博士点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
    由于学科发展不平衡,国内新闻传播学建设大多脱胎于传统人文学科,其前身新闻学二级学科原归属中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20世纪80年代,复旦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相继开设了传播学课程,同时进行传播学研究,及至1997年教育部把新闻传播定位为一级学科,下属新闻学、传播学两个二级学科。新闻与传播学院本科建设通常是以新闻学专业为基础,同时或者继而发展广播电视学专业和广告学专业等。时至我院成立的21世纪初,新闻学等“传统专业”的发展已达到了一个鼎盛时期。
如果以常规思路去进行复制和同质化发展,我院显然并不具备竞争优势,因而申办传播学专业成了我院本科专业发展的首要选择。这不仅因为传播学专业当时全国仅有4家开办,也是缘于传播学的学科“定性”。经过国际学术界长期的争论,目前一般把传播学定位于多学科交叉的社会科学,现代商业、民主社会尤其是信息与传播技术革命是其发展的背景,“多元、开放、应用性强、体系较为庞杂”是其显著特。正因如此,它极具发展的空间和扩张的潜力。以传播学为引领,我院始终致力于学科与专业特建设,尤其强化新媒体和网络传播的教学和研究以及加大跨学科交叉的力度。本科专业设置并不完全囿于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的限定,而是通过设定本科专业方向凸显特,并通过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予以具体落实和体现。传播学专业设定为跨媒体专业方向,以新媒体和网络传播为引领,融合纸质媒体、电子媒体和新媒体于一体;编辑出版学专业不再停留在传统出版方式,而是以数字出版方向为发展重点。事实证明,这两个专业方向的设定带有一定的预见性,教育部2012年修订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已增设新闻传播学类“网络与新媒体”和“数字出版”两个特设专业。品牌传播专业方向以广告学专业为基础,融合了传播学、市场营销学和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系国内首创。二、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特征分析
退休年龄
    依托华南理工大学以工见长,理工结合,管、经、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优势,新闻与传播学院坚持新闻传播学的核心理念、价值和学科规范,同时顺应社会和市场的需求变化,确立了“重人品、厚基础、强能力、宽适应”的人才培养指导思想。
    1.厚基础。长期以来,“新闻无学”一直是新闻传播学科的短板,新闻院校毕业生上手快、后劲不足的弊端也一直被新闻传媒业界所诟病,因而加强理论和知识基础是提升新闻传播教育质量的重要环节。经过多年探索,我院初步形成了本科生培养的较为完整的知识架构,分8个层面,即: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的基本知识;社会科学学科的研究方法入门知识;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前沿知识;数学和逻辑学的基础知识;传播学专业领域内系统的核心知识;专业技术知识;媒介经济与管理知识;跨文化、国际化知识。根据教学方案、课程体系设置,除了专业领域课,公共基础课和学科基础课本科三个专业完全打通,主要集中在本科前两年完成学习。这种文理渗透、专业与通识教育相结合的知识架构有利于拓展本科生宽广的视野,夯实本科生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的知识基础,提升其综合素质和创造能力,符合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2.强能力。对理论和知识基础的重视并不意味着忽略实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目前国内通行的实验教学模式是所谓“课内实验、课外实习”,我院也不例外。首先是利用华南理工大学理工科强大的技术支持,不断完善教学场所与教学设备,教学实验设备总投入已超过1000万元;其次是制订完整的实验教学大纲,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实验教学。实验课程内容不仅包括实务操作的指导,也包括信息与传播技术基础的讲解。除了新闻采编、摄影摄像、广告设计与制作和电视节目编导与制作等课程,尤其注重新媒体技术的应用,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素材与制作、网络编校软件应用等系列课程。再次是实验室建设从单一依靠学校资助向产学研合作建设发展,广泛利用社会资源,建立多种类型的学
助学贷款申请书范文生实践基地。迄今为止,我院已分别与40多家媒体和企业建立了形式多样的“产学研合作基础”、“大学生创新实践与就业实习基地”和“学生课外创新活动中心”,充分借助广东地区经济发达、新闻传媒行业强大的优势,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实践机会,拓展更宽广的就业前景。学院毕业生基本功扎实,实践能力强,深受用人单位好评,就业率达到98%以上。
    3.宽适应。传统新闻学教育(包括广播电视学专业)主要源于传统媒体尤其是纸质媒体的实践经验总结,偏重应用实操,对口的行业面较窄,难以适应信息与传播业的发展变化趋势以及满足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传播学在欧美有着长达半个多世纪的理论积累,而且融合了社会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社会科学,极大地拓展了传统新闻学的知识结构和框架,提升了新闻传播学科的科学性和理论体系。我院在吸收传播学理论优势和精髓的同时,在教学设计上兼顾新闻学、广告学、编辑出版学和广播电视学等基本课程和实务训练,因而本科毕业生的求职面宽,适应性较强,不仅可应聘新闻传媒行业,也可面向大型企事业单位的营销、公关、策划、宣传等部门和相应工作岗位。近几年本科生就业呈现分流趋势即是明证:部分学生到了主流媒体和著名广告公司,如新华社、中央电视台、广州日报、南方日报、盛世长城、奥美等;部分学生到了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如青海省外事办公室、茂名市政府、中共广州市海珠区办公室等;也有部分学生进了世界和中国500强企业,如中国电信、康佳集团、广州宝洁有限公司、箭牌糖果(中国)有限公司等。目前新媒体和移动通讯强劲崛起,人才需求旺盛,因此许多同学进入到了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网易和腾讯等公司工作。
    4.国际化。以发展国际化教育带动本科培养向国际化迈进一直是我们致力的目标。由于我院课程结构(尤其是通识课程的教学安排)与美国密苏里大学的要求相近,2011年11月,我院成功与美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签订协议,推出“2+2”合作办学模式,即前两年在我院就读,后两年在美国密苏里大学新闻学院就读;如都满足双方的培养学分,即可获得两个学校颁发的学历及学位证书。在此合作计划的基础上,2012年,我院创办了新闻传播学类第一个国际班,招收30名学生。“2+2”项目的签订及国际班的成功招生,推动了我院本科生培养的国际化进程,并势必对我院本科生培养模式提出了改革的要求。目前,我院正积极筹备全英课程建设,目标在三年内开出8门全英专业课程,同时吸纳更多的国际化新闻传播学专业人才到我院任教,让本科教学逐步与国际接轨。
    三、问题与思考
    新闻传播教育已经走过了近百年的发展历程,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其重要性也已得到社会和学界的广泛认可,但似乎仍难以证明已具备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系统性,学科地位相对低下。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仍欠成熟,诸多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
    1.以传播学为导向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摆脱了传统新闻职业技术教育的窠臼和框框,理论性强,适应面宽,但其内涵仍嫌模糊,行业和岗位指向不明确,应用性较弱。故此应加强应用传播学的教学和研究,明晰本科教学的专业定位,及时调整专业培养计划,适应行业不断变化的人才需求,不断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乃至全媒体实践能力。
    2.新媒体正在对传统媒体构成多方位冲击,包括对传媒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日常运营、新闻产制流程以及对整个传媒生态的冲击和重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的培养模式和教学内容需应时而变,及时予以实践的总结和理论的回应,并融入具体的教学和科研环节;与时俱进,参考业内需求,及时增加相应的课程讲授,让学生尽快掌握最新的行业动态。
    3. 鉴于新闻传播学多学科交叉和应用性强的特征,应探索开放性的新闻传播学本科专业培养模式。譬如实施跨学科培养模式,加强新闻传播学与计算机、信息工程、法学或者经济学等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培养新型的复合型新闻传播人才;或者采取学界与业界联合联动的培养模式,设立产学研基地或改进实习方式,培养出更符合行业需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新闻传播教育的大众化趋势必将引发激烈竞争,进而推动新闻传播本科专业培养模式的深层次变革。新闻传播学教育专业机构应以开放、建设性的姿态应对挑战,根据自身的条件和优势,强化专业特,提升新闻传播人才质量,以满足社会和行业变化的多样化需求。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