廊坊市广场文化与社科普及的共建机制研究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摘要:广场文化与社科普及都是满足人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将两者有机结合,可以实现两方面
建设的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实现两者共建的有效机制包括完备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机制、健全组织协调机制、形成内容引导机制和形式创新机制、完善多种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等。关键词:廊坊;广场文化;社科普及;共建机制
中图分类号:G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3210(2015)05-0103-04
第31卷第5期Vo l.31No .52015年10月
Oct .2015
收稿日期:2015-08-15基金项目:2015年度廊坊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廊坊市广场文化与社科普及
的共建机制研究”(2015020)成果。作者简介:刘娜(1978—),女,河北廊坊人,博士,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副教授,主要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①《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河北新闻网,http ://hebei.hebnews/2014-12/18/content_4399377.htm 。
社会科学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具有“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和服务社
会”①的重要作用,但这一作用的发挥,需要社会科学被人民众接受、掌握和运用,因此,社科普及工作也就尤显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社科普及已经成为人民众分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和精神文化服务的重要渠道,也成为文化惠民的重要载体。要做好这项工作,需要调动各方面力量,充分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城市广场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和活动平台,能够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广泛的受众和丰富的形式,是进行社科普及的重要途径。本文即在探讨广场文化建设与社科普及工作的共建问题。
一、廊坊市广场文化建设与社科普及工作的现状及问题
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众的需求,廊坊市广场文化建设和社会普及工作近些年来发展迅速,呈现出丰富多样的活跃氛围,但也存在着各自的问题和困境,影响和制约着两方面工作的进一步开展,以及对人民众需求的满足程度。
(一)廊坊市广场文化建设情况及问题
城市广场主要是指根据城市功能的要求而设置的,以建筑、道路、地形等形式围合起来的面积广阔且平整、主要为硬质铺装并配置一定设施的,能够容纳公共社会活动的公益性户外活动空间。广场文化是以城市广场为主要场所、平台和载体而形成的以满足广大众精神文化需求为目的的文化形式。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广场文化活动已经成为市民茶余饭后必不可
少的主题以及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廊坊市广场文化建设发展较快。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整修、完善广场设施。中小广场一般都可以划分为景观绿化区、休闲保健区和文体活动区,同时配备长廊、条凳、球台以及户外健身器材,可以满足众的不同需要。广场文化活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包括广场舞、交谊舞、健身舞等集体项目,打球、踢毽子、抖空竹、健步走等个人项目。众的参与度较高,活动呈现日常性、经常性特点。活动组织多为自发形式,负责人多是自愿担任,以自我管理为主,经费筹集多采用自愿集资形式。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们需求的提高,廊坊市广场文化建设也面临着诸多困难和问题。首先,供需矛盾比较突出。我们采用实地考察与问卷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廊坊市光明西道、金光道、爱民西道、永兴路、银河路、新华路等主干道两侧及周边的住宅小区和公共广场进行了调查和分析。本区域位于广阳区和安次区交界处,流动人口多,属于人口密集地区,除去自然公园、人民公园等大型公园,以及万达广
场、沃尔玛购物广场等商业化广场外,能够供广大市民休闲娱乐的中小广场只有不到20个,这对于一个人口规模约为20万的区
廊坊市广场文化与社科普及的共建机制研究
刘娜
(廊坊师范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河北廊坊065000)
103··
①②《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河北新闻网,http ://hebei.hebnews/2014-12/18/content_4399377.htm 。
域来说明显供不应求。此外,广场设施也不够完善,大部分广场光线昏暗,主要依靠路灯照明;音响设备一般是自备或大家集资,质量参差不齐;大部分广场都没有宣传栏、展板、书报亭等文化宣传载体。其次,组织管理机制不完善。广场文化经常处于“有人建、没人管”的状态,文体活动缺乏组织与指导,缺乏必要设备,有些广场小摊贩秩序混乱,这些问题都制约着广场文化的健康发展。第三,城市特文化展示不足。城市广场不仅可以为众提供休闲娱乐场所,更是展现城市文化和城市精神的平台,但目前大多数广场形式单一,人文景观较少,缺少文化气息,难以实现其文化展示的功能。第四,市民素质
有待提高。由于场地有限,部分广场仍然存在争抢地盘、噪音超标、秩序混乱、保护环境和设施的意识不强等问题,需要提高众的集体意识和文明素质。
(二)廊坊市社科普及工作现状及困境
廊坊市社科普及工作是在市政府的领导下,由市社科联具体负责组织和实施,普及方式主要包括专题活动、公益讲座和咨询、巡回报告和先进事迹报告、专题研究和学术交流等。近年来,廊坊市社科联及相关单位在积极开展社科普及工作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主要表现在:内容与形式有所创新,活动数量有了较大增长,覆盖面有所拓宽,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的文化品牌。仅2015年上半年,就先后组织了“中国梦·赶考行”百姓故事汇大型宣讲活动、“欢乐城乡·文化惠民”系列众文化活动、“书香廊坊”读书会和“善行河北·最美廊坊人”主题道德实践活动、“廊坊大讲堂”主题宣讲活动等若干项系列活动,在普及社会科学文化知识、提高众的社会科学文化素质、弘扬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满足众文化需求等方面起到了促进作用。
由于各方面条件的制约,廊坊社科普及工作也存在诸多困境。首先,上至政府各部门,下至普通众,对社科普及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政府部门还是更多地关注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在社科普及的资金、设施、制度、立法等方面关注不够。我们在问卷调查中发现,至少半数以上普通众并不清楚社会科学知识都包括哪些内容,对其作用和功能认识不足。其次,社科普及工作社会化组织
体系不够完善。这项工作主要由市社科联组织,需要依托于政府各相关部门以及社会组织、民间社团等。有些部门和组织能够积极响应和配合,承担社会责任,社会反响也不错,比如图书馆组织的“书香廊坊”系列活动,但很多组织和团体并未充分动员起来,没有形成整合力量。第三,相关制度还不够完善。虽然已经颁布了
《廊坊市社会科学普及办法》及其他相关文件,但在具体落实方面还有很多欠缺,包括投入机制、激励机制等都需要完善。第四,组织的活动非常多,看上去也有声有,但整体来说还是覆盖面小,影响力不够。大部分活动的参与人集中在某些领域或学术团体,由于信息渠道不畅、人员限制、交通不便等各种原因,普通众参与度比较低。比如图书馆组织的讲座每场最多200人参与,座谈会每场不到100人,一年总共不过几千人,而且大多集中在高校、社团等学术人。社科联也曾利用城市广场开展宣传和咨询活动,但缺乏持续性、日常性的活动安排,不能满足众的多样化需要。这些困境无疑制约着社科普及工作的有效开展,需要我们积极寻求恰当的应对之策。
二、广场文化与社科普及共建之可行性和必要性廊坊市广场文化建设与社科普及工作在性质和目标上具有一致性,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具有共通性,在功能和作用方面具有互补性,因此,将两个方面的工作有机结合起来,实现共建和双赢,是具有可行性和必要性的。
(一)性质、目标的一致性
在性质方面,广场文化建设与社科普及都属于面向广大众的公益性事业,都需要政府的指导规划、经费投入以及公众的积极参与。在《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中第三条明确说明:“社会科学普及是公益事业,开展和参与社会科学普及
活动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而广场作为城市基础设施是由市政府修建的配套市政公共设施,参与广场文化活动的,除广大众外,主要也是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在目标方面,虽然两者各有侧重,但都具有满足人民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保障众文化权益、繁荣众文化事业、提高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城市的文化层次、促进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等方面的建设目标。
(二)内容、形式的共通性
《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中第八条规定,社会科学普及的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中国特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道德观念,法律知识和国家政策,社会科学理论和常
识,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等”②
。普及方式除专题活动、讲座论坛外,还包括公众易
104··
①曹文明:《城市广场的人文研究》,博士学位论文,中国社会科学院,2005年,第204页。②王威:《浅论文化与城市广场设计的内因》,《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第14期。
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各种方式。社科普及工作则
需要根据居民的工作生活、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等需求,有针对性地开展活动。这些都与广场文化建设具有共通性。首先,广场文化活动本身就是众易于接受、乐于参与的文化娱乐形式;其次,广场文化所承载的内容在很大程度上也是与社科普及相契合的,比如广场合唱团演唱的曲目多是红歌曲和经典老歌,广场舞、交谊舞等既包含传统文化也包含时代气息,戏曲、太极拳、空竹以及其他民间文化形式更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再者,积极参与休闲健身和文化娱乐活动也是对健康文明的生活理念和生活方式的倡导与遵循。
(三)功能、作用的互补性
广场文化具有面向社会大众的公益性、临近居民生活区的便利性以及门槛低而丰富多样的活动特点,是深受众欢迎、参与度很高的日常性文化娱乐形式。以广场文化为载体,可以为社科普及工作提供更贴近众的平台、更广泛的受众,从而使得社科普及活动更接地气,接受度更高,普及面更广。社科普及工作则拥有政策、组织、资源等方面的优势,比如政府的资金投入、政策支撑,社科联的系统组织和管理,各公益性事业单位、学术社团、民间团体等提供的人力物力资源,大量专家、学者、各界精英和智库提供的智力资源等,可以为广场文化建设提供更完善的组织管理、更丰富的信息资源、更高水平的人力支持、更有效的物质保障,从而为广场文化注入新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层次,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
(四)机制共建的必要性
广场文化建设和社科普及工作在各自的发展中都积累了不少的成果和经验,这些已有的建设成果可以为另一方的发展提供平台;同时,也都遇到了问题和困境,这些又制约着双方的进一步发展。经过认真研究和考察不难发现,这两方面工作存在以下互补性:一方所缺少的正是另一方所能提供的,一方的发展刚好又可以帮助另一方解决困境,两方面的发展可以实现相互促进。比如,广场文化建设中缺乏组织管理方面的人才和经验,缺少特地方文化的展示,而主管社科普及工作的社科联正好掌握着大量的人力资源和文化资源;社科普及工作覆盖面小、影响力不够,而广场文化具有深厚的众基础,其分布更广泛,活动种类更多样,众参与面更广泛,能够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参与,完全可以为社科普及提供广泛
的受众和更丰富的活动形式;社科普及工作在知识层面给人们提供了更丰富多样的社会科学文化知识,广场文化则在行为方面给人们提供了参与社会交
往、建立新型社会关系的空间,人们在广场活动中的协调与适应本身就是建立社会关系的过程,“是一种很好的社会公共生活的锻炼和社会民主的学
习”①。因此,为解决两方面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和困境,非常有必要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共建,并探索有效的共建机制。
三、建立广场文化与社科普及的共建机制(一)优化资源配置,完备基础设施均衡发展机制
在硬件设施建设方面,建议市政府对现有广场资源进行优化配置,统筹规划。对已建设施进行修整和完善,并加强管理;对未开发或潜在资源进行科学规划,新建楼应预留足够的广场空间并合理布局。
规划原则首先应考虑以人为本。在广场规模上,一般社区级广场不宜过大,且应分散、均匀分布,以便于众就近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在广场设计上,除有足够的硬质铺装供人们活动外,还应“开
设不少于广场面积25%比例的绿化地”②
,大型广场适宜种植一定面积的树阵以调节气候、遮阴避暑,丰富景观层次和彩。休闲健身区应配备
坐凳、长椅、健身器材等,同时应考虑适当安装电源和照明设施,否则一部分器材就会因为光线过暗而成了摆设。广场规划还应考虑体现文化特和地方特,展现廊坊市的城市文化。在广场布局中,建议适当设置文化展示区或学习宣传区,安装可常态化布置的宣传栏、橱窗、展板等,这样既可丰富广场景观,又可以为社科普及宣传提供展示平台。在广场装饰方面,建议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进行设计,比如碑刻、牌坊、对联、水墨山水、剪纸造型以及独具中国特的汉字装饰等,这类资源非常丰富,既是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展示,也比西式雕塑、喷泉等更接地气,更有亲切感。
廊坊购物
(二)调动各方力量,健全组织协调机制
广场文化和社科普及的共建应形成政府主导、社科联组织、多方参与、联合主办的组织协调机制。《河北省社会科学普及规定》以省人民政府令的形式,规定了社科普及工作应坚持政府主导的原则,各级社科联负责组织实施本行政区域内的社科普及工作。为此,政府层面应在政策法规、经费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予以支持。社科联则要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包括各级学会、协会、研究会、高校等研究机构,博物馆、图书馆、
105··
艺馆、文化馆等公益性事业单位,广播、电视、报刊、网站等媒体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合理规划活动方案,将任务进行分解,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优势,整合各方面力量有效开展工作。
在日常性活动组织方面,应充分发挥基础组织的优势,特别是各社区组织的优势。他们最贴近百姓生活,了解众的需求,与众关系密切。但是,他们也可能缺乏一些相关技能或组织经验。社科联可以利用资源优势,及时给予指导,组织相关培训或派出社会指导员,帮助社区管理人员组织居民科学参与广场文化活动,合理规划场地、项目等,提升文化层次和社科普及的效果。此外,广大的社区义工和大学生志愿者是不可忽视的社会力量,把他们调动起来也可以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大量的广场设计、日常管理、宣传区展品的更新甚至活动组织都可以交给他们来完成,这不仅能给大学生提供社会实践的机会,锻炼他们参与社会工作的能力,也能给共建工作提供源源不断的生力军。
(三)以地方文化为主线,形成内容引导机制和形式创新机制
在共建的内容方面,要充分发挥社科联对广场文化的正向引导作用,使城市广场真正成为普及文化知识、展示城市文化、传播精神文明的社会大舞台。一方面,社科普及工作要充分利用广场这个文化宣传和政治宣传的重要阵地,将众希望了解的时政热点、大众文化、生活教育、心理健康、法律常识、社会保障等知识通过宣传栏展示出来,同时也将社会主流价值观、爱国主义、社会主义和集体主义教育以及公民道德教育等内容,渗透到广场文化活动中,使众能够在轻松、愉悦的文化氛围中接受先进文化的熏陶,实现思想、情操的陶冶与升华。另一方面,要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展示地方文化传统,以城市文化作为广场装饰和活动的主线,形成廊坊市特有的文化品牌。从历史上看,廊坊市有着悠久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这里曾是龙凤文化的重要发源地、宋辽古战场所在地,也曾发生过抗击八国
联军侵华的廊坊大捷等历史事件。将这些内容贯穿到共建活动中,不但能够提升廊坊市的文化层次和城市魅力,而且能够增强众的自豪感、归属感和文化认同感。
在共建形式方面,应将原来社科普及的讲座、咨询、报告会、专题研究等小众参与形式与广场文化结合起来,更多考虑覆盖面广、参与性强的大众文化活动和日常性文化宣传。除传统的文体表演、展示活动外,还应主动开拓新形式,积极利用新媒体。在居民密集、广场活动开展频繁的地区,应建立社区科普基地,培训指导人员,搭建众便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平台。在硬件设施完备、条件良好的广场,应注重新媒体的利用,比如设置二维码,利用手机吸引众关注,不但可以发布信息,传播知识,还可以开展互动交流,通过众的评论及时了解他们的需求、满意度以及意见和建议,不断完善共建机制。
(四)完善多种渠道的经费保障机制
广场文化建设和社科普及工作都具有公共性和公益性,其经费来源主要靠财政拨款,广场基础设施建设和社科普及经费也是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财政预算的。但是,仅靠政府投入是难以满足共建需要的,必须积极开拓多种融资渠道,从满足众对社科知识和文化娱乐生活的需求出发,积极吸纳和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共建,探索多元化投资和适度的市场化运作方式,可以有效弥补共建资金的缺口。需要注意的是,为了避免过度商业化,必须对企业投资方式、内容和范围做出限制,不能使广场文化变了味,社科普及走了形。
广场文化和社科普及都是满足人民众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两者共建既需要政府的主导与投入、多方面社会力量的支持,更需要广大众的积极参与。民间自发力量生于内,官方扶持力量助于外,将两方面力量有效整合起来,才能形成共建合力,实现共赢。
Research on the 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of Langfang's Square Culture and
Popularity of Social Science
LIU Na
(Department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Langfang Teachers University,Langfang Hebei065000,China)
Abstract:Square culture and popularity of social science are both important ways to meet the people's spiritual and cultural needs. The organic combination of both can realize the mutual promotion and mutual development.Effective mechanisms of the co-construction include infrastructure balanced development mechanism,improving organizational coordination mechanism,content guiding and form innovation mechanism,multi-channel funds safeguard mechanism.
Key words:Langfang;square culture;popularity of social science;co-construction mechanism
106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