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有线网络行业的发展机遇与对策
卫星电视接收机升级
因此,5G全连接工厂建设有望成为今后广电5G应用的重点方向之一。
1.3  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提速
国家广电总局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高清超高清电视发展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5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电视台和有条件的县级电视台全面完成从标清到高清转化,标清频道基本关停,高清电视成为电视基本播出模式,超高清电视频道和节目供给形成规模。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络对高清超高清电视承载能力显著增强,高清超高清电视接收终端基本普及。《2022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底,全国地级及以上播出机构经批准开办的高清电视频道1082个,4K超高清电视频道8个,8K超高清电视频道2个。新闻资讯类、综艺益智类电视节目高清超高清制作比例分别达到70.72%和64.99%,分别比上年提高了8.39和5.56个百分点,电视高清化超高清化进程显著加快。高清和超高清用户1.10亿户,高清超高清视频点播用户3981万户,占点播用户的比例达94.43%,具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政策推动行业高清超高清化进程,给广电有线网络行业注入新的活力、带来新的动能。
1.4  文化数字化战略带来发展机遇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到“十四五”时期末,基本建成文化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形成线上线下融合互动、立体覆盖的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到2035年,建成物理分布、逻辑关联、快速链接、高效搜索、全面共享、重点集成的国家文化
大数据体系,中华文化全景呈现,中华文化数字化成果全民共享。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已经获得8个国家文化大数据区域中心授牌,承担起国家文化专网和文化数据服务平台的建设任务,全国各类文化机构也将接入国家文化专网,探索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有效途径,这一发展契机,广电有线
网络行业将获得强劲的发展动能。
图1    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区域中心分布示意图1.5  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带来发展机遇
为部署推动智慧广电促进乡村振兴,《关于推进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建设的指导意见》提出了2025年的发展目标和五项发展任务,明确要求:推动农村有线电视网络数字化转型和光纤化、IP化改造,提升技术承载和综合服务能力,加快实施智慧广电固边工程、民族地区有线高清交互数字电视机顶盒推广普及项目和老少边及欠发达地区县级应急广播体系建设工程。继续推进智慧广电服务“雪亮工程”和“平安乡村”建设,积极开发场景式、体验式、互动式线上教学等。
2.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视听行业分众格局加剧市场竞争
截至2022年底,IPTV用户规模超过3.8亿户,全年净增3192万户。IPTV用户家庭覆盖率上升到70.6%,较2021年底增长5.9个百分点。网络视频(含短视频)用户规模达10.31亿,较2021年12月增长5586万,占网民整体的96.5%。其中短视频用户规模为10.12亿,较2021年12月增长7770万,占网民整体的94.8%。与此对应的是,我国有线电视用户持续流失,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0亿户,同比下降1.96%。有线电视在中国家庭电视收视市场的份额持续缩减,电视广告收入553.23亿元,同比下降19.11%;传统广播电视节目销售收入330.68亿元,同比下降24.54%;电视购物频道收入81.59亿元,同比下降29.43%。
视听行业呈现分众格局,面对网络视频、IPTV 等竞争对手,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处于弱势地位,尤其是短视频的快速发展,深刻改变了用户的收视习惯,改变了视频收看模式,对广电有线网络造成很
大冲击。
图2  2015—2022年有线电视实际用户和网络视频用户情况
(数据来源:历年全国广播电视行业统计公报和中国互联网络
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2  宽带用户增长压力开始显现
全国有线电视网络整合和广电5G建设一体化发展已经取得实质性进展,有线网络双向化改造持续推进,服务基层、服务众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提高,但广电有线宽带业务仍面临较大压力。工信部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的固定互联网宽带接入用户总数达5.9亿户,全年净增5386万户。其中,1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全年净增5513万户,1000Mbps及以上接入速率的用户全年净增5716万户,但是全国有线电视实际用户2.00亿户,同比下降1.96%。在电信固定宽带千兆战略的挑战下,有线电视宽带用户持续流失,对广电有线网络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带来巨大压力。
2.3  广电5G商用面临三大运营商壁垒
三大电信运营商依托其成熟的客户体、完善的营销服务体系和定价策略,正在大力拓展5G市场,截至
2022年末,三大运营商5G套餐用户已达10.92亿户。在TO C市场,广电5G套餐资费与三大运营商相比略低,但还不足以引导用户携号转网,价格优势不明显,市场推广难度大、用户发展比较困难;在TO B市场,三大电信运营商正在大力开发垂直行业业务需求,已经形成多个具备商业价值的典型应用场景,对广电5G集客业务造成较大竞争。面对三大电信运营商已经极为成熟的客户、渠道、服务、营销体系等优势,广电有线网络行业的5G商用面临较大的挑战。
3.对策建议
3.1  加大力度夯实基础设施
我国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从以下方面进一步夯实基础设施,夯实算力网络基础底座。
3.1.1  进一步优化网络结构,增加算力节点间的物理连通度
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进一步优化完善骨干网枢纽节点的直达路由光缆,增加节点的光缆路由方向,进一步提升网络的物理连通度。同步加快建设重要省份及城市间的直达光缆,保障数据中心(IDC)集之间、IDC集内以及区域网络内支持实现低时延、高可靠和高通达互联互通。
3.1.2  进一步提升网络规范管理和运维水平
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遵循《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暨文化专网建设规范白皮书》的规范要求,进行统一建模,规范化管理,实现用户业务的快速接入和算力及网络资源的快速提供。借助AI和大数据分析功能,提升网络运力自智化。同时基于AI、数字孪生等技术,提升网络运维效能。
3.1.3  进一步提升网络安全防护体系,满足网络安全需求
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侧重关注光缆网信息泄露、IP和光转发层网络攻击、集中式管控系统安全风险等诸多因素,进一步强化网络运力安全体系。借助光纤信号异常智能化监测,加固光纤光缆层安全。探索光纤光缆切图防御机制及部署应用,进一步提升网络运力的安全防护能力。
3.2完善5G网络服务配套体系
中国广电5G网络服务目前属于初期铺开阶段,将迎来快速发展窗口期。广电有线网络应逐步完善5G 网络服务配套体系,做精做细市场营销,全力扩大用户规模。
3.2.1  贯彻落实“圆心战略”,紧抓发展窗口期
中国广电应以用户需求作为经营管理工作的出发点,深入贯彻落实“圆心战略”,积极顺应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根据用户需求特点主动创新产品服务,做精做细市场营销,主动面对市场竞争,全力扩大用户规模,为发挥5G业务的规模效应创造条件。3.2.2  优化网络,加强终端及业务适配
针对5G试商用阶段出现的问题,进行调整优化。在网络方面逐渐解决盲点多、信号差、网速慢等问题;在终端方面加强适配合作,重点关注5G网络终端设备的发展和推广,逐渐解决“接通率”等问题,加速与常用App的合作,探索云游戏、远程教育等创新应用。
3.2.3  加强与其他运营商的业务合作
由于中国广电与电信运营商短信合作部分业务未展开,广电5G业务使用初期会出现其他运营商短信无法接收或者短信无法发出的情况。因此,广电有线网络应加强与其他运营商的业务合作,实现资源共享、技术互补、市场合作,共同应对竞争挑战,实现互利共赢。
3.2.4  优化资费套餐及市场营销方案
目前移动通信市场趋于饱和且业务同质化严重,低价套餐成为通信运营商快速获客的关键,但是,广电5G套餐资费价格与三大运营商的资费相比,优势并不明显。因此,如何设计资费和套餐内容及制定切实有效的市场营销推广方案,让产品变得更有竞争力,是中国广电的紧要任务之一。
3.3  强化自身专属优势,打造智能融合网络
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进一步强化自身优势,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打造5G、有线、无线、卫星智能融合网络,助力构建大视听发展格局。
(1)推动智能推荐电视服务规模化部署,提升广播电视和网络视听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加快推进网络算力升级、优化推荐算法和推荐引擎,通过多平台覆盖,扩大受众范围,加强主流价值的引领力,提升优质节目传播力、影响力,让正能量润物无声、入脑入心,壮大主流舆论。
(2)持续深化垂直行业战略合作,打造行业标杆。随着5G技术的不断成熟、算力网络的逐渐升级,后续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进一步加深与各垂直行业的战略合作,构建产业联盟,与垂直行业合作伙伴共同开发新的产品、服务,共同进行技术创新与研发,打造一批行业标杆应用,实现合作共赢。
(3)建好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打造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广电有线网络可以利用专属优势,整合和汇集各类文化数据资源,打造国家文化专网,推进文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创新,全力服务国家文化大数据体系建设。同时承接更多国家级及地方级安全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在公共服务安全体系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3.4  加快推进国产化替代
只有自主创新、自力更生,走国产化道路,发展自主技术产业体系,才能实现自主可控,从根本上保障关键基础设施的网络安全。
3.4.1  从被动向主动转变
国产化替代是国家的重要方针政策,国产化之路已是“势不可挡”,我国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与时俱进,使国产化替代逐渐从被动转向主动。不断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推动关键技术创新和突破;加强与国内设备制造商的合作,共同推动设备制造业的升级和发展;与运营商、建设单位密切合作,开展示范工程和应用案例,通过积极推广国产化替代成果,加快实现行业的本土化发展。
3.4.2  从简单替代转向自我创新
广电有线网络行业应加大技术研发投入,提升自身的创新能力,通过产品升级和创新,提供更加先进、高效、便捷的网络服务。同时,应积极参与行业标准和规范的制定,推动行业技术发展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这不仅让国产品牌在国际上逐步拥有话语权,更有助于在行业树立新的秩序与规范。
3.4.3  国产化替代需要构建软硬件生态,更需要产业链协同
通过构建创新合作的生态系统,合作共享资源、交流经验、共同研发,实现创新成果的共享和互利共赢。一方面国产化替代需要对软硬件等不同环节进行重构,另一方面需要逐步构建起我国自主可控的产业标准以及生态。从最底层的基础软硬件到上层应用软件的全产业链的安全可控均需涵盖,国产化替代并非朝夕之事,是一个长周期且高投入的过程。
注:本文是在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组织编写的《我国广电有线网络技术融合年度发展报告(2022)》的基础上删改而成。
作者简介:王飞(1968-),男,湖北武汉,正高级工程师,中国电子学会有线电视综合信息技术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广宽带网络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首席战略官,研究方向为信息网络建设、广播电视工程技术;秦贝贝(1990-),男,山东枣庄,中级经济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规划研究;刘伟东(1987-),男,北京,工程师,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广播电视科学研究院产业规划研究所,研究方向为广播电视规划研究;韩光玮(1984-),男,河北,山东省广播电视局科技处副处长,研究方向为频率规划、网络安全、应急广播等。
(责任编辑:李净)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