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理篇
一、国际服务贸易的基本范畴
1、名词解释可能涉及的考点
服务:对其他经济单位的个人、商品或服务增加价值,并主要以活动形式表现的使用价值或效用。与商品相比具有以下特点:无形的;难以贮存的;异质性;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生产和消费通常同时发生。
国际服务贸易:各国服务的进出动构成了国际服务贸易,其中包括服务的出口与进口。一国(地区)的劳动力向另一国(地区)的消费者(法人或自然人)提供服务并获得相应外汇收的全过程构成服务的出口;一国(地区)消费者购买他国(地区)劳动力提供服务的过程便形成服务的进口。与国际商品贸易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贸易标的无形性;交易与生产、消费过程的国际性;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贸易保护方式的刚性和隐蔽性;惯例、约束的相对灵活性;营销管理的复杂性。
服务业:生产或提供各种服务的经济部门或企业的集合。
生产者服务:即生产者在市场上购买的被企业用作商品与其他服务进一步生产的中间服务,包括经营管理、计算机应用、会计、广告和保安等,也包括一些相对独立的产业服务,如金融业、保险业、房地产业、法律和咨询业等。
2、填空题可能涉及的考点
在经济学中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 自由物品 和 经济物品。
自由物品不需要人力,经济物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成果,分为 商品 和 服务 两大类。
服务与商品相比服务具有以下特点 无形的;难以贮存的;异质性;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 生产和消费通常同时发生
服务交付机构的四种类型包括 家庭或企业 ,市场 ,自愿组织 和 政府。
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区别有 第三产业的界定采用的是剩余法 ,三次产业划分的出发点是按供给分类 和 第三产业概念的经济结构涵义主要是就国内经济而言。
从经济用途及性质对服务业划分为 消费者服务,生产者服务,分配服务 和 政府服务。
《服务贸易总协定》按照服务提供者与服务消费者是否移动把服务贸易分为 过境贸易,当地贸易,要素收益贸易 和 第三国贸易。 国外劳务输出
国际服务贸易与国际商品贸易相比具有以下特点:贸易标的无形性; 交易与生产、消费过程的国际性;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 贸易保护方式的刚性和隐蔽性;惯例、约束的相对灵活性;营销管理的复杂性。
服务贸易与商品贸易的区别为 贸易标的不同;是否越境;要素移动形态不同。联系为 “追加服务贸易”
服务贸易与无形贸易的区别为 无形贸易范围更广。联系为 大致可以等同。
服务贸易与服务业的联系为 消费者服务业,生产者服务业 以及 分配服务业 构成贸易主体。
服务贸易与国际服务交流的区别为 服务贸易有收入并发生支付的过境流动;国际服务交流要么是无偿的;要么不发生支付的过境流动。联系为 都涉及劳务输出。
国际服务贸易按操作性统计分为 要素服务贸易项目 和 非要素服务贸易项目。按理论性逻辑分为 国际核心服务贸易 和 国际追加服务贸易。
3、简答题可能涉及的考点
与商品比较服务具有哪些特征?
a无形的;b难以贮存的;c异质性;d较强的经验特征和信任特征;e生产和消费通常同时发生。
按照服务的生产者(提供者)、消费者是否移动以及如何移动可以将服务贸易划分为哪几类?
a过境贸易:服务提供者与消费者均不移动。
b当地贸易:服务消费者过境移动至服务提供者所在地。
c要素收益贸易:服务提供者将生产要素(人员、资金、服务工具)过境移动至消费者居住地。
d第三国贸易:自然人(服务提供者)过境在其他缔约方境内为第三方提供服务。
与国际商品贸易相比较,国际服务贸易具有哪些特点?
a贸易标的无形性;b交易与生产、消费过程的国际性;c贸易主体地位的多重性;d贸易市场的高度垄断性;e贸易保护方式的刚性和隐蔽性;f惯例、约束的相对灵活性;g营销管理的复杂性。
如何评价国际服务贸易的两种分类方法(统计分类方法与逻辑分类方法) ?
对操作性统计分类的评价:a)分类所涵盖的内容是全面的。b)分类统计的简约性、价值统计的相对独立性。c)分类方法经济学逻辑上的缺陷造成在服务贸易的多边谈判中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立场上的对立。
对理论性逻辑分类的评价:a分类的理论观点符合经济学思想b以一个封闭经济体系的产业结构作为分类的逻辑起点,符合理论分析的一般原则;c分类使得国际服务流量与国内服务流量在逻辑上协调一致;d否定了商品贸易决定服务贸易的观点;e分类的理论基础尚不完备,不能如实反映国际经贸的现实特点。
二、服务价值理论
1、填空题可能涉及的考点
创造价值劳动的两个条件是 创造出使用价值 和 用于交换。
服务产品的 有用性 和 稀缺性 使社会劳动的介入成为必需。
需求结构变动、技术进步、生产社会化、专业化,使得服务产品的交换规模扩大、层次提高。
服务的价值产生的原因:服务劳动的凝结性,社会性 和 抽象等同性。
2、简答题可能涉及的考点
通过服务价值理论的学习,应当摈弃和树立哪些观点?
1)摈弃只有物质产品的生产才是实在价值物品的生产的传统观念,树立非实物形成的服务成
果的生产也是实在价值物品生产的观念。
2)摈弃传统的“生产性劳动”的内涵,即“一是创造出物品,二是用于交换”;重新确立新的“生产性劳动”内涵,即“一是创造使用价值,二是用于交换”,由此建立包括服务生产在内的广义的生产观。即服务生产与实物商品生产一样,是服务劳动过程和服务的价值形成与增值过程的统一。
3)在对“生产性劳动”重新定义的基础上,按照劳动价值论,确立服务产品具有价值,服务劳动创造价值的观念。
4)树立实物产品与服务产品的双重产品观,重新划分三次产业的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过程。
5)重新认识服务业的服务产品的流通规律。
三、服务业的相关理论及其模型
1、填空题可能涉及的考点
影响服务需求的主要因素有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 城市化水平,人口密度 和 服务的输出。
2、简答题可能涉及的考点
简述配第-克拉克定理
是英国经济学家C.克拉克提出的劳动力在三次产业间分布的结构变化理论。渊源于17世纪英国古典经济学家W.配弟。经过统计和研究,克拉克发现一个国家内从事三个产业的劳动力比重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而变动,即农业劳动力急剧下降,制造业的劳动力比重与经济增长同步,但通常在接近40%时便稳定下来,而服务业的劳动力比重则不断增长。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