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部编版中考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精选及答案
一、初中语文口语交际与综合性学习
1.请你参加以“传承文化,走进成语”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阅读下面三则材料,然后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一: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大量成语出自传统经典著作,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智慧的结晶,承载着丰富和厚重的人文内涵,极具文化价值,堪称中华文化的“活化石”。
材料二:如今,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除了个别爱好成语接龙、成语印章的人以外,很少有人爱好积累成语。
材料三:《中国成语大会》总导演关正文认为:成语就是走进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钥匙,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
(1)根据材料一,二,三提供的信息,写出两条你探究的结果。
(2)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学习成语的方式可以充满趣味性,请你根据下列图示猜成语。
(3)根据画线句子仿写。
成语是民间口语的浓缩,是文学经典的传承,是历史故事的再现。它像一幅画 , 用彩笔描绘着自然的花红柳绿;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①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极具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②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学习心得
(2)①才高八斗;②气吞山河;③隔岸观火。
(3)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解析】【分析】(1)结合材料内容分析,材料一说明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 极
具文化价值 ;材料二说明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材料三说明成语对中国的文化非常的重要,我们有义务去学习和推广成语。据此整合出答案即可。
(2)仔细观察图片,看每幅图片上都有哪些字和事物,还要注意字的大小和位置,图①左边是一个高高的“才”字,右边是八个酒杯的图形,据此可知这个成语是才高八斗。图②中有一个大大的“气”字,它的最后一笔把山河两个字都包含在内,据此可知这个成语是“气吞山河”;图③“火”和“目”中间隔着一个“岸”字,由此可知可联想到成语“隔岸观火”。
(3)首先要分析例句,这里把成语比作是一幅画,然后再承接这个比喻表现对成语的理解,因此仿写的时候也要注意这个特点,如:它像一首诗,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故答案为:⑴ ①成语是中国独有的语言资源,极具文化价值,值得我们学习和推广。②成语在人们的生活中逐渐被忽视,应当引起人们的重视。
⑵ ①才高八斗;②气吞山河;③隔岸观火。
⑶它像一首诗 用文字吟诵着人生的悲欢离合
【点评】⑴本题考查材料的探究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阅读材料,理解材料内容,然后思考两则材料表达的主旨并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表述出来。
⑵本题考查图文转换能力以及成语的积累。解答此题,首先要认真观察图片上的文字和事物,然后再通过这些文字和事物进行联想,把成语和图片建立联系。
⑶本题考查仿写能力。仿写要注意三点,一是注意句式,二是注意修辞,三是注意字数,语意连贯。如果给出的示例字数都相同,那么就要在字数保持相同的情况下做严格的仿写。注意例句中的句式,我们写出来的句子字数要与例句一样多,结构也要一致。
2.学校举行“悦读文化周”系列活动,请你完成以下学习任务。
《红楼梦》第四十回中,刘姥姥二进贾府,受到款待,家席上,“凤手里本着西洋布手巾,裹着一把乌木二镶银箸,按席摆下”,“单拿了一双老年四楞象牙镶金的筷子给刘姥姥”。同学们发现“筷子”的称呼有变化,于是做了一番探究,以下是同学们的两个发现:
一是称呼的变迁。“筷子”最早称为“箸”,因“笔”与“住”、“蛀”同音,江浙皖一带的船民担心船被停住、被蛀,于是反其意称“箸”为“快儿”。又因为大多数“快儿”是用竹子所做,于是在“
快”字上加了竹字头,成为“筷子”。
二是筷子的形状、构成、长度很有文化内涵。筷子一头圆,象征天,一头方,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古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古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中国人遊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认为万事万物都由两个对立面组成,阴阳结合成对出现,意味着完美的结果。所以,有人开玩笑说,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寓意为①________________这是古人对生活的朴素理解,也是生活的智慧。
制作大头贴(1)在横线处填上你的理解。 劳动仲裁部门
(2)“箸”和“筷”都属于哪种造字法?( )
A. 会意 B. 象形 C. 指事 D. 形声
(3)对“箸”到“筷”的称呼变化,你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答案】 (1)示例一:人有七情六欲。
示例二:做事要有分寸。
(2)D
(3)“箸”到“筷”的演变,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吉样的心愿。
【解析】【分析】(1)根据筷子文化的意蕴和对筷子文化的了解来分析作答。“七寸六分长”,代表人有“七情六欲”,是不同于一般动物的情感动物,也时刻提醒人们吃饭时要节制不当的欲望。
(2)“箸”和“筷”都是上形下声,属于“形声字”,选D。
(3)结合对材料的理解来分析,“筷子”称呼的变迁是因为江浙皖一带的船民的心理需求,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吉样的心愿。
故答案为:⑴ 示例一:人有七情六欲。 示例二:做事要有分寸。
⑵D ⑶ “箸”到“筷”的演变,寄托着人们祈求平安顺利、吉样的心愿。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本的理解不了,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本,读懂文化意蕴,结合相关的文化进行分析回答。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汉字的认识和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注意平时的积累,基本的语法知识要掌握,并且能够运用。
信仰歌词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要求考生结合文本的内容进行分析理解。
3.唐诗宋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为了让同学们对诗词的艺术魅力有更深入的了解,学校决定开展以“唐诗宋词中的美”为主题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参与。
(1)在活动过程中,需要小组成员就唐诗宋词的艺术魅力从不同角度提出几个研究选题,小组讨论后做出最终选择。请你草拟三个研究选题。
(2)小组在讨论用何种形式展示研究成果时,出现了如下情境:
甲同学:我们可以用唱歌表演的方式来展示,如《使至塞上》《水调歌头》,都很适合演唱。乙同学:你这样展示的目的是什么呢?难道唱首歌就表示研究有成果了?
丙同学:________
如果你是丙同学,你准备如何回应?请用简明、连贯、得体的语言写出来。(100—120字)十二星宿风之少年
【答案】 (1)意象、意境、格律、语言、情感、情怀。
(2)略
【解析】【分析】(1)平时学习古诗词时,一般会从诗词内容、感情、语言、情怀、格律、意境、意象等几方面学习,因此研究选题也应从这些角度中选择即可。
(2)从诗歌的表情达意方面进行反驳、回应。如:唱歌的时候,就能把诗歌的、韵律、感情等表现出来,难道唱歌不能表示研究成果了。
故答案为:⑴ 意象、意境、格律、语言、情感、情怀。
⑵ 略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学习方法的掌握能力。平时老师讲解诗歌的时候留心从哪几个方面进行着手的,答题时就从这些方面着手即可。
⑵本题考查应对能力。答题时要理解对方的话,到反驳的突破口,针对这个突破口进行有针对性的应对即可。
4.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答。 两会 思想汇报
自2月18日在央视开播以来,被赞为文化清流节目的《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以声传情,享受文字魅力的理念也在观众中传播。节目组还专门在一些城市设立了配备有专业录音和摄像设备的朗读亭,鼓励大家进去朗读心爱的文字。近日,朗读亭来到了广州,从省立中山图书馆,到沙西步行街、广州购书中心、海心沙,朗读亭设在广州极具文化气质和羊城风情的地方,让路过的市民在小小的空间里独处,回想哪一段文字影响了生命的成长,表达感情。
(1)请用一句话概括以上材料的内容,不超过20字。
________
(2)如果你来到了朗读亭,你会选择读什么?仿照划线例句,写出相应的内容,使之构成排比。
选择是一个人生重塑的过程。我读《我与地坛》:身残志坚的史铁生,选择了坚强,我读《文化苦旅》:风尘仆仆的余秋雨,选择了思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个个选择,一次次阅读,不断完善和滋养我们的生命。
【答案】 (1)《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广泛关注,朗读亭落户广州。
(2)我读《史记》;惨受宫刑的司马迁;选择了坚持(或:我读《东坡全集》;屡遭贬谪的苏轼;选择了乐观)
【解析】【分析】(1)通读材料我们可以搜集到“《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朗读亭设在广州极具文化气质和羊城风情的地方”。据此概括作答。
(2)在仿写时要注意把握内容和形式两方面,结合上下文选择合适内容和合适的修辞手法。仿照句式“我读……,……的某某,选择了……”,结合名著知识完成即可。示例:我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渴望光明的海伦•凯勒,选择了乐观。我读《海底两万里》,勇
于探险的尼摩船长,选择了无畏。
故答案为:⑴《朗读者》引发巨大反响/广泛关注,朗读亭落户广州;
⑵我读《史记》;惨受宫刑的司马迁;选择了坚持(或:我读《东坡全集》;屡遭贬谪的苏轼;选择了乐观)。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新闻内容的概括能力,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一定要出文段中的时间、地点、人物,还要把发生的事情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出来,概括方法是:时间+人物(事物)+地点+事件。具体方法是:1.抓关键词语;2.关注重点;
⑵材料阅读即给出一段或几段材料(材料不仅仅是课本中大家熟悉的),考查学生的审题能力、组织能力以及发挥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皆在培养学生综合读写、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简单地说,材料阅读就是灵活地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考查学生在一个具体情境中综合运用语文的能力,看学生是否可以发现问题,是否可以简洁、流畅的表达自己的见解。
5.分析下面几句台词中蕴含的象征意味。
①老人:甜是甜,不中看,谁要啊。
②老人:听好,我讲完一个故事,你才能吃一颗枣。噢,慢慢吃才能吃出个甜味。
③男孩:迷路了吧?(见老人沉默,自语)不会的。这棵树好大好大,会老远就瞧见了,枣儿叔叔哪儿会看不见?
【答案】 ①委婉地批评了只看外表不注重内在的世俗风气。②隐含着对既往岁月、传统生活、精神家园的感情。③“迷路”喻指情感的迷失、人生的迷失。男孩的言外之意是老人的儿子永远记得自己的故乡。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