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纹饰的演变与发展
陶瓷纹饰的演变与发展
陶瓷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瓷器萌芽于商代,成熟于汉代,隋唐为繁盛时期,宋元达到鼎盛,至今还在继承、创新和发展着。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青瓷自东汉晚期作了成功的烧制之后,迅速进入日常生活之中,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漆器和金银器,成为主要用具。宋代陶瓷处于高度发达的阶段,不仅有为供应宫廷贵族而烧造的高等瓷器,并且民间陶瓷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陶瓷生产地遍及全国,名窑遍布南北各地。
中国纹饰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瓷器萌芽于商代,成熟于汉代,隋唐为繁盛时期,宋元达到鼎盛,至今还在继承、创新和发展着。广义的“陶瓷”包括陶器、瓷器、炻器。陶瓷是由陶器和瓷器两种形式组成的,先有陶后有瓷。
新石器时代的陶器较重要的有泥质灰陶、彩陶、黑陶和几何印纹陶四种。泥质灰陶是古代最普遍的陶器,最初的陶器因为受编织物影响较大,在烧成的陶器上还保留着编织物的痕迹,像布纹、席纹和绳纹都成了简单的装饰。陶器表面的绳席纹装饰,在汉代以后消失。绳席纹陶鬲的形式与装饰方法都表现了陶器与编织物(或皮革器)的密切关系。因长时期的应用而成为工艺造型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陶器上的绳纹装饰,后来长时沿用。
彩陶是中国原始社会中卓越的工艺创造。马家窑彩陶,以点、
1/ 7
圆、波纹、旋纹、直线纹搭配成图案,非常匀称得体,上口部的图案是河水平稳波动,碧波荡漾的涟漪;中部是汹涌的波涛翻卷层层浪花,形成激流漩涡。下部的平行直线构成了水波的恬淡温柔的景象。半山彩陶罐是古代工艺中的杰出的作品。在造型上彩陶罐各部分有一定的比例,如高度和宽度,腹径和底径的比例,使之有助于柔和优美的外轮廓线的形成,在中国工艺史上为最成功的、具有独特风格的造型之一。装饰因部位的不同而不同。几何形装饰花纹的组成,或疏或密,都结合了形体的变化。这是中国工艺美术的一项重要传统手法的开始。几何形装饰花纹以波状弧线效果最鲜明。装饰图案虚实相间,黑白互相衬托成为“双关图案”。这是中国图案传统的一种卓有成效的组织方法。半山彩陶纹饰以锯齿纹为特点,黑戏两彩相间,构成漩涡纹、水波纹、葫芦纹、菱形纹、网格纹等。半山彩陶造型浑厚典雅,纹饰繁密优美,是马家窑文化繁盛的标志。
秦统一中国后,陶器制作仍沿袭战国时代的传统,如咸阳故城一带出土彩绘着弦纹的灰陶茧形壶、流云纹陶钫等,具有造型庄重、纹饰艳丽的特。洛阳、咸阳、长沙、临沂等地的西汉墓,还出土不少彩绘陶壶,通常绘饰流云纹,或在壶肩部位画四神图案。洛阳的彩绘陶壶,还有以人面虎身、人面鸟身等神怪形象入画者,亦有彩绘骑士射猎场面者。我国商周时代已经萌芽的原始瓷,于秦汉初期在越国故地复兴。浙江义乌西汉中期墓出土的一
2/ 7
组原始瓷器,包括鼎、盒、壶、瓿、勺等器形;其中,瓿的肩、盖部位饰弦、人字形针点纹及水波纹,瓿身前后饰绶带谷璧图案,瓿耳面上饰有罕见的捺印而成的持盾举剑武士像;器盖及器身上半部施土黄釉,挂釉上厚下薄,并且都不到底。这组纹饰考究的器物,标志着原始瓷发展到一个崭新的阶段。
青瓷自东汉晚期作了成功的烧制之后,迅速进入日常生活之中,瓷器逐渐取代陶器、漆器和金银器,成为主要用具。随着日益增长的社会需要,青瓷的烧造技术有很大的提高,形成越、瓯、婺、德清四大窑系。青瓷以浙江越窑质量最高,胎质致密,釉均匀。北魏孝文帝在迁洛之后,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陶瓷业得到恢复,壶体塑造出多人组成的胡人乐舞,场面欢快而有运动感,再现了胡旋舞的风貌。青瓷在唐五代时期不仅在国内引起普遍重视的工艺品,也大量运销国外。唐代越窑风的青瓷残片曾在海外发现。
宋代陶瓷处于高度发达的阶段,不仅有为供应宫廷贵族而烧造的高等瓷器,并且民间陶瓷的需求量也大为增加,陶瓷生产地遍及全国,名窑遍布南北各地。北方有汝窑、官窑、定窑、钧窑、耀州窑,南方有龙泉窑、景德镇窑、建窑、吉州窑,其产品各具特。其中,汝窑、官窑、定窑、哥窑、钧窑为宋代五大名窑。宋代陶瓷以青瓷和白瓷为主,同时也发展了釉下彩绘瓷和各窑变的彩釉瓷。越窑青瓷制作手法是用印花、刻花、堆塑等多种装
3/ 7
饰手法,有的以金银镶边,釉呈纯正的湖绿,器型优美精致。汝窑窑址在今河南临汝,北宋时曾在这里设置官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汝窑胎土细腻,多为浅灰,釉料厚重莹润,颜呈淡蓝,隐现有细碎的开片。早期多为素面,晚期出现了印刻花纹,常见的有莲花,萱草等纹样。由于汝窑烧造时间很短,因此其传世作品很少。耀州窑兴起于唐代,所产瓷器受越窑影响,有印花、划花、刻花等多种装饰手法。尤以刻花技巧见长,所刻花纹,依器形及图案主次,分出高低深浅多种层次,线条豪放洒脱,立体感很强,有的近于浮雕。又因釉料施于高低起伏的花纹上,自然形成厚薄不匀,使釉出现深浅不一的变化。其釉呈现橄榄绿和淡青,装饰纹样题材丰富,在宋代也曾为皇室看中,神宗元丰及徽宗崇宁时为宫廷烧造贡瓷。
元代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时期。它对唐宋以来制瓷经验所进行的商品化基础上的扬弃和为探求市场而采用的新技术、新材料,使中国陶瓷主体在这一个世纪中完成了从釉瓷向彩绘瓷的脱变,其标志是青花瓷的成熟。元代被称为杂剧的时代,元瓷中以戏剧人物为装饰内容迎合了社会各阶层对这一娱乐形式的爱好。元青花以戏剧内容进而以历史人物作题材,有昭君出塞、三顾茅庐、西厢记、百花亭、唐太宗等内容。明清的陶瓷工艺,在釉彩、纹样、造型、品种等方面都有显著提高,已被推进到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的崭新境地。青花是釉下彩,先画
4/ 7
后烧,它出现于元代,盛行于明清。明清时期的青花不仅蓝彩较元代更丰富鲜丽,同时纹饰也更趋复杂多样。明代青花瓷以永乐、宣德时期所造尤为精致。成华至正德年间,使用国产的“平等青”,胎薄釉白,发浅淡柔和,器形小巧轻盈,图案装饰简洁明快。雍正、乾隆时期的青花,发幽静匀润,较康熙时趋于淡雅,比较突出的有仿明宣德、成化的青花瓷器,从器形到制作工艺几达乱真的程度。装饰图案除传统纹样外,又以幽雅娴静的折枝花、花鸟蔬果为多。明清民窑清华也得到长足发展,青花瓷已成为各阶层普遍使用的日用器。民窑青花,器形似盘、碗、瓶、罐居多,彩朴素沉着,描绘洒脱。这类彩瓷彩于单纯中求变化,或描绘吉祥图案,或画人物、花鸟、山水,前者借鉴了织绣、建筑彩画图案,后者则受到了水墨画的影响,而戏剧、小说、故事等装饰性画面也是民间喜闻乐见的形式。
陶瓷釉装饰宋代以前以单瓷为主。图案装饰大多用印花、刻花的方法,唐代长沙窑首开在瓷器上绘画之新风。宋代磁州窑加以发展,元代时青花釉里红取得突破性进展,主要成就是烧成青花釉里红,改变了唐宋陶瓷主要以印花、刻花、划花为装饰的方法而用绘画表现,白地蓝花,清新素雅,颇有水墨画的意味。常见装饰有松、竹、梅、牡丹、菊花、荷花、缠枝莲、芭蕉、湖石及龙、凤、鹤、鹿、鸳鸯、鸟雀、鱼类等,也有装饰历史戏曲人物故事者。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青花松竹梅纹炉》,器物高大,
5/ 7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