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花瓷,是中国元素与时尚的代表,是最纯粹的中国传统⽂化!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国⽂化博⼤精深,寓意深远,其中,青花艺术瓷最具有代表性。青花瓷
是素雅与艳丽的和谐统⼀,它犹如牡丹,叶青花红,雍容华贵,国⾊天⾹,它的⾊调⽐重具有
⼴泛的可变性,或浓汝淡抹,或写实写意,都意境深远,巧夺天⼯。
青花瓷是⽤含氧化钴的钴矿为原料,在陶瓷坯体上描绘纹饰,再罩上⼀层透明釉,经⾼温还原
焰⼀次烧成。钴料烧成后呈蓝⾊,具有着⾊⼒强、发⾊鲜艳、烧成率⾼、呈⾊稳定的特点。⽕
中凤凰,俨然是寓意深刻、最富民族特⾊的中国国画,它把国画与精美的瓷器相结合,其艺术
价值显然⼤为提⾼。
青花瓷的⽂化内涵是代表庄重,喜庆、吉祥、热烈取的精神,这是儒家⽂化积极⼊世思想的⾃
然体现。青花瓷不仅在⼯艺上体现它的名贵与成就,⽽且具有丰富的⽂化内涵。青花的素净雅
中国纹饰致与釉⾥红的深沉艳丽和谐地统⼀在画⾯上,这正是中国儒、释、道以及伊斯兰等各⼤⽂化融
合的⾃然体现。
在古代中国,青⾊是⼀种吉祥的颜⾊,《礼记.⽉令》中就曾记述天⼦有这样的习俗:“在⽴春之
时,骑上青马,穿上青农,带上青⽟,在东郊迎接春天。”这⾥的青,有祭祀的观念,可能是⼈
与⽩青花瓷,⼜称⽩地青花瓷,常简称青花,是中国瓷器的主流品种之⼀,属釉下彩瓷。
原始青花瓷于唐宋已见端倪,唐代的青花瓷器是处于青花瓷的滥觞期,我们能见到的标本有20
世纪70—80年代扬州出⼟的青花瓷残⽚⼆⼗余⽚;⾹港冯平⼭博物馆收藏的⼀件青花条纹复;
美国波⼠顿博物馆收藏的⼀件花卉纹碗;丹麦哥本哈根博物馆收藏的⼀件鱼藻纹罐;南京博物
院收藏的⼀件点彩梅朵纹器盖。
宋青花经过初创期以后,并没有迅速发展起来,⽽是⾛向了衰败。到⽬前为⽌,我们能见到的
宋青花只有从两处塔基遗址出⼟的⼗余⽚瓷⽚。⼀是1957年发掘于浙江省龙泉县的⾦沙塔塔
基,共出⼟13⽚青花碗残⽚。
成熟的青花瓷出现在元代的景德镇。青花瓷是元代的⼀个创新品种,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
是陶瓷史上极为重要的⼀个品种,倍受世⼈的关注。元代青花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化内涵和
鲜明的时代特质和艺术风格,具有⾮常重要的研究意义。
元青花瓷器,绘画上细致⼊微,布局上缛丽繁华,纹样上丰富瑰丽,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
次飞跃。其装饰形式⼤体可以分为⽩底蓝花的⽩地青花和蓝底⽩花的青地青花,其中后者较为
稀少。
元青花的纹饰最⼤特点是构图丰满,层次多⽽不乱。笔法以⼀笔点划多见,流畅有⼒;勾勒渲
染则粗壮沉着。主题纹饰的题材有⼈物、动物、植物、诗⽂等。
元青花瓷器,绘画上细致⼊微,布局上缛丽繁华,纹样上丰富瑰丽,是我国陶瓷发展史上的⼀
次飞跃。其装饰形式⼤体可以分为⽩底蓝花的⽩地青花和蓝底⽩花的青地青花,其中后者较为
稀少。
元青花的题材多源于汉⽂化,且其制作者⼀般是民间⼯匠,他们⾝处社会底层,对现实⽣活理
解深刻,阅历丰富,喜爱民间⾃然的美好事物,将⾃⼰内⼼的美好感情以夸张的⽅式抒发于作
品之中,使得每个纹饰都具有特定的说法和寓意。
明清时期是青花瓷器达到⿍盛⼜⾛向衰落的时期。明永乐、宣德时期是青花瓷器发展的⼀个⾼
峰,以制作精美著称明初洪武朝的青花器有⼤⼩盘、碗、梅瓶、⽟壶春瓶等。青花发⾊有的淡
蓝,有的泛灰。
永乐、宣德(1403—1435)的青花瓷器呈现出了较⾼的⼯艺⽔平。此期所⽤青料,以苏泥勃青为主,多见“铁锈斑痕”。也有部分国产青料。但即便是国产料,发⾊也相当好。器型有盘、碗、壶、罐、杯等。
正统、景泰、天顺(1436—1464)三朝,由于政治动荡、天灾⼈祸等因素影响,导致了经济的衰退。⽽且从正统初即多次下令“禁造官样瓷器”,故这⼀时期瓷器数量较少,被称为陶瓷史上
的“空⽩期”。
成化、弘治、正德三朝处于明中期。成化和弘治中期以前使⽤平等青,发⾊淡雅。弘治晚期与正德则发
⾊灰蓝。但此期也有个别器物发⾊浓艳,有铁锈斑。
成化多淡描青花。纹饰布局前期疏朗,后期繁密,多画三果、三友、九秋、⾼⼠、婴戏、龙穿花等。花叶似⼿掌撑开状;叶⼦多齿边,花叶均⽆阴阳正反;鱼藻的⽔草飘似海带;⼭⽯似钥匙状⽆凹凸感;边饰较简单,碗、盘、杯等⼝沿、圈⾜仅⽤弦纹装饰;龙多为夔龙,⿐⼦长长的像象⿐;⼗字宝杵、阿拉伯⽂等伊斯兰教内容的纹饰多见。胎质细腻洁⽩,釉极细润有⽟质感,但稍微发青。器型有罐、梅瓶、洗、盏托、盘、杯、碗等。
弘治器物早、中期⼤致与成化同,甚⾄⽐成化更纤巧柔和。后期与正德器接近。花叶纹细⽽密,梵⽂图案增多,龙纹纤细柔和,⼈物洒脱。款识为六字、四字楷书款都有。
正德仍⽤国产料,前期⽤平等青,发⾊灰蓝。晚期始⽤回青。有的晕散。其器物的器型、胎质、釉质与弘治接近,⽓泡密集。深腹碗、带座器等流⾏。后期多见⼤器。纹饰常见的有凤穿花、鱼藻、狮⼦绣球、庭园婴戏、树⽯栏杆、莲托⼋宝等,绘画较弘治的粗。碗盘底⼼下蹋,碗出现鸡⼼底。器底多见窑红、粘砂、跳⼑痕等现象。年款有四字和六字楷书款,个别
⽤“造”字。
明晚期的嘉靖、隆庆、万历三朝中,以嘉靖的时间最长,故此朝的器物发⾊不尽相同,早期的与正德器相近,发⾊灰蓝。但此期独具特⾊的是使⽤回青料。
隆庆朝由于时间短,因⽽器物也少,⼤器、带年款器则更少。青料⽤回青,呈⾊稳定、纯正,蓝中泛紫(不像嘉靖器般紫得厉害)。纹饰与嘉靖朝相近。因以⼩件器为主,胎、釉较细腻。多六⾓、⼋⾓等造型。官窑器的款识有“⼤明隆庆年造”和“隆庆年造”两种,不见“制”款;民窑器款有“隆庆年造”或“制”四字款;吉语款有万福攸同、福寿康宁等,颂语款有富贵佳器等。
万历早期⽤回青,中晚期⽤⽯⼦青及浙料。多淡描青花。纹饰除传统的外,还流⾏锦地开光纹饰;纹饰布局繁密,主题不清;另外福禄寿字为纹饰的也多见。瓶类较多见镂空、套活环等⼯艺。器型除传统的外,新出现了壁瓶。胎质较粗,釉⽩中泛青。款识多见“⼤明万历年造”,也
有“⼤明万历年制”、“万历年造”,⼯艺⽔平较前退步。
明末天启、崇祯时由于政治动荡,导致百业凋敝,陶瓷业也萧条冷清。天启⼗九年以后朝廷即⽆下令造官窑器,因此天启年款器甚少,以“⼤明天启年制”为主,也有“天启年制”款。
清初顺治时间不长,但却是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为后来康熙时期的巅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顺治青花器主要有以下⼏⽅⾯的特点:器型较少,主要有炉、觚、瓶、⼤⼩盘、碗、罐等。
雍正、乾隆时期青花器多仿明永乐、宣德的苏⿇离青,但没有进⼝料,以笔端点染铁锈斑痕。其次是仿成化的淡描青花。雍正时⼯艺精细,修胎讲究,民窑器则粗糙、有旋胎痕。乾隆时尤其是后期⼯艺开始
⾛下坡路,除了继承前朝的品种外,还有创新的品种青花玲珑瓷。纹饰内容也较雍正时多样,但总的来说以寓意吉祥的图案为主。
嘉庆以后青花瓷逐渐⾛下坡路。嘉庆前期的器物基本与乾隆相同,但⼯艺粗糙,造型厚重笨拙,釉稀薄⽽发灰、泛青。道光、咸丰、同治时期的器物⼤体相近:青花发⾊飘浮,胎质粗
松,釉稀薄,胎釉结合不紧密,纹饰以吉祥图案为主。
光绪时青花瓷⼀度中兴,仿康熙器⽔平较⾼,但胎体较轻,⽩釉较薄⽽发涩,修胎也不够精细。其他器物则⽆论胎釉和造型均与同治相近。青花加料彩器多见。款识除年款外,还有“长春宫制”、“坤宁宫制”、“储秀宫制”等;伪托款多见“康熙年制”、“若深珍藏”等。宣统时开始出现化学青料。
青花经历了元、明、清三朝的历练,形成了独特的艺术⾯貌,⽆论是御窑青花的富丽堂皇,还是民窑青花的清雅碧⽟,都有其⾃⾝的艺术特⾊,创造了⽆与伦⽐的艺术成就,同时,也确⽴了传统青花艺术的基调,在雅致清丽之中渗透⽂⼈⽓息,端庄典雅之余蕴含幽古之韵味。
民国时期,历经长期战乱,⽣产受到严重破坏,景德镇瓷业严重衰退,各种艺术瓷也呈严重滑坡的趋势。新中国建⽴以来,景德镇瓷业得到了迅速的恢复与发展。尤其是改⾰开放以来,瓷业进⼊了新的发展时期。随着国际贸易的增多,国内⼈民⽣活的改善与提⾼,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对艺术瓷的需求量⽇
益增⼤。在世界⽂化相互激荡的今天,民族特⾊开始占有重要的地位,传统的青花艺术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青花瓷进⼊了新的繁荣时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