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
前言一:用作展厅前言
我们的祖先告别遍布兽蹄鸟迹的史前山林莽原,走进人类文明的地平线,在认识和利用自然、开拓生存环境的漫长历程中,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古代文明,留下了丰富的文物典藏。为迎接盛世奥运,展现波澜壮阔的中华文化,我们迎来《国家宝藏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精品展》。该展览是巴渝大地一次空前的文物经典展示,这些震撼心灵而又和我们血脉相通的国家瑰宝,满载着先民的智慧和生存信息,全方位的再现了被时光掠走的往古世界,以其强烈的生命力和凝聚力镌刻着民族精神不灭的人文之光。
国家宝藏,文明脉络,绵绵薪火,代代传承。从这些耳熟能详的文物经典形象中,人们将直接感触到这个文明古国的心灵历史,使人一唱三叹、流连不已。我们在这里所要匆匆迈步走过的便是这样一个中华文化之旅。从遥远记不清岁月的时代开始。。。。。。
前言二
国家,犹如颠沛流离的游子,又似历经劫难的幸存者,它们有着太多的凄美曲折的故事。拂去几千年历史的尘埃,它依然风姿绰约、熠熠生辉。在这些国宝的身上,凝聚着中华文化不灭的人文之光。
国宝,是我们的祖先,对自然人生的留恋和思考,对理想世界的渴望和追求。难以数计的文化遗存,经
过悠久岁月的积淀,一旦面世,它所显示的创造魅力、所满载的历史信息,足可以构成一部真实的中华文明史。
中国国家博物馆遴选的54件(组)文物,汇聚了来自中国各地的稀世珍宝,这些耳熟悉能详的历史教材,今天让我们一睹真容。它们超越了中原视野,构建出中华繁星满天的灿烂文明图景。
第一部分童年的梦---史前时期
童年的人类,因对自然威胁的恐惧和无助,产生出满脑子的疑问和困惑,不同部落也造就了不同的童话。华夏先民在陶器上彩绘的各种图案,通过极富韵律的线条,表现出心中的灵动、惶恐与不安。对万物之神的崇拜和对神灵的祈求,
产生了许多的巫术和特殊的巫觋体。祭神需要特殊的法器,那温润坚硬的美玉也就被当作通灵之物,于是就有了巧夺天工的红山文化玉龙和鬼斧神工的良渚文化玉琮。
鸟鱼大战—鱼鸟纹彩陶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距今约7000年)
高21厘米口径2.1厘米底径8.5厘米
1958年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出土
彩陶壶上腹部引人注目的彩绘,是一只水鸟啄住一条鱼的尾巴。鱼形体大而奇特,身有大片鳞甲,鱼头两侧有突出的鳍状物,尾小分叉。这幅原始的“水鸟衔鱼“图,表现了当时人们对周边生态的观察和构想,弥漫着朴素的艺术气息和原始和创作灵感。而“水鸟衔鱼”图案,也成为后世经久流传的艺术创作题材,影响深远。
当时的黄河中上游一带,彩陶制作非常发达。这种无釉陶器大都为手制,坯上多施绘黑或红的纹饰,然后入窑烧成。在其所绘构图中,往往体现出强烈的图腾意识,这件彩陶壶上鱼鸟呈相斗博战之势,据专家推断,可能就是当时渭河流域的“鱼”氏族与豫西“鸟”氏族对峙交战历史的真实写照。
仰韶文化是黄河中游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重要代表,因1921年最早发现于河南省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
彩陶之王---涡纹彩陶罐
新石器时代。马家窑文化(距今约5000年)
高50厘米口径18.4厘米底径15.9厘米
1956年甘肃永靖三坪遗址出土
这件彩陶涡纹罐是马家窑文化中期彩陶的一个杰出代表。陶罐腹部硕大,造型周正,器壁厚薄均匀。为了便于提拿,在腹部大兴安岭塑有两耳。在陶罐的颈部和上腹部,用黑彩绘成了许多旋转的圆涡,圆涡之下加几道水波。从罐的口、肩向下俯视,可以看到彩陶罐的全部纹饰,那流畅自然的线条,仿佛是流动着的节奏和韵律,让人感到无数的水涡在眼前周而复始地旋转,展示了先民神奇的艺术创造才能。这是一幅表现当时人类与水密切相关的图案,其韵味无穷的构图意
境,似乎让人们隔开几千年的时空看到浪涛翻滚的黄河急流中卷起的一圈圈旋流,顺波而去,此起彼伏,生生不息。
马家窑文化首先发现于甘肃省临洮县马家窑遗址而得名,是继仰韶文化后,在黄河支流洮河和湟水流域一带发展起来的一个富有独特地方风格的文化,它将中国史前彩陶艺术推向了一个更加绚丽多彩的高峰。
曲项向天歌----白陶鬹
新石器时代。大纹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
高14。8厘米
1959年山东泰安大纹口遗址出土
鬹是史前东夷人创造的一种造型别致的器物,既实用又美观。
东夷人崇尚鸟图腾,故把自己喜爱的鬹做成各种各样的禽鸟形象,有的似展翅欲飞的鸟,有的似仰首高歌的雄鸡,造型独特,是很有地方特的典型器物。由于它的独特,后为周边部族所模仿,在今江苏、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江西都发现了类似鬹的器物。
中国纹饰这件夹砂白陶鬹由白高岭土烧成,造型灵动,线条优美,像一只引吭高歌的白鹅,是原始先民用来烧水或温酒的容器,胎壁较薄,质地却很坚硬,它的出现表现了制陶技术的又一新进步。
大汶口文化是黄河下游地区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代表,因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山东省及江苏省淮北地区。豫东地区也有零星发现。大汶口文化的居民盛行青春期拔牙的风俗,是中国东南沿海古代先民拔牙习俗的发源地。
憨态可掬----玉猪龙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
高7.2厘米宽5.2厘米
20世纪80年代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遗址出土
这件红山文化后期玉器制品,猪首龙身,通体呈鸡骨白,局部有黄的土沁。龙体蜷曲如C形,首尾相连,器体厚重,造型粗犷。猪首形象刻划逼真,肥
首大耳,大眼阔嘴,吻瓿前突,口微张,露出獠牙,面部以阴刻线表现眼圈、皱纹。中央的环孔光滑,背部有一可穿绳系挂的小孔。出土时位于死者胸部,可能用作佩饰,象征着主人的权势。
玉猪龙在红山文化中多有发现,因为它的头像猪首,整器似猪的胚胎,所以有人认为龙起源于猪。猪在红山文化时期与远古先民的日常生产和生活关系非常密切,当出现宗教祭祀和神灵崇拜时,猪逐渐被抽象和神化,进而演化成龙,猪成为龙的祖型。。
红山文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南部和河北省北部地区,是中国北方地区著名的新石器时期文化。其中尤以玉器的制作和使用著称。
蟠曲欲飞----蜷龙玉体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距今6000-5000年)
高26.5厘米宽26厘米
1071年内蒙古翁特旗三星他拉村出土
玉龙墨绿,体卷曲似C字。龙首吻部前伸,略上噘,嘴紧闭,鼻端截平,龙眼突起呈梭形,颈部长鬣l iè上扬,与弯曲的体形一起,呈现飞升的动感。龙身大部光素无纹,只在额及鄂底刻以细密的方格网状纹。玉龙以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细部运用了浮雕、浅浮雕等手法,通体琢磨,光洁亮丽,工艺精湛。
玉龙背部正中有一小穿孔,经试验,若穿绳悬起,龙首尾恰在同一水平线上,显然,孔的位置是经过精密计算的。考虑到玉龙形体硕大,且造型特殊,因而它不只是一般的饰件,而很可能是同我国原始宗教崇拜密切相关的礼制用具。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一直把自己视为“龙的传人”。因此,龙的起源与中华文明、国家和民族的起源密切相关。以红山文化龙为形象的出现为标志,我们在5000多年前辽河滚域的历史源头上,看到了这一地区文明时代的曙光。
cïn g
通天彻地----玉yù琮
新石器时代。良渚z hǔ文化(距今5300-4000年)
高49.7厘米上宽6.4厘米上宽5.6厘米
传山东出土
良渚玉索系软玉雕琢而成,从外观看外方内圆、上大下小形。其表面细密的阴纹线刻技艺达到了后世几乎望尘莫及的地步。在既没有青铜、又没有钢铁的良渚时期,对硬度超过一般岩石和各种金属的玉料,如何加工成纹饰精美繁细的玉索,这个谜题至今还困扰着研究良渚古玉的学者。
这件玉索器身共分十九节,每节四角雕成一简化带冠人面或兽面神像,全器共有76个神像。玉索上端射部正中阴线刻山东大汶口文化特有的日月纹,是天上世界的象征,反映出先民对太阳、月亮的崇拜,也有人认为是原始的图画文字。良渚文化玉琮刻有大汶口文化的符号徽记,表明了两种文化之间的交流。
方柱形玉琮四面的中间有立槽,槽两边基本等距,误差在1毫米左右,每节上下间距也几乎完全相等,而且玉琮兽面纹的构图也基本相同。每两个转角的纹饰,组合成完整的兽面,既生动且具变化。
玉琮是中国古代玉器中重要而带有神秘彩的礼器,对良渚玉琮用途的猜测目前不下二十多种。《周礼》中就有“以黄琮礼地”的记载,也就是说在礼仪活动中用琮来祭祀地神。多数学者认为琮是一种沟通天地的法器,上大和内圆象征天,下小和外方象征地,外表的神人兽面纹象征当时巫术活动情况。
第二部分 熔铸辉煌----青铜时代
商周时期,由于对神祗z h ī
和先祖灵魂的崇拜,逐渐形成一套规范的礼仪和程式化的礼器.商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与战争
成为国家头等大事.祭祀所用的青铜礼器是先民怀着对神灵崇敬的心情,以最高的工艺水平铸造而成的.西周时,礼制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和扩展.宗庙祭祀的重器,被视为祖宗和社稷的化身,同时也作为贵族权力和身份的象征.春秋战国时期,王室式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百家争鸣,青铜礼器逐渐由神秘狞历走向清新写实.
汉字初祖----沚z h ǐ 其来全甲刻辞
商(武丁时期)
高18.5厘米 上宽9.9厘米
传河南安阳殷墟出土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