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交流与技能培养融合
文化教育
·71·
随着中国经济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飞速发展,我国教育能力水平得到国际上的广泛认可,来华留学生数量与日俱增。“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邻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中国已经成为亚洲最大的留学目的国,我国的留学生教育也正从扩大规模转变到提高内涵发展的道路上来。外国留学生作为国与国之间的重要桥梁和纽带,在留学期间对中国政治体制、文化背景的各种体验很大程度上影响他们将来的对华态度,个别影响巨大的甚至会影响留学生输出国的对华政策。职业院校作为“一带一路”教育承接体系中的重要一员,如何将文化交流和技能培养有机结合,关系到“一带一路”倡议教育目标实现的成败。本文从留学生特点着手,对课程设计策略和教育模式展开研究。
一、高职院校留学生特点
本次随机调查留学生共172人,47%来自中亚,包括哈萨克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和也门;34%来自非洲,其中主要为刚果(布)共和国,约占非洲学生总数的81%,其他来自埃塞俄比亚、赤道几内亚、刚果(金)民主共和国、几内亚、津巴布韦、喀麦隆、科特迪瓦、尼日利亚;17%来自东南亚,主要为老挝和印度尼西亚,其中来自老挝的留学生占67%;2%来自欧洲,均为俄罗斯生源学生。
(一)留学生对知识技能的学习态度不同
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对待知识技能的学习态度不同,对任课老师的调查结果显示:东南亚学生较其他国家学生态度更加认真,非洲的学生学习积极性最低,中亚的学生更喜欢学习中国的语言和文化。中亚的学生中文四级通过率最高,任课老师反映专业课学习过程中经常有中亚的学生在学习汉语。女生普遍比男生学习态度端正,较为珍惜学习机会。
(二)留学生中存在“老外”优越感
中国作为礼仪之邦,中国人热情好客,对留学生非常友善,久而久之,留学生不仅感受到中国人的热情,而且形成了作为“老外”的优越感,这种优越感促使留学生为保持神秘感,朋友圈仅仅局限于留学生,甚至仅与本国家的留学生交流,并没有真正融入中国的文化环境。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政策,对留学生实行免学费,并提供丰厚的奖学金,入学政策较为宽松,2/3的留学生毕业后选择在中国继续深造本科学历。
怎样能留学二、高职院校留学生课程体系设计策略(一)以文化融合、相互学习为主旨
以文化导入为主的知识性培训往往容易成为跨文化意识培养、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代名词,即是说,使个体在知
识性层面上了解他国国家概况、风俗习惯等主要文化知识。每个国家的文化理念以及生活方式各不相同,留学生初到中国,由于自身成长环境塑造的价值观、思维方式与中国文化存在差异,往往会经历“文化休克”。文化休克是“突然失去所熟悉的社会交往符号和象征,对于对方的社会符号不熟悉,而在心理上产生的一种突如其来的深度焦虑症”。由于个性和文化差异等原因,他们普遍对中国人的行事方式和处世之道没有达到足够的理解与认同。因此,高职教育应在尊重文化、风俗的前提下,加强中华文化对留学生的熏陶,使其在文化融合中快乐地学习,感受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先进性以及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中国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分层次、递进式进行文化融合
一般来说,影响留学生跨文化适应的因素可以分为以下几点。首先,社会背景因素:包括母语国与东道国的社会、文化、经济等方面的大环境。其次,个体因素:留学目的与动机、外语水平、出国准备情况(专业知识、具体文化知识与跨文化技能的学习等)、先前海外生活经历、人格特征(灵活度与自信、心态开放程度等)、人口统计学变量(如年龄、性别、教育水平、留学国别等)。最后,个体与当地社会文化环境互动的状况:包括参与东道国社会文化的程度、与东道国居民的接触频次和时长、社会支持(来自母国与东道国的各种可利用资源)等。高职院校的留学生来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对中华文明的理解参差不齐,语言水平各异,当务之急应先通过相关课程的学习解决交际之难,再逐步迈入到第二文化之桥。除传授先进的专业知识技能外,从最基本的社会理念,如男女平等、平等互利等方面出发,帮
助留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最终打造留学生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
三、高职院校留学生专业教学路径优化
与本科院校相比,我国高职教育承接留学生培养任务历史较短,经验相对匮乏。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行,近年来华留学的发展趋势已经从重数量向抓质量的方向发展,教学管理也应探索新的行之有效的模式,这对高职留学生教育发起了更高的挑战。留学生的培养应与时俱进,在满足当前教学发展的迫切需求的前提下,必须循序渐进、按部就班,且与教学互相配合,二者相辅而行,切不可操之过急。
(一)强调党的领导作用、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大信息技术教学比重
国际化教育的快速发展,从多方面考验着我国国际教育水平,在以往的高职教学研究中,更多地关注对于中国学生的教育问题,对于国外留学生的课堂教育问题关注较少,对来华留学高职院校学生跨文化学习的研究可以说是寥若晨
“一带一路”倡议下高职院校留学生文化交流与技能培养融合
祁 娟 韩善化 吴 羡
(徐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徐州 221140)
摘 要: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来华学习的高职学生逐渐增多,重视技能培养与文化交流的融合,对于提升高职留学生教育成效、实现“一带一路”倡议目标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分析高职院校留学生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文化交流与技能培养的融合策略与路径。
关键词:高职 留学生 文化 教育
DOI :10.12319/j.issn.2096-1200.2020.11.71
丝  路  视  野
星,培养其跨文化学习能力,不仅要在“一带一路”背景下跨越本族语言和非本族语言的文化障碍,而且要培养“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全球化意识,抓住“一带一路”教育发展推进带来的全球化机遇,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发出国际化声音,能使不同文化体的人在尽可能多地保留自己文化身份的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接近于理解对方。除此之外,高职院校的教师国际化教学水平相对本科院校较低,尤其是语言,往往只能汉语授课,教师相对来讲缺乏海外留学、访学经历,这使留学生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文化的融合都有一定程度的限制,不能有效进行国际接轨,因此,应加强具有国际化教学水平的师资队伍建设。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将网络优质资源课堂化,加深学生的知识认知和学习效果,对教师的教学水平查漏补缺。倡导在留学生教学过程中加大多媒体教学比重,利用外部资源,弥补高职院校教学资源短缺的 短板。
(二)及时调整留学生专业、加强中外学生并存的国际贸易专业建设
高职院校学生大一一年主要以语言学习为主,接触人除老师外,主要为留学生体。
此次调查结果表明,大二选择专业时,大部分同学选择了国际贸易和计算机应用技术(国际)专业,但是这两个专业只对留学生设置,不接收中国学生。这直接导致了留学生在高职学习的三年中交流体仅限于留学生本身,不仅不利于语言能力的提升,文化融合效果更不理想。选择药品生产、橡胶工程等专业的留学生,由于语言障碍,学习效果较差,同时,由于在班级里往往属于单独的个体,并不合,和中国学生交流很少。这种不合理的中外学生比例,限制了中外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外学生并存的专业设置是提升留学生教学和文化融合程度的有效路径。
四、结语
为顺应形势,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具有国际化视野的高职院校,以职业院校留学生教育和培养为研究对象,研究“一带一路”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留学生文化融合的现代教育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及功能,探索在职业教育中融入跨文化融合的教育理念、服务留学生在高职院校中学习的策略与路径有重要的意义。通过文化融合教学体系的设置,分层次、递进式影响留学生思想意识,结合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合理的专业配置,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逐步形成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识,加深对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了解和支持。既符合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精神的文化融合教育模式,又可以通过留学生建立
起中外友好交流的桥梁。参考文献
[1]喻恺,胡伯特·埃特尔,瞿晓蔓.“一带一路”战略下我国高等教育国际输出的机遇与挑战[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8,39(01):68—74.
[2]陈丽萍,田晓苗.试点高校来华留学生教育“内涵发展”研究——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调研报告[J].中国高教研究,2014(011):49—53.
[3]郭文安.国民素质建构与基础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7.
[5]杨军红.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9.
[6]朱国辉.高校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
[7]张英.对外汉语文化因素与文化知识教学研究[J].汉语学习,2006(06):59—65.
践”新模式将在“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要逐步突显比重和重要性,学校师生可以采取“云会议”“云访谈”“云调研”“云组队”等网络形式策划开展“我与我的家乡”“战疫日记”“镜头中的三下乡”等系列线上活动,推动线下线上融合联动。
四是抓实效。按照“受教育、发展人才、贡献人才”的方针,坚持作风严谨,有针对性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讲求实效,反对“形式主义”“架子主义”;要深入实践,努力做到不走马观花、蜻蜓点水;不给基层添乱、增负担。
五是就近就便。根据当地卫生防疫的实际情况,返校的学生主要在学校,在家的学生主要在家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尽量缩小活动半径。学生个人实践是畅通个人申报和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渠道的主要途径。严禁组织大型人员聚集活动,原则上不应跨地区开展。
六是确保安全。以保障学生健康安全为首要前提,严格遵守当地政策要求,中高危地区不得组织社会实践活动。活动前,我们要充分研究情况,制定好安全计划。根据当地政策要求和抗洪救灾情况,动态调整工作部署。如遇紧急情况,应立即停止相关地区的活动,并做好相关安排,杜绝麻痹和侥幸心理。
参考文献
[1]邹元元,柳礼泉.论“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J].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2007(2).
[2]陈曦,石新明.明确工作思路探索长效机制推进大学生社会实践持续深入发展[J].思想教育研究,2008(4).
[3]叶雪琳,卢咏.大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10).
[4]代浩云.“三下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现状及反思[J].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09(5).
[5]李凤妹.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途径探究[J].新西部(理论版),2016(11).
(上接第70页)
·72·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