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读鉴赏,学习词作纯系白描、虚实相生的手法。
2、背诵体悟,体悟苏轼对亡妻的婉转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教学重点
1、背诵体悟,体悟苏轼对亡妻的婉转的爱情与思念之情。
2、赏析词作抒写悼亡之情的手法。
教学难点
想象丰富,往复曲折的结构。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公元年,一对新人成婚了。新郎就是19岁的四川才子苏东坡,新娘就是16岁的王弗。新郎羽扇纶巾,雄姿英发,新娘也就是年轻美貌,天资聪颖,一对新人堪称才子佳人,琴瑟人与自然。据记述,在一个正月夜里,王弗见庭前梅花花开,月鳟甲,对苏轼说道:“春月大胜与秋月。秋使人惨凄,春月令人和悦。可召忠厚之人尝此花掉下。”东坡听到了高兴地说道:“此实乃诗家语也。”王弗贤惠端庄,曾对苏轼的事业、为人处事展开过多次存有学识的劝诫、叮嘱。可知王弗生前,不但是苏轼生活上的伴侣,而且就是文学上的知音,事业上的贤内助。可是天妒良缘,红颜薄命,王弗二十六岁时就谢世了。这对诗人无疑就是一个沈重的压制。
公元年,东坡来到密州(今山东诸城县),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爱妻王氏,便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的悼亡词。此时诗人四十岁,其妻王弗去世整十年。题目上“乙卯”,指的就是这一年。
苏轼一生共计三个伴侣:李夫人妻王弗、继室王闰之、侍妾王朝云。王弗去世后,嫁给王闰之,朝云安家侍妾之位,陪着苏轼贬谪岭南,病故于惠州。
苏轼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的王弗结婚。王弗,四川青神县乡贡进士王方之女,聪明沉静,知书达礼,刚嫁给苏轼时,未曾说自己读过书。婚后,每当苏轼读书时,她便陪伴在侧,终日不去;苏轼偶有遗忘,她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它书,她都约略知道。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可惜天命无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时苏轼30岁,中年丧妻,其心中的沉痛是不言而喻的。
苏轼21岁中进士,已经开始为宦生涯。宋神宗熙宁八年(乙卯年,公元年)因与王安石政见不和,上奏外调,在密州搞地方官。这时他已经40岁了,二十年仕途奔走巨变,妻子亡故已十年。现实里的境遇,对亡妻依旧的一往情深,这年正月二十日夜,苏轼睡著亡妻王氏……
二、诵读感知
2、播出朗诵拎(可选择多次播出),学生听到,英语口语,学生代表朗诵,集体范读。渐融会此境。
3、诵读指导
(1)不思量,自难以忘怀。
诵读指导:注意词语“两茫茫”的朗读特、轻音“思量”、重音“难忘”的朗读。“十年”一词要读得悠长而凝重;“两茫茫”要读出迷茫的感觉,而且“茫茫”的境界是阔大的,所以我们要尽量把声调压低,拉长;中间“生死”两个字,音调要拔高。
(2)千里孤坟,无处话悲凉。
诵读指导:“孤坟”,这是一个非常凄清冷寂的意象,我们自然要读出孤寂感;而前面“千里”一词,要用我们语音的悠长来表现其距离感;“无处”读出无奈与无助来,“话”字不妨重读;“凄凉”不用说,一定要悲戚,最好能带出颤音。
(3)纵使相见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诵读指导:朗读注意“纵使”读长,“尘满面,鬓如霜”短促。
(4)夜来幽梦忽归田,小轩窗,正梳妆。泯无言,惟有泪千行。
诵读指导:表现出梦中相见时的复杂情感:惊喜和痛苦的交加。“相顾无言”开始,要读得悲伤;“唯有泪千行”语带颤音;“肠断处”要读出特别伤痛的感觉。
(5)可望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长松冈。
诵读指导:“料得”推测之词,语气却又十分肯定。“明月夜,短松冈”是短句,却是长节奏朗读法。
4、整体认知
(1)本词题为“记梦”,写“梦”,上阕是写梦吗?是否删除?
无法,就是一个情感铺垫。存有了上阕的“日有所思”,也就存有下阕的“夜有所梦”了。
(2)理清思路
上阙:死别之苦和春草之痛――写景、记事、抒情,以白描获胜
下阙:梦见亡妻和相见之喜――写人、写事、写情,无声胜有声
时间线索:梦前――例如梦――梦后
三、品读鉴赏
(1)“不思量,自难以忘怀。”
如何理解“两茫茫”?传达了怎样的情思?
“茫茫”二字表达出来了一种莫可名状的涌泉重泉之美感。“两茫茫”,就不只是谈诗人这一面的心情和体会,也同时涵盖了九泉之下的妻子在内。生者和死者,一样的情思,一样的哀绪。这里将幼稚或有知写,虽系虚空悬想,却更称得上夫妻二人生前相守二者爱之深,死后刻骨相思之切,以及春草而严禁相逢之苦。“两茫茫”所整体表现出来的感情,婉转、悲痛,直弥漫全篇。
“不思量?自难忘”是否矛盾?
“不思量,自难以忘怀”,绘画者对死者的思念。“不”初看看自相矛盾,认真领会,却是诗人的更深一层的情怀。说不思量,即为就是思量。因为这种思念,既就是一种有意识的每时
每刻的思念,也就是一种难以中断的无意识的思念,堪称“此情汝可消除”(李清照《一剪梅》)所以就是“不思量,自难以忘怀”。
(2)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如果坟近在身旁,就“有处”“话悲凉”?
这是抹煞了生死界限的痴语、情语呀!
教师补足:王弗死后,移葬于四川眉山(苏轼的家乡),而此时苏轼则在密州任所,远不止千里之外木。死者在千里之外,没昔日的伴侣近在咫尺九哥,九泉之下若有灵,连诉话悲凉的地方也没。这该多么孤独幽深!至此,作者通过生者与死者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隔绝,抒发了对亡妻悲痛的思念以及永远严禁相见的遗恨。
(3)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恳请想象苏轼“尘满面,鬓如霜”的形象,打听一些词句去归纳其特点。
一个老者、饱经风霜、灰尘满面、鬓角如霜、生活坎坷……
小结:一个老者,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十年的奔走半生、辛劳曲折,使满腔豪情的苏轼灰尘满面、鬓角如霜,而此时的苏轼才四十岁,一个正明朗的年龄却过早的新陈代谢了。
教师补充:这十年,正是围绕王安石变法,革新派与守旧派的斗争愈演愈烈的时候。熙宁四年(),苏轼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在朝中受到排挤打压,因而请求出任地方官,先是通判杭州,三年后又移知密州。仕途坎坷,遭际不幸,转徙外地,艰辛备尝。可以说,跟妻子死别十年来的.痛苦经历、感情,都含蕴在这六个字之中了。作此词时,苏轼年仅四十,说"鬓如霜"不无夸张,但我们也由此可见其生活之蹭蹬和心境之凄凉。
(4)作者就是如何为下阕记梦搞铺垫的?
“十年”,是漫长的时间;“千里”,是广阔的空间。在这漫长广阔的`时间空间之中,又隔阻着难以逾越的生死之间的界限,作者又怎能不倍增“无处话凄凉”的感叹呢?时、空、生死这种种界限难以跨越,那只好乞诸于梦中相会了。以上四句为“记梦”作好了铺垫
(5)夜来幽梦忽归田,小轩窗,正梳妆。泯无言,惟有泪千行。
下阕首五句记梦。请以第一人称苏轼的口吻进行描绘,加入想象,越细腻逼真越好。
教学预设:还是那个共度浪漫岁月的地方,那平易近人而又熟识的小窗,终于看见魂牵梦萦的你,那个高挑柔情的你,你还在对镜仕女,还没看到我呢?我就是该悄悄塞上你的眼睛使你看一看我就是谁,还是给你一个浪漫的亲吻呢?可是作者与妻子相逢,却没卿卿我我,也没共诉衷肠,而是“泯无言,泪流满面”!
“梦”是“幽梦”,一“幽”字写出了梦境之缥缈朦胧。“忽还乡”的“忽”字也值得玩味。梦可以超越时间、空间,也可以打破冥冥世界与人间社会的幽隔。“忽”字写出了千里归乡之快速,亦写出了与亡妻相见之容易。
“小轩窗,正梳妆”,貌似梦境记实,实际就是恩爱夫妻平居生活的生动真实写照。写下了一对年轻夫妻相亲相爱的和美关系和幸福生活的情景。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十年死别,思念至苦,一旦相见,该有千种哀愁、万种凄凉要向对方倾诉;一句话也说不出来。无言胜过有言,万千思绪尽在其中了。
(6)可望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长松冈。
梦醒了,展现在作者脑海中的又是什么呢?
新鲜陪伴记 “明月夜,长松冈”营造了伤感肠断的环境氛围。诗人的思绪又返回了上阕的“千里孤坟”处。长松岗,即为所指王弗的墓地。诗人断定妻子的亡灵在年年的明月之夜,在繁茂松树的坟地上,该是何等伤心断肠!
四、当堂训练
1、师生一起有情朗诵此诗,再进诗境。并尝试诵读。
2、请用一句诗小结梦前、梦境、梦后的情感。
示范点:梦前——此情汝可消除
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
梦后——此恨绵绵麦熟期
五、拓展延伸
1、归纳本词的艺术特
(1)以虚映实,虚中见实,是这首词在艺术表现上的显著特。
梦就是虚幻的、飘渺的,然而梦中人的感情却变得那么真诚、深邃,实实在在。或者可以说道,正是因为借助梦境的虚幻与飘渺,才格外地变得情真意切。
(2)情感真挚,以情动人。
感情的整体表现,在梦前和梦中,前后一致;而随着睡去和雨过天晴,又一步步深化:死去别相思苦;春草不见踪影,无处话悲凉痛;积思普鲁内达,幽梦话悲凉亦痛;雨过天晴而altered得冷月松冈,则更痛。全词婉转悲伤,寒林悲苦,真可说是一字一泪!千百年来引发了无数读者的新鲜感,其猛烈的艺术感染力就是:以情动人。
(3)想象丰富、构思精巧。
作者从漫长的时间与宽广的空间之中去挥洒自己的想象,并把过去,眼前,梦境与未来鲲的统一的艺术整体,紧紧围绕“思量”、“难以忘怀”四字进行描绘。全词非政府严格,一气呵成,?又坎坷跌宕起伏,波澜起伏。上片八句写下梦前的诗云顾念感情上的曲折,下片前五句写下梦中的酸甜苦辣,末三句述梦后的叹息。情节,存有起至存有条叶;用笔,存有选择
地脱,感情,存有忧早夭;极尽坎坷变化之能事。
(4)语言爽快,纯系白描。
由于这就是一首抒发真情实感的词作,语言也极其朴素自然,真情实境.明白如话,不无打磨的痕迹。这样质朴的语言又与相同的句式(三、四、五、七言)的交叠采用结合,并使这首词既倜傥而又音响雨声,恰当地整体表现出来作者心潮迸发、勃郁不平的思想感情。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