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如蒿:《孙子兵法》的大智慧
吴如蒿:《孙子兵法》的大智慧
——中国兵法谋略与经济运营高峰论坛
    《孙子兵法》这本书在写作上有两个特点:文学上属于格言体,比如类似“知彼知己”的格言在书里大约有一百多条;同时也属于军事哲学,用中国特有的概念辩证法撰写的一部兵书。这部具有军事哲学性质的兵书,不仅运用在军事领域,也运用在非军事领域,特别是商战领域。军事领域用兵战;企业经营管理用商战。
“孙子兵法”用在兵战商战上,在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有争论。在此之前不曾提及,我们在1990年召开第二届孙子兵法国际研讨会的时候,就坚持有一个组研究孙子兵法和商战,而且在给总理起草的讲话当中,包涵了这样的意识,后来总理接见会议代表的时候,也讲了这个意思。究其原因在于1990年在我国大陆出现的第一本《孙子兵法与企业管理》,另外我1986年在日本进行孙子兵法学术交流的时候,我就发现日本有很多兵法经营书。
兵战与商战的共通与运用
兵战与商战共通从理论上讲有两点原因:一是共通性,二是不同性。共通的地方就是兵战和商
战都是以功利为目的的竞争,策划、决策、投入的风险,商战和战机一般转瞬即逝,争取利益最大化也都说明兵战和商战是相通的,因此他们两个能够通用。二者最大的不同在于兵战是消灭敌人保存自己,而商战的目的是赢得市场,赢得客户。你不能用兵战的手段去达到商战的目的。所以二者在手段上是不能随便借用的。比如“三十六计”过去都认为是孙子兵法里面的,实则不然。改革开放后,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很多人都讲究《三十六计》,这本书是一个极端诡谲的书,在战场上、军事上不能完全套用,比如美人计在商战是行不通的。
    兵战和商战既然可以共通,如何运用?前些年比较普遍的一个办法就是对号入座,借他的一些语言贴标签,就算是用了,这是低层次的,是表浅的。兵战和商战在理论上借鉴体现在三大块:
    一、企业经营决策借用孙子兵法运筹决策理论。
    二、营销上借鉴孙子的起证多变理论。
    三、最近有一个教授在电视上讲课,念错一个字,被登报了。我这里要说明一下,他念的
是对的,很古老的兵法里面叫洛基经,这本书就说统帅掌握机动部队的时候,这个字念ji音。教育就是两种,硬的一手软的一手,但是文武不是简单的硬软可以解释的。
这三大块在商战和兵战中可以相通,简单的对号入座不行,那么应该怎么用呢?要想真正把《孙子兵法》运用到商战上,就是兵法经营学理论,而建立兵法经营学,就必须打破原来的兵法理论、兵法体系,把原来的经济学理论也打破,重新糅合、架构,这样有了理论指导,在实践运用上就不至于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那么现在,这本书、这个理论还没有建立起来,因为要写这本书,不仅要懂得兵法,也要懂得经济。一个可喜的现象,是近年来《孙子兵法》研究的支撑点逐渐向商战转移,因为我们人民解放军毕竟这么多年没有实践,可是商战在我们国家是天天都在打,时时都在打,所以商战领域用兵法比较活。
在没有建立兵法经营学的情况下,我们怎么学《孙子兵法》?我们用一个老祖宗的办法,就是顿悟、联想。只要你在所属领域充分实践,你就可以对相关学科不通过中介直接上升到理论,实现质的飞跃。唐朝有一个张旭,看公孙思妙舞剑以后,他的字突飞猛进,写得龙飞凤舞,达到了一个质的飞跃。
《孙子兵法》的大智慧是战略智慧。
    战争本身在实践上分三个层次:最高的是战争;中间一个层次是战役;第三个层次,打个碉堡,攻个小城等,我们叫战斗。指导战争的是战略,指导战役的是战役法,指导战斗的叫战术。研究指导战略的叫战略学,研究战役法的是战役学,研究战术的是战术学,那么《孙子兵法》是战略学。用戚继光的话说,这是一个高层次的著作。由于它是军事著作,有朴实性意义,可以用到很多领域。
《孙子兵法》追求的战略的最高境界是什么?这是一个值得我们大家关注的问题。用一个字来表述——“,无暇的美玉就是全。《孙子兵法》如果要用图案表示的话,就是一个圆,就是。孙子对战争就是用,不交战就胜。手段就是伐谋、伐交,不通过交战而实现政治目的。
全胜战略主要讲两个例子。一个是苏秦例,一个就是商鞅例。
苏秦例。苏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也是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给别的国家当了总理以后却还是间谍的人。当时齐国强打燕国,燕国要报仇,派苏秦到齐国去,并很快受到国王重用,当了丞相。苏秦要求伐宋,齐王果然上当,打了宋国,于是挑起五国伐齐,当时的宋国相当于现在的上海,各国家均在此做生意,牵涉到多国利益,于是燕国大将军率领五国军队“六国
伐齐”。六国军队把齐国七十一座城全部打掉,几近灭亡,从此齐国垮掉。这是讲伐兵、伐交的,全胜战略在《孙子兵法》里面毕竟只占了不到10%的数量, 80—90%讲的是作战之法。
    孙子在作战中也反对“杀人一千,自损八百”之事,希望胜易胜,打得巧。90年苏联还没有解体,他们那里的科学院有一个研究员叫柯平,四十来岁,他汉文很好,认识西夏文,在我们国家认识西夏文的,北京只有民族学院里两三个人,他把西夏文的《孙子兵法》译成了俄文。他说,《孙子兵法》这本书很不简单,打仗时勋章带的越多的将军越不是好将军。我说《孙子兵法》里面没有这句话啊!他说要翻给我看。我没有让他翻。因为如果他翻出了,我不好看;他翻不出,他也不好看。我想出现这个问题,可能就是因为翻译的问题。因为孙子时代没有勋章,他说勋章戴得越多的将军越不是好将军,是因为孙子里面有一句话:善于打仗的将军他取得胜利,没有智慧的原因,没有勇武的功劳,也没有奇特的生命,全是因为四两拨千斤。
关于黄河的格言    这里面有几条。第一,是妙算,预知胜负。《孙子兵法》第一篇讲这个,就是仗还没有打,就知能否胜利,这是最高明的。举两个例子:第一个是薛公例。刘邦统一全国以后,一个和他一起打仗的人叫鹰布,反汉,刘邦很着急,因为这个人很能打。薛公说,你不用担心,
鹰布反汉的作战方针有上中下三策,上策如何打(),如果他采取上策的话就不好收拾;中策如何打(),也很难对付;如果他用下策的话,就很好对付。但是我认为他会采取下策。刘邦就问,你怎么知道他采用下策?薛公说,鹰布犯过罪,这个人只顾自己,不顾众,也不顾后代,目光短浅,没有大的抱负,所以他肯定采取下策。结果,鹰布果然走的下策。第二个例子,有一个公元前六百多年的人叫建肃,当时秦穆公刚刚即位,要越过函谷关攻打郑国。建对,秦穆公新上任,一定要打。而去打的几个将领都是血气方刚,且均是建肃的后代。建肃就对他们说,你们一定会在瑶邯的地方被敌人歼灭,如果你们被俘了,有可能把你们放了;如果把你们放了,你们赶紧跑,跑到黄河边上来,我在那里等。果不其然,部队走到一半,碰到一个卖牛的贩子,那人一看,怎么秦国的军队突然来偷袭我们?他就灵机一动说,听说你们的军队过来了,我们的国君派我来犒劳你们,他把所有的牛都送给了秦国的军队。这是一个爱国的商人。于是他们就想,难道才走到一半就被你们发现了?于是他就把旁边的小国——华国抢了一通。可是就在回到函谷关的时候,被敌国的军队全部歼灭,全部被俘。但是那里有一个秦国的公主,就偷偷把他们给放了。国王知道后,派人去追,追到黄河边上,他们已被建肃用船接走了。
第二,是胜于易胜。孙子里面有一句话,作战要打容易打的敌人,打那些已处于失败地位的
人,要打得巧。那么怎么打的巧呢?
首先,避实击虚。自古以来,没有哪一场战争在作战当中不是避实击虚取得胜利的,这个话是孙子讲的,孙子的虚实篇,妙语连珠。再早时,管仲有一句话,叫攻坚则……,就是说如果打敌人的强点,那么敌人的弱点也变成强点了,如果打他的弱点,那么敌人的强点也变成弱点了。李世民看过这个虚实篇以后曾有评论,说孙子十三篇,没有哪一篇比虚实篇更好的。斯大林也有一句话:规定战略的打击方向,决定战争成败90%的命运。这个方向如果选错了,那胜利就很难了。做生意也是一样,你投资投错了,一样会带来损失。
举一个赵匡胤的例子。他统一全国的时候,遇到两个方向,一个是北面方向,因为他的首都在开封,他的北面就是当时的北京,即当时的契丹国;另一个是南面四川、武汉。那么是先打南方还是先打北方呢?最后他决定先南后北,最终他打胜了。待他弟弟即位后,攻打契丹,宋军却打了一个大败仗。如果赵匡胤先北后南,那么他和他弟弟将会是一个下场。
    再看左宗棠收复新疆。当时占领新疆的人叫浩罕,是一个很小的国家。左宗棠最后把敌人全部赶走,收复回来。他收复的时候,从西安出发,也遇到了先南后北还是先北后南的问题,即先打乌鲁木齐,还是先打其他,结果他决定先打乌鲁木齐,然后穿过达坂城,最后收
复新疆。
    再看攻其必救。说,孙膑是千古高手。孙膑的攻其必救战例很简单(配图),当时打赵国邯郸,蓝表示失败一方,红表示革命正义,酱为比较胜利的一方。邯郸向齐国求救。但是怎么救呢?齐国将领田基主张直接到邯郸去救。孙膑说不行,这样打不好,是笨办法,应该采取攻其必救的办法。不去邯郸,而是去打大梁,大梁是个首都,孙膑采取了一系列的动作,趁敌没有防备,打了一个运动袭击战,把卫国的军队全部歼灭。
    还有官渡之战,也是典型的案例。官渡就在河南开封西面一点,当时有运河,是交通要道。袁绍兵强马壮,从河北南下()。曹操主动让开黄河,退开官渡,因为那里没有地方可守,所以他退到开封附近。双方坚持了很长时间,曹操的军队只有三天军食了,看守粮草的官员已经被杀了好几个,谁走漏消息就杀谁。可是袁绍的粮食很多,如果再坚持几天的话,曹操肯定失败。正在这个时候,袁绍那里来了一个人,叫徐有。曹操一听徐有来了,马上就跑出来,拉住他的手,说你来,一定有什么计谋告诉我,我只有一个月的粮食了。徐有不相信,因为他是大谋士,说你不说老实话,如果说老实话,我就给你说技巧。曹操说,我只有三天粮食。徐有说,现在袁绍的粮草已到,如果把他的粮草烧掉,战局马上就转变。历史上
曹操这个人一抓到战机,马上就有反应,而且应变无穷,非常灵活机动。曹操马上就带着他的快速部队,越过前线,直奔粮草。亲信报告,现在敌人的部队已经追上来了。曹操说,你别跟我说,往前走。最后他把袁绍的粮食全部烧了,袁绍的军队看到粮仓失火军心大乱,曹操马上反败为胜。
    还有一个速战速决的例子——河西之战()。当时北京地区和外蒙直到贝加尔湖一带都是匈奴的地方,西汉六十年休养生息,不跟匈奴打。西汉初年,汉文帝、汉景帝属于“文景之治”,那个时期马少到什么程度?宰相出行,不能四匹马,凑合凑合就走了。可是到了汉武帝的时候,双方的骑兵三十万对三十万,这是作战的骑兵。双方骑兵在荒漠草原作战,北京以北,匈奴已被赶到贝加尔湖北面去了。霍去病打到两千多里以外,没有粮食,没有后勤部队,却一仗把敌人全部歼灭。
    此外,孙子一方面主张胜战、巧战,同时也反对侥幸作战。官渡之战,袁绍失败,就是在于他有正无奇,结果被曹操打败了。
    赤壁之战是曹操犯的错误,曹操是军事家,应该很高明。他从岳阳往武汉走,最后失败,原因有两个:第一,骄兵必败,曹操原来打了太多胜仗,消灭周围那么多势力,他以为天下
在他手上了产生骄傲情绪。第二,他原来准备汉水之战,打孙盟联军,但周瑜率军主动迎击,最后把他打败了。
    再有,军事上最忌讳两面作战,多面作战。孙子说,这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也。再高明的人也不能替他善后。
    现在有一本书叫《细节决定成败》,这可能是讲商业上的事。在战略上,不能说细节决定成败,但一着不慎,满盘皆输。如果这个细节是影响全局的,那么就决定成败。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成皋之战。
    最后,兵权贵一。因为孙子里面有一句话:将在外,有权不授。他不是说什么都不授。战略指挥权、决定权用的话说,是最终会集中在一个人的手上。举诸葛亮的例子。诸葛亮五次北伐曹魏,第一次北伐,大家讨论如何打,主张自芜湖到长安,这能否实现突然袭击呢?应该说可以实现。但诸葛亮不同意,他说我还是安全赶到。为什么?他说我们今天伐,是以攻为守,而不是要灭卫国,我暂住秦岭,就是防止将来卫国军队打来之时,有一个战略要地控制住。那么诸葛亮有没有缺点呢?我们从三国志上说,他有缺点,他的缺点就是没有选好接班人,所以他一死国家很快就完了。不像我们,一下有两个接班人。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