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展览形态的创新发展
中国博物馆2020年第4期因
“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展览形态的创新发展赵卓/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4〇〇〇15
摘要:在“互联网+”技术环境下,5G、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博物馆展览形态也 不断创新发展。根据展览传播方式的不同,采用类型学方法论可将博物馆展览划分为线下和线上展览两种模式。根据展示对象和数字 展示技术应用的深度、广度.线下展览可划分为实体型和数字型两种类型,根据展示内容可将线上展览划分为孪生型、衍生型、独立 型三种类型。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应着重加强数字化保护利用等三个方面的工作,实现博物馆线下线上系列服务有机融合以及博物 馆传播和服务无边界的目的。
关键词:博物馆;互联网+ ;线下展览;线上展览,创新发展
一、弓I言
201 7年,国家文物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互 联网+中华文明”三年行动计划》。通过实施行动计 划,博物馆和相关企业持续开发和推出了类型多样的 文物数字体验产品,推动了新一代互联网技术发展成 果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相互融合,给古老文 物赋予了新活力、插上了新翅膀。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全国博物馆陆续闭馆。国家文物局随后通过“博物馆网上展览平台”,集中整 合各地
博物馆资源,分六批公布了全国31个省份的 400余个网上展示项目,做到“闭馆不闭展,服务不 缺位”,受到公众热烈欢迎和高度评价。m2020年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国家文物局与新华社联合启 动首个合作项目“国云展”平台,意在充分发挥各自 在资源、技术、渠道等方面的综合优势,探索将线下 展览与线上展览相结合,建立新型博物馆知识生产和 传播体系,为公众提供更加优质、丰富和便捷的文化 产品[21。
2020年两会期间,博物馆数字展览成为代表委 员们关注的重点,全国政协委员、国家文物局局长刘 玉珠,全国政协委员、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全国 人大代表、青州市博物馆馆长王瑞霞等就发展博物馆
“云展览”建言献策,探讨“互联网+”时代博物馆 服务新形态13]。
二、“互联网+”时代博物馆展览的
形态发展
按照不同标准,博物馆展览可划分为若干类型。依据展品类型可划分为社会历史类、自然历史类、艺 术类、科学技术类四种;141依据展览主题内容,可划 分为古代历史类、近现代革命建设类、通史类、自然 历史类、艺术类、科学技术类、综合类;151依据展览 时长,可划分为常设展览(亦称固定陈列)和临时展 览;依据办展模式的不同,又可划分为引进展览、输 出展览、原创性展览等。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根据传播方式和实 现手段的不同,笔者将展览划分为线下展览和线上展 览两种基本类型,这一划分将是一种具有实践指导价 值的尝试。线下展览是传统展览的主要形式,必须依 托一定的博物馆物理空间来进行设计和表达。线下展 览依据展示对象和叙事方法可划分为实体型和数字型 两种类型。线上展览完全依托虚拟网络空间实现展览 设计、发布和传播,依据展示内容可划分为孪生型、衍生型、独立型三种类型。
作者简介:赵卓,男.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副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文物预防性保护。:48981536@qq .
理论
近年来,博物馆充分利用新一代互联网技术,不 断推出线上展览,随之诞生了虚拟展览、数字展览、云展览等多种概念性表述,其内涵基本相同,都属于 上述我们所定义的线上展览范畴。从字面理解,虚拟 展览强调展陈空间虚拟化,数字展览强调展览内容数 字化,云展览则强调展览资源平台云化,将数字化的 展览内容资源存储于云服务器上,资源获取的速度更 快,可传播的边界更广。如果说“互联网+”代表了 一种新的社会形态,那么目前的博物馆线上展览则是 对这种新型社会形态的一种积极回应,它改变的将是 博物馆原有的思维方式和工作形态,而且这一改变将 不会以任何人的意志为转移|61。
三、线下展览的数字技术应用
2019年,全国博物馆举办展览2.86万个,接待观 众12.27亿人次,展览内涵、形式与类型更加丰富,P l 主要以线下展示的形式出现。我们注意到线下实体型 展览配套数字展示技术已经是行业通行做法,而独立 的数字展厅则从到有,并迅速发展,逐步成为参观热 点。
(_)实体型
实体型展览的主要展陈形式为文物本体陈列、遗 址场景复原、图文展板和部分多媒体应用,是博物馆 最主要的、不可替代的展览形式。配合实体展览增强 数字展示技术应用是技术创新带来的必然结果,在目 前已经进入成熟阶段,其应用方式主要是通过系统梳 理展览中涵盖的历史、文化、艺术、考古等方面的信 息并进行再提炼和加工,采用遥感测绘、立体影像、增强现实、体感交互、全息影像等技术手段,为观众 提供更为丰富多样、轻松愉悦的展览内容和形式,充分调动人体的各个感官机能,重塑观众体验,实现智 能参观和交互。
曾经我们也走人了以技术为主导的误区,着眼点 主要在于如何将更多的数字技术应用到展览中来,由此导致了数字技术在展览中的滥用,而内容匮乏。如今我们已经实现了理性回归,恢复了展览的主题和内 容在数字化进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数字型
数字型展览是以文物数字产品为核心的展览形 态,展厅内不再陈列文物本体,而展示纯粹的文物数 字产品,强调体验互动,是新兴展览类型。谷歌街景 中国
博物馆陈列展览由于受到时空的限制,优秀的 策展人通过实体展览传达出来的有效信息通常不到 20%, 80%的信息在实体展览中无法释放。181由于数 字技术应用在活化、交互和深度体验方面的优势,设 计独立的数字展览成为对博物馆线下展示的补充和延 伸。数字展览将主题创意、空间设计与数字展示技术 相融合,整合智能大屏、互动投影、全息影像、虚拟 现实、三维动画、多点触控、裸眼3D、体感互动、智能中控等多种数字展示技术,突出参与和活动。敦 煌研究院、南京博物院等在国内最早尝试此种展览方 式,目前故宫博物院、桂林市博物馆、铜陵市中国数 字铜博物馆等均打造了独立的数字展厅。
2014年8月,敦煌莫高窟数字展示中心竣工投人 使用,不仅将分散在世界各地的敦煌文献和相关研究 资料汇集成电子档案,还将壁画、彩塑等艺术作品制 作成高智能数字图像,借助数字技术和多媒体对壁画 进行保护和展示,展示内容为“数字敦煌”与“虚拟 洞窟”两个部分Bl。
南京博物院数字展厅于2014年开馆运行,约1200 平方米,集合分列式多屏幕、透明屏、二维码等多媒 体形式,运用实时抠像、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将空 间、装饰、媒体硬件及数字内容结合,营造出立体丰 富的展示环境。数字展览馆分序厅、萌动与发轫、进 取与成长、扩张与融合、封闭与开放、生命因你永恒 六个展览单元,通过抽象概念辅以历史事实的表现方 式诠释中华文明发展历程nw。
故宫博物院端门数字展厅于2015年开馆运行。展
中国博物馆1202◦年第4期困
览将精心采集的高精度文物数据与严谨的学术考证相 结合,运用A l、V R、语音图像识别等技术,把丰富的 文物和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再现于数字世界中。展厅 分为三部分:“从紫禁城到博物院”的数字沙盘展示 区、“紫禁集萃•故宫藏珍”数字文物互动区、“紫禁 城•天子的宫殿”虚拟现实剧场|111。
桂林博物馆的数字体验厅于201 7年开始运行。数字体验厅设置有数字文物、数字文化传承和数字历 史文化三个部分,包括数字藏品、虚拟展厅、我与博 物馆、清代学堂、梅瓶修复师、少数民族服饰虚拟穿 衣、金翅鸟的故事(3D)、决策灵渠(VR体验)、梅瓶 之路(VR体验)等内容,重点诠释国学、传统美德、非 遗传承、历史文化与文物故事等|121。
上述案例都侧重于综合性展示。铜陵市博物馆打 造的中国数字铜博物馆则是国内第一家以铜为主题的 专题性数字体验馆,布展面积约800平方米,于2019 年开馆运行。展厅由展示区和互动区组成。展示区设 有“铜矿资源”“灿烂的铜文化”“现代铜工业”三 大主题,设有铜矿资源、中国青铜文化的发展、历代 青铜器、流失海外的中国青铜器、中国青铜器精华百 品、中国青铜器流传故事百则、灿烂的铜文化、现代 铜工业大数据等主题数字展项。互动区结合铜文化数 字资源,釆用VR虚拟现实、体感识别、三维成像等技 术,打造了 160平方米弧幕沙画、趣味青铜器文物彩 绘互动、铜工艺VR体验、如何矿互动投影、铜币连 连看、铸造青铜罪、青铜器3D打印等交互游戏。1131据 悉,湖北省博物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也正在打造 以三峡工程文物保护利用和三峡出土文物保护修复为 主题的数字体验空间,专题性数字展览或许代表着线 下数字化展示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四、“互联网+”时代线上
数字展览的创新
“十二五”以来,各地博物馆广泛开展的数字化 保护利用工作,使博物馆实现了数据资源的获取和积 累;2014年开始的智慧博物馆建设工作,促进了博物馆个体的数据资源流通、汇集,实现了对多源数据 的融合分析,让博物馆具备了拓展服务功能和传播渠 道的能力。“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指出要推 动采集和整合数字化信息,搭建面向应用的文物资源 数据库和陈列展览专题数据库,开发数字体验文化产 品。在一系列顶层设计政策助推下,新类型展览案例 层出不穷,创新实践丰富多彩。
(一)孪生型
孪生型展览是线下展览的数字复刻或数字孪生,通常依托于起步较早的全景技术重建线下展览,或有 主题的、系统性的进行视频、图文直播和推送等,增 强网络传播的需求。
三维全景的基本思想于1965年被Ivan Sutherland 在其撰写的一篇名为《终极的显示》的论文中提 出1141。80年代初,美国人jaron Lanier正式提出了 “Virtual Reality”(三维全景,简称VR)—词,从此,人们开始了三维全景的探究历程。进入21世纪,随着 互联网建设和计算机硬件技术的飞速发展,三维全景 展示技术的应用也得到迅猛发展,互联网巨头谷歌于 2007年推出了地图街景服务,三维全景展示技术
逐步 被大众所认知、接受、应用。2009年,基于三维全景 技术的“卢浮宫在线”正式问世,以360度全景画面 展示卢浮宫的主要展厅,其间穿插讲解各藏品历史背 景的文字介绍。®国内包括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 物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上海博物馆、敦煌 研究院在内的一批大型博物馆率先垂范,采用三维全 景技术,依托各自的网络平台,探索建设了一批网上 展览资源。
故宫博物院、敦煌研究院是国内较早开展数字 化保护利用的机构之一,他们分别提出了“数字故 宫”“数字敦煌”的理念。作为遗址类博物馆,其建 筑、石窟寺、大遗址本身是一种实体形态的展览,通过运用互联网和三维全景技术,则实现了在线游览 故宫和敦煌。2019年7月16日,“全景故宫”全新改 版上线,涵盖了故宫所有开放区域,在“V故宫”模 式下,还可获得沉浸式体验,获得现场无法得到的精 细化感受。|1512016年4月29日,“数字敦煌”资源库
①卢浮宫博物馆:www.louvre.fr/zh
屈1 理论THEORY
平台第一期正式上线,首次向全球发布敦煌石窟30 个经典洞窟的高清数字化内容及全景漫游节目。1161目前敦煌研究院已完成了 119个洞窟的高精度的数据采 集,57个整窟的图象拼接处理,113个洞窟空间的结 构重建,17身雕塑和2处大遗址的三维重建,石窟虚 拟漫游节目达到101个。®2020年4月8日,敦煌研究 院与华为联合推出全新的莫高窟洞窟窟外展示游览技 术,采用华为河图平台,将敦煌学
研究的成果、数字 敦煌高精度壁画图像和洞窟三维模型制作的虚拟数字 内容与真实的莫高窟实景实时融合在一起,在真实场 景下,实时无缝地叠加AR效果,实现立体沉浸式游览 体验,让每一个游客都能随时探究洞窟的内部细节,既实现了景区的实景导览,又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洞窟 数字体验方式|171。
湖南省博物馆所有网上展厅均采用360度全实景 拍摄,部分展厅提供实景看展和数字展厅两种模式,点击实景看展后即可360度虚拟漫游,身处其中感受 展厅的真实氛围,“走遍”展厅的每一个角落,点击 展厅平面图,选择想去的地方,就能快速切入秒达目 的地。同时,展览中每个单元、每件展品都有详细的 文字及语音讲解®。
武汉革命历史博物馆的全景技术展示,让参观者 对从空中到地面的场馆全貌一览无余,更可以进人到 展厅内部,细细参观陈列展览,享受到全面可视化的 高清游览体验。另有“中国共产党纪律建设历史陈列 馆数字展馆”“日出江城——庆祝武汉解放70周年 展览”两个专题线下展厅的数字展示,运用720度激 光采集技术,通过多媒体互动叠加图文、音视频等形 式,让观众可在线任意浏览文物资料、珍贵历史照片 与电子书籍,其解说全程音画同步,全景呈现实体展 览内容,为观众提供深度代人的浏览体验。同时,观众 还可以随时随地将精彩展览内容分享到主流社交平台‘。
(二)衍生型
衍生型展览是在深刻理解线下展览主题和展品的 基础上,以互联网为媒介进行增强展示,意在打破物理
空间的束缚,以数字化技术延展藏品资源表征信息 以及藏品文化价值、学术研究、艺术审美等信息,并以可视化的手段来展现,弥补线下展示在内容和形式 上的不足,是线下展览内容的延伸。
作为对上海博物馆线下展览“丹青宝笺——董其 昌书画艺术大展”的内容延伸和拓展,线上董其昌展 示平台收纳了无数与董其昌及其作品相关的知识点,构成了一幅可见的知识网。最重要的是,它还是一个 发现系统,系统收集.整理、展示了大量的数据。观 众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深入观察和比对,去发现问题进 而解答问题,既能学到知识,又能得到方法|181。
衍生型展览是博物馆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构成 了线上线下互动支撑、互为补充的知识生产体系和传 播体系。受疫情影响,博物馆线上参观比重会持续增 长,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整合线上线下资源,打造更 加立体的展览,既可以把线上的观众引到线下,也可 以把线下的观众引到线上,使博物馆的展览变成跨维 度的展览。
(三)独立型
独立型展览是基于特定展览主题,完全依托网络 虚拟空间创意设计和开发的虚拟展览,完全不受制于 线下展览空间和内容,H5、全景、W ebGL、U3D、视频、知识图谱、G IS、手绘等技术都是实现此种展 览形式常用的技术手段,在展览形式、展览内容方面 都拥有极大的创作空间。
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的“四海一虚拟展览”是一个 利用数字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构建的虚拟化大型秦文 化独立型在线展示平台,通过创新的内容设计和形式 设计,建成文物知识服务系统和秦历史文化虚拟展 览,以展示秦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内容包括文物 数据资源库、虚拟展览平台、文物知识图谱系统等。观众可以在线访问文物遗址空中鸟瞰影像图、高清全 景数据、秦遗址三维建模、虚拟复原、专题片、互动 小游戏等丰富内容。同时,观众可通过讲解文本中的 超链接查看遗址、文物、人物、事件等相关知识条目
②2〇!7年2月28日吴健在成都博物馆的讲座“敦煌石窟文物数字化保护与应用”。
③湖南省博物馆:httP://w w w.hnmuseum/.
④武汉革命历史博物馆:www,whgm bwg.c o m/.
中国博物馆I2020年第4期趣|
知识谱系(191。
宁波天一阁博物馆于今年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推出 的“公如砥柱——天一阁创始人范钦生平特展”也属 此类型展览。展览分为“看展”与“探索”两个部 分。“看展”用幕布舞台呈现的方式来展示范钦生平 及相关藏品信息,由原创3D动画人物—
—范小天(人 设为范氏后人,一个可爱活泼的小书童形象)按“同学风华恰少年”“砥柱崇崇镇中流”“生平风义兼师 友”“书藏古今万古芳”四个篇章来串联讲述范钦丰 富的一生并展现相关展品,传播天一阁的藏书文化和 藏书精神。“探索”则展示了范钦生平知识图谱,是知识图谱应用于文化教育传播领域的一次深度创新 探索。该图谱以历史文献、天一阁藏书、学术研究资 料为基础,通过对范钦生平、范氏谱系、天一阁的完 整历史进行梳理和研究,让观众通过纵向的时间轴,全面详细地了解范钦生平,并提供横向的知识扩展,建立强大的专题文化知识语义关系网络,多角度、全 方位地为社会公众提供展览展示、检索查询等多种应 用服务。
五、结论
“互联网+”技术环境下,5G、云计算、大数 据、物联网等技术在博物馆展览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 前景,数字展览的线下应用逐步普及,线上数字展览 创新实践层出不穷。针对当前的现状、问题和趋势,笔者提出如下几个方面的建议:
一是要加强文物数字化保护工作,为博物馆展览 工作积淀丰富、高质量的数字资源。建立文物资源信 息采集、加工、存储、传输、交换系列标准,以《博 物馆馆藏资源著作权、商标权和品牌授权操作指引 (试行)》为指导,鼓励探索与各种形式的社会资本 合作,广泛利用社会力量推进馆藏特文物资源数字 化采集和加工工作,构筑资源类型丰富、品质高的文 物数字资源库,广泛拓展文物数字资源的展示、传播 和深层次开发利用场景,实现文物数据资源科学化、规范化管理和应用。
二是要抓住博物馆展览工作创新重点,重视开展 多层次、多维度、多类型的线下、线上展览建设。在 博物馆个体层面,对于新生的在线独立型数字展览模式,我们应一如既往地提倡和扶持,并提供相应 的资源倾斜。在行业层面,在“博物馆网上展览平 台”“国云展”平台的基础上,持续推进面向应用的 文物信息资源库和陈列展览专题信息资源库的“云平 台”建设,推动文物信息资源盘活存量,做优增量,做大总量,有机融合线上线下系列服务,实现博物馆 知识传播和服务的无边界。
三是要重视博物馆数字展览人才培养和引进。“人才是第一资源”,对于现有工作人员,要坚持 “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发展思路,一要鼓励多种形式 的在职深造,二要定期开展相关业务知识培训,提高 博物馆现有工作人员的素质和业务水平,保证数字展 览工作有效开展。同时引进文博领域外的高科技人 才,借助社会公共资源的专业力量,做好博物馆数字 展览建设,促进博物馆数字展览发展。
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⑴李晨.耿坤.关于博物馆数字化资源开放机制建设的讨论[」].中国博物馆,2〇2〇(2):3丨一39.
[2]姜子炜.“看展"新姿势:"国云展"来了,你想试试吗?[EB/0L] .[2020—05—18] .h t t p.//w w w.xin m/2020 —05/18/c_l 126001524.htm.
[3]李瑞,徐秀丽.发展博物馆"云展览”为人民生活添 彩[E B/0L].[2020— 05 — 26] .h tt p, //w ha .gov .c n/
a rt/2020/5/26/a rt_722_l 60994.htm l.
[4]王宏钧.中国博物馆学基础(修订本)[M] •上海:上海古籍 出版社,2006:246.
[5]吕军,张力月,等.历届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入 选项目的类型与区域分布[J].中国博物馆,2018(1).
[6]刘健.内容建设让数据活起来,浅说博物馆文化遗产数据的 应用[J].中国计算机通讯,2〇】9(9).
[7]刘玉珠•致力于平等、多元、包容的中国博物馆[E B/0L].
[2020—05—18] .https.//m p.weixin.qq/s/eZ_RZOaokVwDu6BdWf9xeg. [8] "2〇2〇年国际博物馆曰新闻发布会”答记者问[E B/
0L ][2020— 05—11].h t t p s.//m p.w e ix in.qq .c o m/s/e Z_ RZ0aokVwDu6BdWf9xeg.
[9]谢欣.基于C ave系统体感游戏设计的敦煌壁画艺术传播研 究—
—以壁画故事“张骞出使西域”为例[」].文化遗产,2017(4).
[10]数字馆[E B/O L],h t t p.//w w w.n jm u s e u m.c o m/z h /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