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摄影史
中国艺术摄影史
一、星火萌芽时期(1840-1911)
国内时代特征:清朝,封建社会。
国内艺术摄影关键词:模仿学艺,照相馆,早期浪漫主义。
国内最有想象力的作品:赖阿芳《广州街景》(1855-1890),勋龄《慈禧扮观音》(1903-1904)。
国外艺术摄影关键词:画意摄影。
国外同期最有想象力的作品:英国奥斯卡·雷兰德《人生的两条道路》(1857),乔治·费斯柯《约塞米提国家公园》(1900),爱德华·斯泰肯《池塘月光》(1904)。
19世纪40年代,艺术摄影跟着商业摄影的脚步,从香港走进中国。最初,外国人携带摄影术到中国来,是来淘金的。清咸丰年间(1851——1861),在香港合伙经营油画业的画师周森峰、张老秋、谢芬三人,合资拜师于当地会摄影的外国人,学成后分道扬镳,他们分别在香港、广州和福州开始了照相馆经营,他们成为中国艺术摄影后来薪火相传、蓬勃发展的源头。
二、黑白经典时期(1911-1937)
国内时代特征:民国,风云动荡的年代。
国内艺术摄影关键词:摄影社团,光社,华社,黑白影社。
国内重要文章和作品:刘半农《半农谈影》(文)、《山雨欲来风满楼》,吴印咸《饥寒交迫》(1924)、《呐喊》(1935),郎静山《原做鸳鸯不羡仙》(1921)、《抱瓮凝思》(1933)。
国外艺术摄影关键词:抽象主义。
国外同期最有想象力的作品:美国○A·L·科伯恩《从纽约之巅看纽约》(摄于1912年,组照,抽象摄影开山之作)。
辛亥革命推翻了封建帝制,使中国进入了动荡、变革的时代。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反帝爱国的政治运动,也是影响深远的思想文化解放运动。那时,旧中国几千年来封建制度所造成的思想束缚和禁锢迅速被打开,思想界引进和传播了从资产阶级实用主义到无产阶级马克思主义的各种思想体系和思潮。学术界和文化艺术界的空前活跃,这些都为中国艺术摄影的第一次兴起和繁荣,创造了契机。
与此同时,摄影机具的改进和感光材料性能的提高,使摄影技术逐渐被更多的人所掌握,一些知识分子、中产阶级继商人和贵族之后,开始接触摄影。拍摄条件的改善和会摄影的人增多,为艺术摄影的兴起和繁荣奠定了物质和人气基础。
关于黑白影社的宗旨,其主要代言人陈传霖在总结“八年来的黑白影社”活动时,有进一步的表述:“我们知道自己在中国摄影界中所负的责任,是要替这黑与白的艺术在中国开辟一条广平的大道,是要使这艺术也成为我们中华的民族艺术。所以我们要使这艺术在质和量上都有相当的成功,要使我们的黑白艺术也能列入国际的摄影之宫,这是现实赋予我们的两个使命,也是'中国影艺落后’日夜督促着我们,鼓励着我们的两条鞭影。”要为摄影艺术成为民族艺术开路,要使中国摄影艺术在国际影坛中占有相当的地位。比之华社“研究摄影艺术为宗旨”的笼统提法,不但明确得多,而且洋溢着一股爱国主义的热情和振兴中华的精神。
三、战火洗礼时期(1937-1949)国内时代特征:民国,战争。
国内艺术摄影关键词:摄影科,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国内重要作品:沙飞《战斗在古长城》(1938),石少华《埋地雷》(1943),吴印咸《白求恩大夫》、《赴重庆谈判之二》(1945),高帆《北平和平解放》(1949),邹健东《占领总统府》(1949)。
国外艺术摄影关键词:纯摄影。
国外最有影响力作品:美国安塞尔.亚当斯《月升》(摄于1941年,发表那年就成为摄影家签售最多的
作品,计750幅,其中最高价71000美元/幅,至今累计销售达32000幅,为摄影家中之最),阿尔夫里德.伊森斯塔特《1945年纽约时代广场》。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日军铁蹄踏碎了中国的平静。风花雪夜不再是中国文人从容的话题。艺术摄影的视角,随即从山水、草木、花鸟等景物转向人,转向战争的前方和后方。
1939年2月,华北敌后第一个抗日根据地——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成立了摄影科。这是第一个抗日的摄影组织,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第一个有正式编制的摄影组织。
从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成立摄影科开始,艺术摄影作品的视点转向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涌起第二阵浪潮。
晋察冀军区政治部成立了摄影科的首任科长,是之前已在广州和桂林先后两次举办个人影展的沙飞。
1938年,沙飞拍摄了著名的具有象征主义特点的现实主义艺术摄影作品《战斗在古长城》。作品以长城为背景,象征着中国人民具有与长城一样牢不可破的抵抗侵略者的决心。这是中国艺术摄影第二阵浪潮的第一个亮点作品。
1942年,沙飞等人创办了《晋察冀画报》,为抗日前线和根据地的艺术摄影作品,提供了发表的园地。
抗战时期的延安,是指挥坚决抗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的大后方。时任延安八路军总政治部电影团摄影师的吴印咸,拍摄了许多优秀的艺术摄影作品。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现实主义艺术摄影作品《白求恩大夫》(1939),象征主义艺术摄影作品《延河》(1938),以及反映延安“大生产”的浪漫主义艺术摄影作品《扬场》(1942)等。
吴印咸以现实主义风格拍摄的《白求恩大夫》是艺术摄影第二阵浪潮的高点作品。
徐肖冰以现实主义手法,于1940年拍摄的《生活在敌占区苦难的同胞》,与1943年他到延安拍摄的《延安机关干部参加大生产运动》,两幅作品在刻画人物的精神状态上,形成鲜明的对比。充分显示了作者良好的艺术功力。
在艺术摄影的第二阵浪潮中,如果说前线反映抗战精神的艺术摄影作品是一种风景,那么,在延安反映军民生产自救的新生活的艺术摄影作品,就是第二阵浪潮的另一种灿烂的风景。
四、红绚丽时期(1949-1978)国内时代特征:共和国,和平年代,文化大革命。
国内艺术摄影关键词:中国摄影家协会,国展。
国内重要作品:袁毅平《东方红》(1961),陈复礼《博斗》(1967),钱万里《一唱雄鸡天下白》(1975),王立平《伸向演说者的手》(1976),黄翔《十月的螃蟹》(1977),李晓斌《上访者》
(1977)。
国外艺术摄影关键词:超现实主义。
国外最有想象力作品:美国哈里斯曼《红粉骷髅》(1951),日本筱山纪信《诞生》(1968)。
新中国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代。毫无疑问,中国的艺术摄影,也同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从中国摄影家协会的成立,到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的举办,中国的艺术摄影焕发出新的面貌,涌起第四阵浪潮。
1949年10月1日,陈正青和侯波从两个不同的角度,拍摄纪录下主席在中华人
谷歌街景 中国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的讲话瞬间。两人拍下的两幅作品都取名为《开国大典》,它们无疑都是重要的,都具有重大历史意义。但是,从艺术评价的角度来看,这两幅作品都因其特定的时间、地点、内容而具有价值。单就画面审美效果来看,冲击力不强。这是因为其美感和视觉冲击力都建立在人物客观属性及其具体时空的历史意义上。那么,反映新中国诞生具有历史意义的艺术摄影作品有吗?当然有!不过那是在十二年以后出现的一幅惊世之作。对!就是袁毅平1961年8月拍摄的《东方红》。
《东方红》是艺术摄影第四阵浪潮的最高点,同时在中国首创了寓意于景物的"主观记景"的艺术摄影风格。
解放十多年间,中国摄影在体制上,展赛活动及创作理论研究的机制创建等方面都逐步走上正轨。这极大地鼓舞了艺术摄影的创作。一大批反映劳动人民当家作主,歌颂劳动,歌颂美好生活的艺术摄影作品涌现出来,形成了从建国初期一直到“”前的艺术摄影第四阵浪潮的绚丽景观。从这个时期艺术摄影的表现风格上看,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就颇丰。
五、百花初放时期(1978年至今)国内时代特征:共和国,改革开放年代。
国内艺术摄影关键词:沙龙,变相抄袭,先锋,观念摄影。
国内重要作品:李英杰《稻子和稗子》(1979),许涿《"我爱你"》(1980),司马小萌《神秘的电子合成器演奏家雅尔》(1981),陈长芬《日月》(1985),宋岗《红年代》(1996),张黎明《和平奏鸣曲》(1997),林森《水乡怀想》(2001),王岩《我想飞》(2005)。
国外艺术摄影关键词:新荒诞主义,立体主义拼贴组合。
国外最有想象力作品:美国杰利.尤斯曼《无题》(也译为《水神》,1985),英国大卫.霍克尼《风景系列》,美国亚瑟.特雷斯《众神山谷》(1990)、美国詹姆斯.波图《黑蝴蝶》(1993)。
在中国艺术摄影史上,尽管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艺术摄影作品不断地有优秀的作品涌现出来,艺术摄影的创新意识却长期受到压抑。在这个时期之前的建国近三十年的时间里,从未有过先锋艺术摄影流派及
其先锋艺术摄影作品的团体亮相。
到了改革开放的年代,这种现象终于结束。20世纪80年代,随着朦胧诗的崛起,星星画展和“八五新空间”画展的举办,海外新的美学思潮、艺术观念,伴随着流行歌曲、新潮电影等迅速渗透进来。由此,艺术摄影的创新意识,终于被唤醒。
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摄影手法为媒介,以行为艺术为内容的当代“观念摄影”悄然出现。例如,行为艺术家张洹的《为无名山增高一米》、《九个洞》等,行为艺术家苍鑫《舔》系列照片、《病毒系列:平反的极致》等,行为艺术家马六明的《芬·马六明》女装照片等。
在这些“观念摄影”作品中,摄影成为某种创意综合效果的主要展示体。当然,展示体有时还包括DV、装置等。不过,当它们最后在媒体(尤其是纸媒体)上呈现,只能是文字加照片的方式。正因为如此,一些艺术家在开始策划自己的行为创意时,就考虑到摄影如何表现。尽管这种摄影只是创作的呈现手段,而且多为组照方式,却仍具有艺术摄影的特征。
在这类艺术摄影作品中,艺术家利用摄影来为其行为进行平面记录和展示,以求构成普通摄影所无法完成的超现实场景和效果。因为一时不到完整定位自己此类作品属性的相应词汇,于是就称其为“新摄影”或“前卫摄影'等。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这种带有强烈观念表现追求的摄影,目前被约定俗成地称为”观念摄影“。观念摄影往往倾向于现代主义或后现代的表现风格。据有关报道,张洹的单幅观念摄影
作品已经卖到了十万美元,这极大地刺激了艺术摄影界。
随着观念摄影的出现,中国艺术摄影涌动起第八阵浪潮。
进入21世纪,在观念摄影的启发、带动下,艺术摄影出现了一些新的动向。以观念摄
影创作方式进行创作,去掉行为艺术内容的单幅艺术摄影作品,开始叫板传统的艺术摄影,被一些摄影媒体称为图像“新人类”。中央民族大学图像研究所的朱钢,是代表人物之一。
朱钢摄制的《婚姻》、《学生公寓》、《没有树木的土地》、《被肢解的人体》、《超级照相机》等,其摄制方式与观念摄影颇为接近,但他表现得内容显然不是行为艺术,这种颇有新意的创作,在艺术摄影圈引起轩然大波,甚至有人为此撰文称“要捍卫纯摄影”。朱钢说:“至于创作方法,虽然我的图像反映的都是现实生活,但制作的图像画面本身在现实生活中几乎都是不存在的,如果用传统的摄影创作方式恐怕很难实现,而利用数码制作手段却是轻而易举的事。所以几年前,我就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扫描仪和电脑,与像素、图层等数字图像概念打上了交道。如今当图像素材输入到电脑后,我就可以坐在显示器前面,有条不紊、一丝不苟地按照最初的构思把它们合成,完成画面构图安排,同时又能随时把握整体图像画面。这样的创作方式极大地开阔了人的思路,不断地激发出新的灵感,产生新的画面,从中我也体会到了摄影图像艺术的无穷魅力。”其实朱钢的摄影创作比起行为艺术家的观念摄影,更接近摄影本体。在表现方式上,朱钢可能更接近被称为“影像魔术师”的美国杰利.尤斯曼的影响;在表现风格上,则
更接近超现实主义和荒诞派的观念。
朱钢“新人类”式的作品,是第八阵浪潮的潮头亮点作品。
2001年,新世纪的第一届国际影展,让人们眼前一亮的是水墨画效果。林森拍摄的《水乡怀想》获得金奖当之无愧。他将胡乃昌1986年《忆江南》的作品风格,推向了极致。虽然在风格、技法上有相似之处,作品在构图、立意和彩效果追求等方面,有了很大变化。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