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视野下豫剧继承、创新与传播的文化价值
作者:史莹婕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1期
作者:史莹婕
来源:《美与时代·下》2021年第11期
摘 要:中国戏曲艺术早在金元时期已经走向成熟,豫剧作为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中的一大剧种,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特别是青年体。在现代化快速发展、娱乐形式多样化、中西方交融的进程中,要在继承中发展创新,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向世界展示中国风采,传播中国声音。
关键词:新时代视野;豫西调;李(树建)派;传播
文运与国运相连,文脉与国脉相牵,文化的繁荣可以促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豫剧已有近三百年的历史,如今豫剧遍布全国十二个省、市,拥有163个专业院团(包括台湾地区豫剧团),在河南省还有2239个民营剧团被称为豫剧“十万大军”。据文化部统计,目前全国有348个剧种,其中豫剧排名全国第一。豫剧原称“河南梆子”,在流传过程中受各地方言的影响形成“四大流派”,分别是以开封为中心的祥符调、以洛阳为中心的豫西调、以商丘为中心的豫东调、以沙河为中心的沙河调。
一、李(树建)派对豫西调的继承与创新
豫西调在形成之前是一种以山歌民谣为基础的土调,也叫“靠山吼”,演出形式是在山区村庄搭上一个土台子,演员在舞台上演唱。艺术家们在表演过程中逐渐向正规化和符合当地观众的审美的方向发展,最终形成了豫西调。豫西调的唱腔特点是大腔大口、没有更多的花腔、使用大本嗓,音苍凉悲壮,题材以反映老百姓日常生活为主。
豫西调的代表人物有李小才、王二顺、胡法曾等豫剧名家,最具代表性的是洛阳豫剧团的名家王二顺,他文武双全、唱腔独到。1980年李树建在洛阳戏曲学校读书时,偶然在收音机里听到王二顺先生20世纪60年代的唱腔录音《杨金花夺印》,被它深深吸引,从那时起就爱上了豫西调,并暗下决心要学习这一唱腔。当时王二顺老师已经去世,李树建便通过介绍去拜访了王二顺的夫人(豫剧名家马元凤)以及洛阳众多豫剧名家,向她们学习豫西调。随后在洛阳戏曲学校唱念老师冯炳恒和排戏老师谷桂红的精心指导下,李树建取得了很大进步。1984年李树建毕业后被分配到洛阳地区豫剧二团,在一次演出结束后,他加演了一段豫西调的清唱,引起台下观众近十次的掌声,惊呼“王二顺又活了!”当时豫西调已经失传了将近20年,此后洛阳观众便称李树建为“小王二顺”。
李树建在继承豫西调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并取众家之长,创建李派艺术。他的演唱和表演艺术特征归纳为“以情造声、用情创程、重新体验、独树一帜”和“三人合一”“三种演法”。他用心用情演唱,用真情去缔造声音形象。在剧情需要时,他可以从有板有眼的唱腔突变为无板无眼且无节奏的演唱,将情绪推向高潮,引起台下掌声雷动,使观众泪如泉涌。他在北京演出时,台上的演员可以清晰地听到台下观众的哭声。他用真情去创造舞台上的程式化动作和造型,极符合人物情景,观众与他“同呼吸共命运”。他舞台上的每一次演出都做到重新体验,每场演出都有新的创造。他说:根据每场演出的场地、观众、环境的不同,要有创新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只有这样,戏曲才有出路,才能贴近观众、贴近生活,走进观众的心里。他借用了京剧的“神”、运用话剧的“实”、利用豫剧的“味”,在表演上将“古典主义、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融为一体。
他强调艺术创作要做到“三人合一”,即剧中人物、演员本身和观众融为一体。他认为一名院团管理者和表演者要做到“一桌饭三家吃,一台戏三家看,一台剧目三种演法”。一台精品剧目的出现、一段优美唱段的流传必须经过千锤百炼,必须是演员和观众共同创造出来的。艺术创作只有俯下身子、放下身段,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像牛一样去劳动,像土地一样去奉献才能创作出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不能靠投机取巧、花拳绣腿,不
河南戏剧大全能靠“大花轿”抬人,更不能关在象牙塔里去搞艺术创作,必须深入生活。他牢记杨兰春先生的话:“走马观花不如下马看花,下马看花不如亲自种花”,他说这就叫体验生活。李树建说的“一台戏三家看”指的是“精品”既有农村观众,也有城市观众,还有外国观众。他主张一台戏要有三种演法,“农村演出火一点”,因为农村多是在广场舞台或农村搭台演出,受众体多为老人和小孩,周围还有小商贩,便形成了一个集场,因此演出就要“火爆”一点;“城市演出收一点”,城市演戏多在剧场进行,观众的知识层次不同,因此在演出中要收一點,细腻一点;“国际演出武一点”,要多加一些武打场面和绝技表演,来适应外国观众的审美。
他的中华美德三部曲《清风亭》自20世纪90年代上演以来,已演出3000多场;《程婴救孤》自2002年搬上舞台已演出1600多场;《苏武牧羊》自2010年搬上舞台已演出500多场,全国有3000多个院团20多个剧种移植,上演以来累计近5000多万观众观看,互联网点击总量超亿次。一名艺术家为观众演出越多,他的艺术生活积累就越深厚,成就就越高,所以李树建创出李派艺术是必然,而不是偶然的。
二、坚定文化自信,坚守文化立场
让豫剧走进现代,走进青年走向团结走向世界
李树建让河南豫剧走向了现代,他改良的豫剧不仅好听、好看,还具有教育意义。因此他吸引了一大批青年观众,现在全国的戏曲市场存在“三多三少”现象,即老年观众多、青年观众少;农村演出多、城市演出少;送票的多、买票的少。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运用“农村包围城市”的办法,一方面将农村市场向城市转移,由于农村五十岁以下的中青年有百分之八十在城市打工,他们白天工作,晚上闲余之时可能会到剧场里购买惠民票观看演出,这样便可以培养一批农村的年轻观众。另一方面将戏曲带进校园,培养一批热爱传统艺术的大学生。李树建带领他的团队走进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中国农业大学、中国戏曲学院、中国音乐学院等高校以及中小学举办演出、演讲等活动,使青年学子受到良好的传统教育。2013年,河南豫剧院恢复建制,李树建提出“示范、引领、研究、帮扶”“下好全国一盘棋”的奋斗目标,先后举办全国豫剧高级人才培训班,两次举办全国豫剧院团长工作交流会,三次举办中国豫剧优秀剧种北京展演月,让豫剧人“抱团取暖”,受到中宣部、文化部、中国文联有关领导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赞扬。三年来,到剧场观看演出的观众达数十万人次,互联网点击总量达7.5亿次,有领导专家讲:“六百年前昆曲进京,200年前徽班进京,当今豫剧大规模地进京为繁荣中国戏曲做出来重大贡献,让中国豫剧走进了现代、走进了青年、走向了团结、走向了世界。”
李树建曾率领他的团队出访了28个国家和地区,他十次到地区进行文化交流和豫剧传播,台湾地区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和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亲自接见,并赞扬他是两岸文化交流的使者。2013年2月17日,他带豫剧登上美国戏剧中心百老汇,2016年10月18日登上世界电影中心好莱坞杜比大剧院,有100多名电影明星在看完演出后握住他的手说:“你讲了一个很好的中国故事,牺牲自己的儿子,拯救我们的儿子,拯救全国的儿子。”在泰国演出时一位泰国的中国戏剧翻译家说:我翻译了一辈子的中国戏剧,马上就要退休,回望翻译过的剧本让我印象最深的戏有两部,一部是儿童剧《三打白骨精》,它很好玩,我翻譯着笑着,笑得我肚疼;一部是中国豫剧《程婴救孤》,它伟大、感人,我翻译着哭着,哭得我眼红。在泰国皇权剧场演出时为了满足观众需求,在剧场增加84个座位,演出期间台下观众掌声雷动,结束后有上百位观众挤上舞台和他合影留念,观众说不看字幕也能看懂70%。第二天泰国原副总理宴请主创人员和主要演员,以表达对他们的尊敬和欢迎,以及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他们又到巴基斯坦进行文化交流,那是一个战乱国家,当时武装冲突频发,他们一下飞机,武装警察荷实弹地保护他们,寸步不离。演出当天剧场内有50多位警察进行保卫工作,开演前当地翻译跟李树建讲:今天晚上的演出很特殊,一旦发生意外,你的全体人员必须随我从地下道跑向安全道。李树建给大家做演出前动员讲时话:今天的演出,大
家要视剧场如战场,当英雄不当狗熊,要为国争光。最后顺利地完成了祖国交给他们的光荣任务,返回国土。
民族的也是世界的,这就是文化自信和文化立场。李树建担任31年的院团长,演了40余年的戏,走遍30个省、市、自治区,出访了28个国家和地区,他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和标识,以及其中具有当代价值和世界意义的文化展示给世界和人民。不断提升中国文化的影响力,主动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才能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常香玉大师把豫剧推向了全国,李树建让豫剧走向了世界,他为豫剧的传承发展与创新做出了突出贡献,他是豫剧的坚守者和推动者。
三、结语
李树建多次强调,只有铺天盖地的艺术精品,才有顶天立地的艺术经典。经典作品需要继承、创新与传播才能使它保鲜,不被时代所禁锢。他的团队在党的领导和政府的带领指导下,对豫剧的传承和发展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付诸实践。我们青年大学生也应该积极发挥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有意识地学习和了解豫剧,并结合新时代发展需求,使豫剧文化得到有效的传承。
参考文献:
[1]季国平.变中奋起十年磨砺铸辉煌:写在豫剧《程婴救孤》演出十年之际[J].南腔北调(河南戏剧),2012(4):45-46.
[2]谭静波.中国史话 豫剧史话[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3]杨丽萍.李树建 树大叶茂[M].郑州:大象出版社,2013.
作者简介:史莹婕,郑州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
编辑:雷雪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