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
戏曲大全之评剧的艺术特点(这是国人的骄傲)
戏曲是指我国传统戏剧形式。它是包含文学、音乐舞蹈、美术、武术、杂技以及人物扮演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艺术。它渊源于秦汉的乐舞、俳优和百戏。经过唐、宋、元、明、清历代发展、加工,各地方剧种广泛产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政策鼓舞下,创造了丰富的戏曲文学和完整的舞台艺术体系。根据1959年的统计,我国各民族各地区的戏曲剧种共约三百六十余种。我国戏曲不但历史悠久,剧种众多,而且还有丰富的剧目、唱腔和出类拔萃的演员及各具特的流派。
京剧,是我国最大的戏曲剧种,不但在国内影响深远,在国外也备受推崇,被看成是中国的艺术象征。
京剧究竟起源于何时?是怎样形成的?有哪些艺术流派呢?这要从清朝的乾隆皇帝爱看戏说起。1790年他过八十岁生日的时候,全国各地的好戏班都到北京演出。当时比较突出的是三庆、四喜、和春、春台等四个唱“徽调”的戏班。他们唱二黄腔的“徽调”刚健清新,演出生动活泼,使人耳目一新。逐渐取代了原来流行于北京宫廷和上层社会的昆曲。
1828年,湖北的“楚班”来北京演唱以西皮腔为主的“楚调”,也叫“汉调”,常和“徽班”同台演出。他们的演唱既有“二黄”,又有“西皮”,统称为“皮黄”戏,也就是后来的京剧。“皮黄”戏在发展过程中,博采众长,从剧目、唱腔、表演、锣鼓等各方面广泛吸收了昆曲以及各地方剧种的长处,一跃而成为全国观众最多,影响最大的一个剧种。京剧若从“西皮”、“二黄”合流至今已有一百四、五十年的历史,若从“四大徽班”进京算起,则有二百年的历史了。
京剧的角根据男女老少、俊丑正邪分成生、旦、净、丑四个大行当。
“行当”是传统戏曲演员专业分工的类别,是根据所演的不同角类型以及表演艺术上的不同特点而逐浙划分形成的。京剧原来分为七行,即“生、旦、净、末、丑、流行、武行”,后来简化为“生、旦、净、丑”四行。“生”,演的都是戏里的男性人物,其中挂胡须的中年、老年角称为老生。“旦”,扮演的则为女性人物,而“花旦”大多扮演天真活泼或者泼辣、放荡的少女和少妇。“净”,也叫“花脸”,脸上用各种彩线条勾画出不同的脸谱,重唱工的花险称为“铜锤”或“黑头”。“丑”,扮演滑稽人物,鼻梁上抹白粉,有文丑、武丑之分。
长期以来,京剧以演历史故事为主,传统剧目约有一千三百多个,常演的也在三、四百个以上,其中《将相和》、《宇宙锋》、《英会》、《空城计》、《贵妃醉酒》、《三岔口》、《野猪林》、《白蛇传》等流行都很广泛。解放后,由于贯彻“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在对优秀传统剧目进行整理加工的同时,创作改编了一些新历史剧和民间传说剧。如《杨门女将》、《海瑞罢官》、《谢瑶环》等,同时也编排演出了一些反映现代革命和建设的现代戏。
京剧在发展过程中形成许多不同的艺术流派。初期,老生最为活跃,当时著名演员有程长庚、
余三胜等,后来谭鑫培吸收各派之长,在唱腔上形成了独特风格,也称“谭派”。同时还有汪桂芬、孙菊仙两派。民国初年后又出现了余叔岩、言菊朋、高庆奎、马连良、周信芳、杨宝森等。旦角老一辈的有梅巧玲、陈德霖、王瑶卿等,后起的有梅兰芳、程观秋、荀慧生、尚小云等。梅、程、荀、尚竞编新戏,在表演和声腔上不断改革,形成各具特点的艺术流派,被称为“四大名旦”。
“四大名旦”是旦行里的四大流派。梅派唱工字正腔圆,做工自然大方,常演剧目有《宇宙锋》、《霸王别姬》、《贵妃醉酒》、《凤还巢》、《奇双会》、《生死恨》等。程派唱腔幽咽婉转,以表现悲剧人物见长。代表剧目有《红拂传》、《青霜剑》、《碧玉簪》、《梅妃》、《荒山泪》、《春闺梦》、《锁麟囊》等。值得一提的是程派的水袖功夫达到古人讲的长袖善舞的境界。荀派以演花旦戏著称,代表剧目有《钗头凤》、《花田错》、《红娘》、《红楼二尤》、《金玉奴》、《杜十娘》等。尚派刚劲健美,代表剧目有《昭君出塞》、《梁红玉》、《失子惊疯》等。
后来京剧舞台上又出现不少很有成就的演员,如裘盛戎、李少春、袁世海、高盛麟、叶盛兰、杜近芳、关肃霜等。
在京剧艺坛里,也有一大批解放后培养起来的中青年演员,如杨秋玲、刘长瑜、刘秀荣、李炳淑、齐淑芳、李世济、叶少兰、李维康、马长礼、孙岳等。
越剧,是我国观众喜爱的大剧种,虽然至今只有九十多年的历史,在国外也享有很高的声誉。
越剧的发源地是浙江嵊县。过去嵊县属绍兴府,所以人们叫他绍兴戏。由于绍兴是两千多年前越国的首都,后来人们就把这个剧种定名为越剧。越剧是在浙江嵊县一带民歌小调的基础上,吸收了滩簧、绍剧等剧种的剧目、表演、唱腔而形成的。它的发展经过“小歌班”、“绍兴文戏”诸阶段。到了四十年代,著名演员袁雪芬、尹桂芳范瑞娟、徐玉兰等在上海与新文艺工作者合作,广泛吸取其他剧种艺术特,使越剧面貌为之一新。
越剧的表演优美、细腻,善于刻画人物的思想感情,音乐唱腔长于抒情,婉转动听。主要曲调有四三调、尺调、弦下调等。
越剧拥有许多优秀剧目,如《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红楼梦》、《白蛇传》、《追鱼》、《春香传》、《屈原》、《胭脂》、《祥林嫂》等,使人百看不厌,传为美谈。
随着越剧艺术的发展,出现了许多著名演员,形成多种流派,如委婉缠绵的“尹派”,柔婉细
腻的“袁派”,淳厚质朴的“范派”,俏丽圆美的“傳派”,高亢洒脱的“徐派”,朴素流畅的“戚派”等。
评剧,是全国有影响的剧种之一。形成于清末民国初,大约有九十年的历史。它的前身是流行于冀东一带的“莲花落”,后来又吸收了东北的“蹦蹦”的腔调,由近似“二人转”的小型歌舞说唱,逐渐演变成戏曲。又陆续吸收河北梆子的乐器,滦州影戏、乐亭大鼓等曲调和京剧的表演,发展为“唐山落子”,此后演出活动又扩大到东北各地和京津一带,变成“奉天落子”。1935年至1936年著名演员白玉霜到上海演出,评剧开始有了全国性的影响,正式出现了评剧这一名称。
成兆才是早期评剧的著名演员和剧作家。他创造了许多新唱腔,编写了不少新剧本,还组织过“警世戏社”对评剧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此后的著名演员还有花莲舫、李金顺、刘翠霞、白玉霜、喜彩莲、李再雯(小自玉霜)、新凤霞、筱俊亭、花淑兰、韩少云、马泰等都各自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流派。
评剧的艺术特点是:唱腔、念白、表演都很生活化,民间气息浓厚,形式活泼、自由,最善于表现当代人民的生活。它的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有慢板、二六板、垛板、散板等多种板
式,伴奏以板胡为主。唱词浅显易懂,演唱明白如诉,很有大众化的特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