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
引用格式:吴志才,张凌媛,郑钟强,等.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J].旅游学刊,2019, 34(12): 86-97. [WU Zhicai, ZHANG Lingyuan, ZHENG Zhongqiang, et al. The production of space within the field of tourism: A case study of the tourism community of Chaozhou ancient city[J]. Tourism Tribune ,20\9 ,?>4(\2): 86-97.]
旅游场域中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研究—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视角
吴志才1A3,张凌媛 '郑钟强1A3,张补宏u’3,賡梓维3
(1.华南理工大学经济与贸易学院,广东广州510006;2.华南理工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3.华南理工大学广东旅游战略与政策研究中心,广东广州510006)
[摘要]文章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潮州古城为例,通过田野观 察和深度访谈,基于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社会理论框 架,研究并解析潮州古城旅游社区空间生产与发展的阶段。研 究发现,在旅游的发展和推动下,政府与规划者等主体掌握着空 间表征层面的绝对话语权;在现有的管理制度、资本运作和社会 关系下,加之资金、话语力量、自身精力等匮乏资源的局限,居民 在权力主体“底线及规则”下表现出与政府“一致”“认同”等规训 与顺应的行动策略。并进一步指出:在古城旅游社区的社会关 系、文化资本、日常
惯习等语境下,列斐伏尔空间思想的话语内 涵并非单纯从消费性、生产性主体走向他者化主体,旅游社区参 与的日常生活实践超出了原有意义上的旅游空间生产逻辑,是 一定意义上的批判和延伸。研究最后倡导从空间表征、日常生 活实践等角度挖掘出旅游场域和生活场域的融合机制,识别出 古城镇甚至旅游社区研究的更多理论线索。
[关键词]旅游社区;空间再生产;空间生产理论;潮州古城[中图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9)12-0086-12
Doi: 10.19765/j ki. 1002-5006.2019.12.011
[基金项目]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贫困地区乡村旅 游发展与农户可持续生计协同机制研究"(18BJY199)资助。[This study was supported by a grant from the National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to WU Zhicai) (No. 18BJY199).] [收稿日期]2018-09-13;[修订日期]2019-08-08
[作者简介]吴志才(1976-),男,江西上饶人,博士,教授,研究方 向为区域发展与旅游开发、乡村振兴与旅游扶贫,E-mail: zhcwu@scut.edu;张凌媛(1995—),女,广东惠州人,硕士研究 生,研究方向为旅游人地关系与社区治理,E-mail:714877224@qq. com;郑钟强(1962— ),男,广东汕头人,
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 为酒店及旅游战略管理,E-mail:lavio685@hotmail;张补宏 (1965—),男,内蒙古乌兰察布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旅游 目的地管理、旅游规划;廖梓维(1990-),男,广西桂林人,硕士,研 究方向为旅游开发与社区旅游。引言
近年来,古城镇的旅游热度持续高涨,随之而 来的消费文化不仅重构着古城的空间,亦在一定程 度上吞噬着饱含古城韵味的牢固文化和社会形态。原住居民、传统礼俗、传统工艺手法、传统语言 歌剧等古城文化表征符号随着空心化状态渐趋流 逝,引发人们对古城旅游发展的持续高度关注。旅 游业所面临和产生的权力关系创造了一个更复杂 的景观,使得当地社区很难与之抗衡11]。古城镇旅 游开发往往将古城的“旧”“老”“残”“败”景观样貌 定义为“原真性”,旅游开发决策者重视旅游者在“真实性”上的需求,从而忽视居民方的需求,造成 古城原住民生活空间的压缩;加之对居民集体记忆 的景观载体的忽视,导致文化表征领域的危机。长 期以来,在旅游社区发展的研究中,社区居民所扮 演的角未得到充分的重视,总被视为“被管理”的 对象'古城旅游社区的定位和发展最终进入何种 方向和层面才能得到最大程度的保护,受到多元冲 击的古城文化、人居环境改造和旅游空间建设如何 发挥好“生活性”和“旅游性”双重功用,成为值得深 人研究的问题。如何避免走向“人居环境旅游化”,多主体、多目标背景下旅游发展与古城空间生产、表征、重构的关系问题面临着拷问。
关于古城镇空间生产的研究以社会文化学和旅 游地理学偏多,其中,前者的研究偏向文化层面1341,后者则侧重空间的物质景观和利用权属151,但往往 二者对空间本身的定义都不够清晰。在旅游地理 学
的研究范式中,旅游开发确实容易促成古城镇旅 游目的地的物质环境转变、社会关系变迁、文化传 承,从而引发一系列空间实践和生产。中国古城镇
的生产方式向旅游转变时,再生产出来的空间牺牲 了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源,且社会结构趋于非均衡 方向发展[6]。在旅游语境下,空间话语主体由生产 性走向他者化,往往作为权力管治的对象出场,这 点在空间表征层面体现最为强烈。一如凤凰古城 的政府、开发商、小成本经营者、旅游者等权力主体 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对空间进行利用、争夺和重构,其中的博弈推动了空间的“权力化。另有一些案 例地的旅游空间生产则引发了诸如价值取向、生产 方式、权益分配、空间正义等社会性空间现象和深 层问题'这又为中国古城镇复杂的社会-空间现象 与问题补充了更多需要探讨的层面。需要进一步 审视的是,大多数研究直接地将古城镇定位于城市 (宏观尺度)或城镇(中观尺度),古城镇实则更应被 定位于社区的微观尺度。正如丽江古城、黄姚古镇 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均是由于旅游地空间商 品化之后使得稳定的社区结构分化,从本地人的职 住空间转变租赁商品,供外来者落脚和生存,导致 对部分古城镇旅游地产生消极影响[9]。
大多数古城镇以其深远文化为留存根基,加上 长此以往形成的共同价值观、生活习惯、风俗等,保 留大量居民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维持社区生活。因此,在面对极有可能打破原有生活生产秩序的资 本逻辑时,古城社区的成员间会形成共同的利益对 外。此外,旅游社区的空间话语主体作为权力对象 的主体和作为消费对象的主体同时进行生产,统一 在日常生活的空间实践中。一旦旅游空间生产强 势力量和
弱势力量实现合理融合,将有助于增进旅 游空间生产的社会凝聚能力和居民的社会治理参 与机会[1°]。在一些传统社区,旅游业被认为是改善 当地经济能力的有效方法而被广泛认同I"1。自20 世纪80年代以来,古城镇因其满足城市旅游者对田 园牧歌式的生活向往而成为旅游热门之地。近年 来,中国古城镇的旅游开发因其对经济、环境和文 化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一直被视为保护性开发 原则的对立面而备受关注和讨论。旅游介入下的 古城镇面临着物质空间形态发生转向,也夹杂着复 杂的社会空间生产,这一新的空间生产过程也得到 了一定的学术跟进。但其背后深刻的社会力量如 何博弈涉及甚少,甚至在呈现空间生产理论原初的 魅力及学术关照显得平平而不足[1\厘清制度环境、资本结构和社会关系在空间中的综合呈现,也 能更好地理解古城旅游社区的变迁问题,进而将社 区营造、社区参与等治理问题逐渐回溯“社会-空间”逻辑的轨道上从具体的社区及其结构力
量的角度关注古城旅游空间的问题,对于探讨古城 镇的旅游研究是有必要的。
空间生产的视角赋予社区权力研究以一个载 体,能够清晰直观地窥视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和权 力关系'列斐伏尔以马克思的实践生产理论为基础,指出“(社会)空间是(社会)产物”,首先提出“空 间的生产”理论117]。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是当 代社会批判思潮“空间转向”的标志性起点,在其著 作《空间的生产》(A e o/5^ace)中提倡学 界要从关心“空间中的生产”转为关心“空间本身的生 产”,从辩证的角度系统地阐释“空间的表征”(representations of space)、“空间的实践”(s p a t i a l practice)、“表征的空间’’(space of r epresentations)三兀一 体社会理论框架118]。肇始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 “空间转向”(sp
atial turn)思潮,突破了以往人们把空 间视为一种中立的、只是容纳社会行为的容器或哲 学家和数学家关于空间抽象性的判断™。列斐伏尔 指出,空间是一种社会关系,且整个空间作为一个 整体成为了一种生产资料,生产方式也通过空间配 置来体现™。从空间生产理论出发的研究重点在阐 释社会空间再生产逻辑,在旅游语境下重新审视列 斐伏尔的空间思想,但现有研究往往完成了“运 用”,而未突破“批判与发展”。目前,鲜有研究从制 度空间、物质环境、生产方式和社会关系等综合层 面去解释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更甚不同权力 主体在其中的行动方案和博弈机制。
基于此,本文尝试以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社 会空间生产理论为分析框架,投向古城旅游社区,借用布尔迪厄的“场域”概念来分析旅游社区的空 间属性及其对社区治理的重要意义,综合探讨旅游 社区的空间产生过程中错综复杂的政治、经济、社 会多方面力量的博弈,以及古城旅游社区的社会- 空间使用的相互关系。在布尔迪厄的理论体系中,场域是一个社会空间,各种力量展开竞争与角逐[211,其逻辑规律切合空间生产中的制度-资本-社会关 系逻辑。空间生产理论以空间作为分析社会的视 角,切合了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时代主题,为研究城 镇化空间实践提供了合理和强有力的工具[22]。本文 把旅游场域的概念纳入空间生产的广泛背景中,尝 试通过构筑“场域理论”中“权力-资本-惯习”逻辑 与“空间生产理论”的桥梁,引申出三元空间中“制 度空间-物质环境-生产方式-社会关系”分析逻辑,结合质性访谈资料的解读,试图阐释在潮州古城社
«■主要景点名称
I ------1
The main atlactions
图1调研区域的区位与范围
Fig. 1 The scope map of research area
区旅游场域形成后的空间生产过程,进一步梳理出 古城旅游社区空间生产的核心机制,旨在充实多主 体、多目标下古城旅游目的地的社会文化与空间的 理论研究,并提出古城社区“生活场域与旅游场域” 融合并存的研究可能。1
研究对象、方法与过程
l.i 研究对象 l.i.i
案例地概况
本文选择广东省潮州古城为案例地,地处韩江 三角洲平原的北端,研究的地域范围涵盖潮州古城
区12.45 k m 2的总面积,SP 4个街道(西湖街道、金山 街道、太平街道、湘桥街道),截至2019年6月,
潮州 古城区常住人口 5.6万人。潮州古城承载着以旅游 活化古城的期许,目前,700多条街巷仍保留着原 貌,大批明清建筑保存完好。作为我国岭南地区潮 汕文化的典型代表,潮州古城在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的品牌效应和古城镇旅游热的推动下,近10年来其 旅游发展大步提升。随着文化旅游规划的起步,在 新一轮街道的风貌控制等规划方案下,潮州古城空 间及整体结构的描述性意象迎来新的表达可能,旅 游发展势头强劲。
潮州古城具有旅游社区的典型特征,选择潮州
古城作为案例地的考虑如下:首先,位为旧城区的 古城旅游目的地,潮州古城得以区别于当前处于开 发成熟阶段的丽江古城、凤凰古城、平远古城等研 究对象,具有自身的潮汕地区古城特性。其次,潮 州古城在潮汕宗族文化的自然基础上建立了血缘 共同体,且长期以来作为居民生活的地缘共同体。 最后,随着旅游开发,潮州古城社区面临着共同的 利益,并作为旅游的一部分参与旅游当中。1.1.2潮州古城旅游场域的形成
调研过程中发现,潮州古城社区的面貌于近10 年内逐步转好,通过对韩江积水的整治、广济桥的 修复和牌坊街道及两侧小街巷的风貌控制,如今潮 州古城社区整洁便民。潮州市在2015—2017年3 年期间全面提升旅游配套设施,新建、改建、扩建旅 游厕所200座,整治提升1000座城乡挂牌。改革东风 的助力下,潮州市不断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新兴业 态广泛引入古城,以实现吸引青年及海归学子回流,
扶持并鼓励创业发展,为古城区特旅游注人激情 活力。随着近两年潮州古城十大街巷修整工作的 相继完成,潮州古城内的发展逐渐推进。目前“茶 空间”、建造寻茶者、六弦音乐工厂等融合东方与西 方文化、时尚与文化元素的店铺由年轻人开设,在 潮州古城牌坊街南边一带遍布。古建筑文化、汉服 文化、潮州音乐等古文化交流活动也逐渐开展,旅游 推动着古城发展新动态。潮州古城社区内部依然 存在着许多停滞的现象,深藏在街巷深处的房子破 败,无人修补,游客的旅游涉足面仅限在目前规划 控制良好的牌坊街和零散的景点,这亦是许多古城 面临的问题,政府自上而下的规划和建设管理并不 能很好地反映居民和游客对于古城社区的需求。
随着潮州古城的旅游规划和开发,空间中的各 个行动者(政府、规划者、旅游研究机构、文化小组、 社区、街道、居民等)被裹挟到旅游场域中,占据不 同位置。场域理论的“行动者-制度-环境”系统框 架,不仅划定了旅游场域的有效制度空间,也清晰 界定了古城社区与周边环境的关系边界。古城作 为社区性质的场域,本身存在惯习建构、资源争夺 和利益驱逐的互动机制。在这一逻辑下,行动者的 惯习改变建构着潮州古城空间的制度结构、生产方 式、社区参与和社区关系。旅游场域所造成的流动 空间反过来又改变了潮州古城行动者的社会惯习、 生活方式和资源机会。随着空间生产所造成的新 的生产方式出现,旅游场域又推动着潮州古城形成
I  '济n
开元寺
驸马府
新的社会空间。
1.2研究方法
从质性资料中可以分析出潮州古城旅游社区 空间再生产的过程,本研究综合运用了文献研究 法、参与式观察、深度访谈等方法。后文分析主要 基于古城社区居民的访谈资料与观察所得。考察 覆盖整个潮州古城,能代表潮州古城旅游发展前后 阶段、不同类型的人居环境和游憩场所如牌坊街、西湖公园、驸马府、湘子桥等。
1.2.1文献研究法
通过对古城镇/古城旅游社区、空间生产理论等 相关图书和期刊文献的搜寻、阅读,挖掘研究进路, 以此
建立与“发展中的知识”之间的连接。探索场 域理论与空间生产理论的理论互动性,厘清二者在 古城旅游社区的应用可能性和切入路径。
1.2.2参与式观察法
结合参与式观察法,研究者通过考察潮州古城 旅游社区的旅游规划过程、空间景观表征管控过程、旅游开发现状,与不同主体聊天等方式,按照日 常生活逻辑,多次进人案例地参与居民日常社会生 活并进行观察,对访谈者进行质性调查,获得第一 手资料以及相关信息。
1.2.3深度访谈法
本研究通过深度访谈法来收集资料,灵活采用圈 定式访谈、推荐式访谈、追溯式访谈等调查形式,围绕 旅游开发、空间生产等情境,对22位旅游活动参与主体 进行面对面交谈,以获得深度事实和复杂细节(表1)。
1.3调研过程
本次调研以田野调查为主,集中在2016年11月一2017年2月期间,访谈提纲在相关文献的基础 上拟定,具体时间与工作进展分配如下:于2016年 11月初,进行为期3天的预调研,收集潮州古城旅游 社区发展和规划建设的现实背景;再于2016年11月一12月、2017年1月一2月进行为期20天共两期 的实地调查。
研究数据主要源于规划、政策文件、政府报告和实地调查。
表1潮州古城访谈对象基本概况
Tab. 1Basic information of interviewees in the ancient city of Chaozhou
编号Number
姓名
Name
性别
Gender
年龄
Age
身份
Identity
访谈记录编码
Coding of interview record
1陈先生男36-40太平街道城管队长G-01 2张先生男31-35湘桥街道负责人G-02 3林先生男31 〜35金山街道工作人员G-03 4张先生男31 〜35西湖街道负责人G-04 5肖先生男26-30潮州古城文化小组E-01 6茶米(笔名)男26-30自由新闻媒体人E-02 7林先生男26 〜30规划团队成员E-03 8廖先生男36^0载阳客栈经营者T-01 9刘女士女31 〜35客栈营业员T-02 10林先生男46-50七朵青旅经营者T-03 11周女士女36-40七朵青旅经营者T-04 12陈女士女21 〜25古城年轻创业居民(T-06的妹妹)T-05 13陈先生男21-25古城年轻创业居民(T-05的哥哥)T-06 14张女士女41-45T-05与T-06的母亲T-07 15周女士女26-30茶馆经营者T-08 16黄先生男71 〜75太平街道对联商铺经营者C-01 17杨先生男41-45对联商铺经营者的朋友、本地居民C-02 18蔡先生男61-65退修教授C-03 19吴女士女31 〜35西湖公园管理员C-04 20陈女士女31 〜35本地家庭主妇C-05 21饶先生男56 〜60退休居民C-06 22李女士女56-60退休居民C-07注:编码原则:G-政府;E-规划专家及旅游研究机构;T-旅游经营者;C•当地社区居民。
首先访问了潮州古城文化旅游局网站,然后收 集与潮州古城相关新闻报道和学术文献;接着实地 调查,走访潮州古城政府、社区街道办管理者、古城 文化小组、新闻媒体、韩山师范学院,对潮州古城的
布局、街区建设风貌、生活状况、旅游发展情况、居 民与游客互动、空间分割与使用等进行观察和记录,深人了解潮州古城社区日常生活、社区旅游发 展与参与现状;结合古城地图、旅游规划图与景点 路线图等资料厘清社区布局;了解牌坊街、改造街 巷、传统民居、公共服务设施、旅游景点等空间要素 的分布情况;同时通过观察、拍照、文字记录等方 式,关注原住居民生活情景、环境氛围、空间活动等 生存状况,以便进行旅游化开发经验和社区人居环 境建设的反思。最后以研究者的身份进行访谈,引导受访者围绕话题进行回答和深度描述,以自然真 实的状态呈现自身感受及观点。本文共访谈22位 受访对象样本,每人访谈时间20〜40分钟,整个访谈 过程均在被访谈者同意的前提下录音,访谈时间累 计达11小时24分钟,人均访谈时间为32分钟。因部分录音为潮州本地方言,由擅长潮州方言的人员 协助将录音转化成文字稿的工作,总计18.1万字。
2 潮州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过程
在布尔迪厄的场域理论中,场域同时作为冲突 和争夺的空间。这就意味着,各种隐而未发的力量 及正在活动的力量在场域中相互竞争、互动与建 构,维持或变更场域中的资本构成和权力组分[231。从这个角度而言,正是随着潮州古城旅游开发而形 成的旅游场域,权力、资本、惯习等变化使得原有的 物质空间、文化空间、社会空间得到不同程度的改 变,制度空间、物质环境、生产方式以及社会关系均 产生变化。旅游者介人后的主客行为活动秩序进 一步使得潮州古城内“公共空间-半公共空间-私人 空间”边界更加明朗。不同主体在相对独立又充满 竞争性的场域空间中的作用力更加明确。而旅游 空间生产中
的空间实践则反作用于古城生活场域 的生产,各主体间博弈后形成的复杂社会关系也是 在此场域中生产的。在列斐伏尔的空间思想中,特 定的社会关系都能形成特定的空间,加上资本一起 在空间意义上搭建出生产关系,这与场域的特征不 谋而合。空间的生产表现为空间对相关行为强加 上某种时空秩序,具有束缚主体自由的功能[24]。本 文以列斐伏尔空间生产三元一体社会理论框架为
图2基于场域理论的空间生产"制度空间-物质环境-生产
方式-社会关系”分析逻辑
Fig.2 Analysis logic of space production ^system space -material environment - mode of production - social
relations** based on field theory
依据,在“权力-资本-惯习”场域理论框架的基础上 引申出三元空间中“制度空间-物质环境-生产方 式-社会关系”分析逻辑,从三元空间的相互作用关 系出发,尝试厘清潮州古城旅游社区的空间生产过 程及其中的作用机制(图2)。
2.1空间的表征:制度空间的再造
广州旅行社排名空间的表征属于构想(conceived)层面,一般被 认为是属于科学家、规划师、科学家、都市计划师、技术官僚和社会工程师对知识、权力的分配空间,呈现支配性的社会秩序[251。由于其生活社区和空间 尺度的特性,潮州古城未开展大规模项目招商,目前仍未有规模化的开发商进驻,潮州古城社区空间 主体主要为政府、规划专家及旅游研究机构、当地 社区、旅游经营者。行动者们基于各自把持的立场 与利益诉求,分配自身拥有的权力和资本来完成对 空间的发现、利用、管理与规划,实现对古城旅游社 区未来的构想及剩余价值回收的目的。
作为表征空间的主要权力话语者,当地政府的 行动逻辑遵循长久以来在政府治理领域中自然习 得的惯习,按照其所认同的意识形态和操作方式来 实现其对古城旅游目的地的空间构想,通过空间规 划、调整用地、执行景观风貌工程将空间商品化,打 造与旅游业发展相适应的空间形态和“古香古”符号化景观系统。由于潮州古城作为国家历史文 化名城,潮州市政府在以真实性和完整性保护为原 则的基础上明确其文化旅游的定位。并联合规划 师、旅游研究机构等主体围绕市级层面及古城本身 制定了 一系列发展规划及意见条例,如《潮州古城 文化旅游特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6—2030)》《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05—2025 )》《关于加快旅游 业发展的意见(2014)》等。
规划者和旅游研究机构是构想的实现者,他们 更具体地提出“世界潮文化旅游体验目的地”“省、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粤东中央文化休闲区”等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