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复习材料
第一章:心理学概述
1.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3.1879年,德国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创建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科学实验室的诞生。冯特被称为“心理学之父”。
4.心理现象分类:
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意志过程(意志过程的心理过程)
个性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
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气质、性格)。
5.心理学流派
学派名称 | 代表人物 | 基本观点 |
构造心理学 | 冯特、铁钦纳 | 1.认为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意识经验;2.用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
机能主义心理学 | 詹姆士、杜威、 安吉尔 | 1.认为意识是一种持续不断的过程。 2.强调意识活动在人类需要与环境之间的作用 |
行为主义心理学 | 华生 | 1.《在行为主义者看来的心理学》,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 2.心理学发展史上“第一次革命” 3.主张采用实验方法进行客观的研究。 |
格式塔心理学 (完形心理学) | 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 1.强调心理是一个整体、一种组织的意义。;2.认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
精神分析心理学 | 弗洛伊德 | 重视对人类异常行为的研究,强调心理学应研究无意识现象 1.提出潜意识。2.人格结构的三层次:超我、自我、本我。3.主张性欲论。 |
认知心理学 (信息加工心理学) | 奈塞尔 皮亚杰 | 1.奈塞尔:《认知心理学》为诞生标志。皮亚杰是发生认识论的创立者 2.心理学发展史“第二次革命”。 3.强调意识的能动性和人的主观能动性,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 |
人本主义心理学 | 马斯洛 罗杰斯 | 1.心理学发展的“第三次革命”。 2.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提倡充分发挥人的潜能,达到自我实现 |
策动心理学 | 麦独孤 | 1.强调行为的目的性,也称“目的心理学”。2.本能是其研究的核心内容。 |
6.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神经元是神经组织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
神经元的类型一般包括三种:感觉神经元、运动神经元、联络神经元.
人的神经系统是由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个部分组成。
大脑分为四叶:额叶、顶叶、枕叶、颞叶。
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反射与反射弧。
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由反射组成。
反射是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有机体接受刺激并作相应反应的过程。
反射分为无条件反射和有条件反射。
心理学复习资料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可分三类:食物发射、探究反射、性发射。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例如,望梅止渴。
根据条件刺激的特点,巴甫洛夫把大脑皮层的功能分为第一信号系统活动和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望梅生津”,是人和动物共有的;
第二信号系统:用词语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如“谈虎变”“望梅止渴”,是人和动物的条件反射活动的根本区别。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与规律:神经活动主要只大脑皮层的活动,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如,知之深爱之切,有所知才能有所感。
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主观映象。如,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人的心理是对客观现实的能动的反映。如,萨特说“人生来是自由的!懦夫使自己成为懦夫,英雄把自己变成英雄!”
第二章 认识过程
第一节:注意
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
2.注意的特点:指向性和集中性。
3.注意的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
4.注意的分类:(1)无意注意: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2)有意注意:有预先目的,需要意志努力。(3)有意后注意:有自觉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
5.注意的品质
(1)注意的广度,也称注意的范围,同一时间内,清楚地知觉出对象的数目。
(2)注意的稳定性,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活动上的时间长短。
注意不稳定表现为注意的分散,也叫分心。
(3)注意的分配,能把注意指向不同对象。(4)注意的转移,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
第二节 感觉
一、感觉
1.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2.感觉分类: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肤觉)和内部感觉(运动觉、平衡觉、肌体觉);
二、感受性和感觉阈限
1.感受性:是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
2.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
3.感受性的高低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4.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感受性高,感觉阈限低;反之,感受性低,则感觉阈限高。
5.每种感觉都有两种感受性和感觉阈限: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
三、感觉现象
1.感觉适应: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适应。
暗适应:(亮—暗)。明适应:(暗--亮)
2.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同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
如:万绿丛中一点红、月明星稀、鹤立鸡。
继时对比:几个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而产生的对某一刺激物的感受性变化。如:先苦后甜。
3.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受器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使感觉发生变化。
4.联觉:一个刺激一不仅能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能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如:看到红就会感到热烈、看到蓝就会感到清凉。
5.感觉的相互作用有两种形式:同一感觉的相互作用,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
6.同一感觉相互作用的表现形式是:感觉适应和感觉对比。
第三节 知觉
1.知觉:对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2.知觉的种类:
(1)空间知觉:对物体的大小、形状、距离、方位等空间特性的知觉。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方位知觉等。
(2)时间知觉:对物质现象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如:一日不见如隔三秋、时光飞速—人对长时间估计变短,对短时间估计偏长。
(3)运动知觉:对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
物体在空间中并没有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这种现象叫似动现象。
(4)错觉:对事物的歪曲知觉。
3.知觉的基本特性:
(1)知觉选择性:对客观事物有选择地作为知觉对象进行加工的过程。
要使对象从背景中突出,必须遵循差异律、组合律、活动律和强度律的规律。
(2)知觉理解性:对感知的事物加工处理,并用词语加以概括说明。
(3)知觉整体性:把各个部分、各种属性结合成一个整体。
(4)知觉恒常性:条件发生变化,人的知觉映象仍相对不变。
4.观察:是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是知觉的高级形式。
5.观察的品质:观察的目的性;观察的客观性;观察的精细性;观察的敏锐性。
6.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实物直观,模像直观,言语直观。
第四节 记忆
1.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映。
2.记忆的基本过程:识记、保持、再认和回忆。
3.记忆过程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
信息的输入编码是识记过程,信息的提取是再认或者回忆过程。
4.识记的分类:
瞬时记忆是人类记忆加工的第一个阶段。编码方式:图像记忆。
短时记忆:是信息从感觉记忆到长时记忆之间的一个过程环节。编码方式:(声像编码)
长时记忆:容量无限。编码方式:意义编码(语义编码、表象编码)
5.记忆品质的特点: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
6.遗忘:对于识记过的材料不能回忆或再认,或者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过程。
遗忘的规律: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进程不均衡,具有先快后慢的特点。
8.遗忘的原因
学说 | 代表人物 | 基本观点 |
衰退说 | 巴甫洛夫 | 遗忘是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衰退以至消失的结果。 |
干扰说 | 詹金斯 | 遗忘是由于在学习和回忆时受到其他刺激干扰的结果。 1.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2.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保持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的干扰作用。 |
压抑(动机)说 | 弗洛伊德 | 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引起的,如压抑被解除,记忆就能恢复。 |
提取失败说 | 遗忘之所以发生,是因为编码不准确,失去了检索线索或线索错误。一旦有了正确的线索,经过搜寻,所需要的信息就能提取出来。 明明知道对方的名字,但就是想不起来。这种现象称为“舌尖现象”。 | |
5.记忆的分类
第五节 想象
1.想象:人脑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新颖性和形象性是想象的基本特征。
2.想象的种类:
(1)按照有无目的性: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无意想象:也称不随意想象,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如:“白日梦”。梦是无意想象的极端表现。
有意想象:也称随意想象,有预定目的,有时还需要一定的意志努力。包括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如,在居家装修前,对房间进行的想象。
(2)根据想象内容的新颖程度和形成方式的不同:再造想象创造想象。
再造想象:根据语言和图表示意在头脑中形成形象的想象。
如,阅读小说《白鹿原》时头脑里出现白嘉轩和鹿子霖的形象 。
创造想象:在头脑海创造出新形象的想象。 如,鲁迅阿Q塑造的形象。
(3)根据想象与现实的关系,分为:幻想、理想和空想。
幻想:创造想象的一种特殊形式。积极的幻想就是理想。消极的幻想就是空想。
3.想象的品质:主动性、丰富性、生动性、新颖性、深刻性。
4.想象的功能:预见、补充、替代和调节功能。
第六节 言语
对话言语:情境性、简略性、直接性、反应性
口头言语
第七节 思维
1.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的、概括的反映。
2.思维的特征:间接性、概括性。思维和语言有密切关系。
•1.间接性:不直接作用于感官事物,借助知识经验。 如:天气预报、医生号脉
•2.概括性:抽取本质特征和规律。(通过现象看本质)如:看到“月晕而风”
3.思维的类型:
(1)根据思维发展水平: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
直觉动作思维:以实际动作为支柱。
具体形象思维:以直观形象为支柱。
抽象逻辑思维:以概念、判断、推理进行。
(2)根据思维的逻辑性: 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
分析思维:分析--结论。如:学生解几何题的多步推理和论证;医生会诊。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