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一. 名词解释
1.心理敏捷性:指善于捕捉和发现问题、反应迅速,能当机立断。
2.运动记忆:体育活动中由多种记忆形成共同实现的记忆。
3.本体运动感知觉:是运动者对自身各部分运动和位置变化的感知,是运动者综合运动觉、平衡觉、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种感觉信息,经过分析加工后获得的复杂知觉。
4.体育动机:促进一个人参与体育活动的内部动因。
5.反馈:是通过对技能操作或学习结果的评定,评价及自我知觉使学生了解自己学习的情况,并对后继行为进行调节的过程。
6.两侧性迁移:指身体一侧器官的学习向另一侧器官的迁移。
7.放松训练:是以一定的暗示语集中注意,调节呼吸,使肌肉得到充分放松,从而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方法。
8.体育团体:是指由共同的目标联系在一起的人的聚合。具体说,是指由体育教师、学生、运动员、教练员等人在同一规范与目标的指引下,协调工作的组织形式。
9.观察法:是指在心理现象自然发生的情况下有目的、有计划并不加任何干涉地对心理或行为进行观察,以了解其特点或规律的方法。
二. 填空题
1.运动心理学诞生的标志1925年,科曼格里菲思在伊利诺伊大学建立了第一个体育心理学实验室。
2.体育活动中思维的种类:操作思维、预测思维、战术思维、创新思维。
3.特殊情绪体验:高峰表现、流畅体验、跑步者高潮。
4.目标定向的种类:任务参与、自我参与。
5.认知类型:场依存型、场独立型。
6.自我效能产生的途径:直接经验、间接经验、书本知识或他人经验、本人的身心状态。
7. 运动迁移的种类:两侧性迁移、语言—运动迁移、运动—运动迁移。
8. 模拟训练的种类:实景模拟、语言图像模拟。
9. 攻击性行为的种类:敌意性的攻击、工具性的攻击。
10. 攻击性行为的理论名称:本能论、挫折-攻击论、社会学习理论。
三. 简答题
1.原始体育的产生?
答:原始体育的产生是人的生理和心理需要。
手的形成和发达使人类有了肢体语言,这是体育产生的根本原因。
与人的心理活动关系十分密切的社会文化活动也推动了体育的产生。
2.体育心理学研究的内容?
答:①研究学校体育范围内与体育教学、学校体育代表队训练,体育比赛有关的心理学问题。
②研究与从事体育活动有关的心理学问题,探讨体育参与的动机,揭示体育运动中各种心理过程变化规律,研究体育活动对心理发展的影响和体育活动与心理健康的关系,以及一些有关的社会心理学问题等。
3.注意方式理论?
答:两个维度:范围(狭窄到广阔)、方向(内部到外部)。
四种注意:①广阔外部注意:把握复杂运动情境
②狭窄外部注意:做出反应的短暂时刻
③广阔内部注意:善于分析、学习速度快、善于把各种信息纳入自己的知识储备中。
④狭窄内部注意:敏感地把握各种身体感觉。
4.体育活动抗抑郁效能的机制?
答:①运动伴随着血流量和吸氧量的增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良好效果。
②运动增加肾上腺素分泌量,而抑郁通常与低肾上腺素分泌量有关。
③通过体育活动,控制感和自我控制感得到了提高。
④对自己身体的认知和自我概念提高。
⑤个体在体育运动中可更多地体验到成功感和竞争感。
⑥通过体育活动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交往。
5.动作遗忘的规律?
答:(1)动作记忆的遗忘量远远少于语词记忆的遗忘量。
(2)动作遗忘进程不同于语词遗忘的进程,尤其是在开始阶段。在开始阶段经过一个v型起伏后,才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地减少遗忘量。
6.体育运动中注意的难度体现在哪几个方面?
答:(1)自身处于快速运动中。
(2)完成各种快速复杂的操作动作。
(3)周围环境事物不断变化。
(4)以上各部分同时进行。
(5)注意的事物被有意或无意的掩盖。
(6)往往有主、客体多个注意的目标。
(7)主体处于高度紧张状态。
7. 体育动机产生的条件?
答:①体育需要—内部条件: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性的需要。
②诱因—外部条件:宽敞的运动场、清洁的游泳池、教师的表扬、同伴间的情绪感染等。
8. 我国体育心理学发展概况?
答:早期和近代:《体育之研究》。
1926年,马约翰《运动的迁移价值》是最早的专论。
1942年,《体育心理学》
1957年,孙经灏的《心理学》
1979年,在天津成立中国心理学会体育运动专业委员会。
1980年,中国体育科学学会成立,标志着中国体育运动心理学开始走向迅速发展的时期。
9. 体育参与调节动力系统的功能?
答:①选择行为的定向功能。②激发行为的始动功能。
③促进行为的强化功能。④持久行为的维持功能。
10. 如何培养体育兴趣?
心理学复习资料答:①成功教学法。②愉快教学法。③需要满足法。④教学“引趣”法。
11. 归因理论?
答:韦纳按各种因素的性质分别将它们纳入到因素来源、稳定性、可控性三个维度。内部稳定可控:自信心。内部稳定不可控:能力。内部不稳定可控:努力。内部不稳定不可控:身心状况。外部稳定可控:场地。外部稳定不可控:动作难度。外部不稳定可控:器材。外部不稳定不可控:运气、机遇。
12. 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代表人物?
答:①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论:学习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过程,随着错误反应减少,正确反应逐渐增加,终于形成固定的刺激—反应,即刺激—反应之间形成联结。
②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说:当一个操作之后接着强化刺激时,那么操作程度就增加,这里的联系虽然重要,但关键的变量却是强化,练习只是为进一步强化提供机会。
③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理论:行为的习得或行为可通过反应的结果进行学习,也可以通过榜样的示范进行学习,所谓的观察学习就是人们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获得示范行为的象征性表
象,并引导学习者作出与之相对应的行为过程。
13. 运动技能形成的心理系统?
答:反映系统:动作信息,感受器,感觉中枢。
控制系统:控制中枢,效应器,再现动作。
反馈系统:感官受控器,本体感受器。
14. 不同阶段概念应如何进行动作的讲解?
答:模仿阶段:简要讲解
初步掌握阶段:细节讲解
熟练掌握阶段:整体全面讲解。
15. 表象训练的概念及依据
答:是在暗示语的指导下,在头脑中反复想象某种运动动作或运动情境,从而提高运动技能和情绪控制能力的方法。
依据:念动现象及心理神经肌肉理论;符号学习理论。
16. 心理技能训练的要领?
答:①以预防为主,防患与未然。 ②要有计划地进行并长期坚持。
③要争取训练者积极主动的配合④要同训练者的专项训练相结合并设法用量化指标评定心理技能训练的效果
17. 目标设置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对目标的接受和认同。②即使反馈,了解结果。
③目标的公开化。 ④目标的多极化。
18. 言语指导与非言语指导的形式?
答:言语指导:讲解、口令和指导、讲评。
非言语指导:是指教师利用面部表情,身体动作,言语表情,人际距离,口哨等手段组织和指导学生学习和练习的方法。
19. 如何消除胆怯、恐惧心理?
答:①当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高,具备了应付难度较大和有一定危险性的动作能力时,胆怯、恐惧心理就会逐渐消失。
②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运动能力和掌握技术的情况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细心地选择好教学方法,在促进学生技术不断提高的同时,使学生心理上对技术的难度逐渐适应。
③要加强保护帮助,使学生在练习时有安全感,能够大胆地进行练习,体会动作感觉。
④在难度较大的动作教学时,教师的示范动作要做得轻松,自然,协调,自行。
⑤练习时,要针对不同的学生给予积极的鼓励或肯定的暗示,提高他们的自信,对动作完成不好的同学,胆小的同学,不能讽刺,讥笑,应给予更多的体贴,关心和鼓励。
⑥有体育课前,教师应将场地清扫干净,垫平,器材设备固定好,这样也可避免器材出现问题影响学生的心理。
20. 讲解、示范的心理学意义及应注意的问题?
答:讲解法:①帮助学生理解动作的结构,特征和完成动作的顺序,以及动作的时间、空间和用力的特点,了解动作的原理,建立动作的概念,明确动作的关键环节。
②教育学生明确练习目的、意义诱发他们学生积极性,指导他们按要求进行练习,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③唤起学生的动作表象和想象,激发学生的动作体验。
④启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维,加深对动作的理解和掌握。
示范法: ①使学生通过视觉观察获得动作的视觉信息,留下完整的动作印象,建立视觉表象,以便进行动作模仿。
②准确、轻松、优美的动作还能激发学生的学练兴趣和欲望,提高他们学练积极性。
注意问题:①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做好感知觉的准备。
②充分利用心理学的感知规律,突出观察的对象。
③根据学生不同的心理发展水平,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示范。
④教师的讲解、示范要相互结合。
21. 赛前心理准备的内容?
答:①建立积极的比赛心理定向,设置具体的,符合实际且具有挑战性的目标。
②培养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③激发学生良好适宜的比赛动机。
④调整学生的唤醒水平,使其处于发挥最佳表现的范围。
⑤帮助学生制定好比赛方案。
⑥指导学生建立比赛的思维程序和行为程序。
22. 倒U型理论的观点?
答:认为唤醒水平与操作成绩之间的关系呈倒U曲线,即特别高和特别低的唤醒水平有碍于操作,只有中等水平的唤醒有助于操作。完成简单任务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高位置;任务复杂时,最佳唤醒水平要求处于较低的位置。中等唤醒水平偏上一点对所有的活动任务都是适宜的。
23. 产生运动焦虑症的原因?
答:缺乏比赛经验、动机水平过高、比赛的意义重大、与实力相当且难以对付的对手比赛、体育教师的指导行为不当。
24. 文献综述法的作用?
答:①有可能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炼出新结论或新观点。
②使研究系统化、条理化,避免重复研究或盲目研究。
③由于综述内容的浓缩化、集中化和系统化等特点,可大大节省同行查阅文献资料的时间和
精力。
25. 形成视觉表象时应注意的问题?
答:①示范要正确。②示范要突出重点。
③整体示范与分解示范相结合。
④示范要富有表情。
四. 论述题
1.提高运动记忆的方法?
答:①提高学生形成运动表象的准确性。教师示范动作要标准、正确。
②选择识记动作的最佳时间,避免前摄、倒摄抑制。难易动作要相互搭配,新动作和旧动作也要结合练习。
③讲解示范后,立刻进行动作练习。老师要注意观看,错误动作及时纠正,正确动作要及时
告诉学生,增加他对正确动作的识记。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