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第二章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元
    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waldeyer)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一、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
    (一)神经元
    神经元是具有细长突起的细胞,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树突较短,负责接受刺激,将神经冲动传向胞体。轴突一般较长,每个神经元只有一根轴突,在轴突主干上有时分出许多侧枝。
    哺乳动物脑神经元的数量大概在100亿个以上。胞体的形态和大小有很大的差别。按突起的数目可以分成单极细胞、双极细胞和多极细胞。按功能可以分成内导神经元或感觉神经元、外导神经元或运动神经元和中间神经元。中间神经元介于前两者之间,起联络作用。这些中间神经元的连接形成了中枢神经系统的微回路,这是脑进行信息加工的主要场所。
    (二)神经胶质细胞
    在神经元与神经元之间有为数10倍于神经元的胶质细胞。胶质细胞对神经元的沟通有重要作用。首先它为神经元的生长提供了线路,就像葡萄架引导着葡萄的生长一样。在发育的后期,它们为成熟的神经元提供了支架,并在脑细胞受到损伤时,帮助其恢复,起着支持作用。
    胶质细胞的另一作用是在神经元周围形成绝缘层,使神经冲动得以快速传递。这种绝缘层叫髓鞘,由某些特异化的神经胶质细胞组成。髓鞘有绝缘的作用,能防止神经冲动从一根轴突扩散到另一轴突。在个体发育的过程中,神经纤维的髓鞘化,是行为分化的重要条件。
    胶质细胞还有一个作用就是给神经元输送营养,清除神经元之间过多的神经递质。比如由胶质细胞构成的脑血管屏障就可以有效防止有毒物质侵入脑组织。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神经冲动的含义
    冲动性是神经和其他兴奋组织(如肌肉、腺体)的重要特性。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动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静息状态下,神经元细胞膜对钾离子有较大的通透性,对钠离子的通透性很差,致使膜内比膜外略带负电(内负于外),这时测到的电位变化叫静息电位。即使在静息状态下,神经元也是自发放电的。当神经受到刺激时,细胞膜的通透性迅速变化,带正电的钠离子被泵入细胞膜内,使得膜内正电高于膜外,这时测得的电位叫动作电位。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神经冲动的电传导是指神经冲动在同一细胞内的传导。神经冲动的传导与动作电位的产生有密切的联系。当动作电位产生时,神经纤维某一局部就会出现电位变化,细胞膜表面由正电位变为负电位,而膜内由负电位变为正电位。但是,邻近未受刺激的部位,膜外仍为正电,膜内仍为负电。这样,在细胞表面,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之间便出现电位差,于是产生了由未兴奋部位的正电荷向兴奋部位的负电荷的电流。同样,膜内兴奋部位与静息部位间也出现电位差,产生相反方向的电流,构成一个电流的回路,称局部电流。这种局部电流使邻
近未兴奋部位的细胞膜的通透性发生了变化,并产生动作电流。这种作用反复进行下去,就使兴奋从一处传向另一处。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
    神经冲动的化学传导是在突触间借助于神经递质来完成的。当神经冲动到达轴突末梢时,有些突触小泡突然破裂,并通过突触前膜的张口处将存储的神经递质释放出来。当这种神经递质经过突触间隙后,就迅速作用于突触后膜,并激发突触后神经元内的分子受体(另一种化学物质),从而打开或关掉膜内的某些离子通道,改变了膜的通透性,并引起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实现神经兴奋的传递。这种以化学物质为媒介的突触传递,是脑内神经元信号传递的主要方式。
    神经元的突触分为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两种。兴奋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兴奋作用的神经递质,如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5-羟胺等。抑制性突触是指突触前神经元兴奋时,由突触小泡释放出具有抑制的神经递质,如多巴胺、甘氨酸等。
    三、神经回路
    神经元与神经元通过突触建立的联系,构成了极其复杂的信息传递与加工的神经回路。单个神经元只有在极少数的情况下才单独地执行某种功能,神经回路才是脑内信息处理的基本单位。最简单的一种神经回路是反射弧。反射弧一般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系统的中枢部位、传出神经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神经元的除了一对一的连接外,还有三种典型的形式,即发散式、聚合式和环式等。
第二节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一、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
    (一)脊髓
    脊髓由灰质和白质构成。在新鲜脊髓的横切面上,可见颜发暗的灰质围绕中央管,呈“H”形;而在灰质外围颜发白的部分为白质。中央管纵贯脊髓全长,向上通第四脑室。
    灰质主要由神经细胞体组成,每侧灰质前部扩大的部分称前角,后部较细的称后角,前角含有运动细胞和其他小型细胞,运动细胞包括大型的α细胞和小型的γ细胞。前角运动神经元是锥体系传导通路的下运动神经元,也是引起所有躯干、四肢肌肉反射活动的上级神经元的
终止处,故有“最后公共通路”之称。白质位于灰质的外围,主要由上、下行的神经纤维束所组成。可分为:后索、前索、侧索。
    脊髓的作用主要有:它是大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比如膝跳反射、跟腱反射等。
    (二)大脑
    人的大脑分左右两半球,体积占中枢神经系统总体积的一半以上,重量约为脑的总重量的60%左右。从进化的观点看,大脑比脑干出现得晚,是各种心理活动的中枢。
    大脑半球的表面布满深浅不同的沟或裂。沟裂间有隆起的部分称为脑回。其中有三条大的沟裂,即中央沟、外侧裂和顶枕裂,这些沟裂将半球分成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几个区域。在每一叶内,一些较细小的沟裂又将大脑表面分成许多回。如额叶的额上回、额中回、额下回、中央前回;颞叶的颞上回、颞中回和颞下回;顶叶的中央后回等。
    大脑半球的表面由大量神经细胞和无髓鞘神经纤维覆盖着,呈灰,叫灰质,也就是大脑皮层。皮层的厚薄不一,中央前回最厚;大脑后端的距状裂最薄。皮层从上而下(或从外到内)
分为六层:分子层、外颗粒层、锥体细胞层、内颗粒层、节细胞层、多形细胞层。它们由不同类型的神经细胞组成,其中颗粒细胞接受感觉信号,锥体细胞传递运动信息。
    大脑半球内面是由大量神经纤维的髓质组成,叫白质。它负责大脑回间、叶间、两半球间及皮层与皮下组织间的联系。其中特别重要的横行联络纤维叫胼胝体。它在大脑半球底部,对两半球的协同活动有重要作用。
    其他还包括小脑、边缘系统等,这些结构构成了中枢系统复杂而完备的生理机制。
    二、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
    中枢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在进行活动时是有规律的。
    (一)扩散和集中
    在刺激物的作用下,兴奋或抑制过程起初虽然发生于大脑皮层一定部位的神经细胞之中,但它们不是停滞不动的,而是要向邻近部位的神经细胞传播,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扩散。扩散到一定限度以后,它们又逐渐向原来发生的部位聚集,这就是兴奋或抑制的集中。心理学复习资料
    刺激物所引起的神经过程的强度是决定兴奋或抑制的扩散和集中的重要条件,当兴奋或抑制的强度过强或过弱时,易于扩散;当它们的强度适中时,就容易集中。例如,当人们某处受到非常重的打击时,浑身都感到震颤,这说明强兴奋易于扩散;当身体某处的皮肤受到轻微的触摸时会感到浑身发麻,这说明弱兴奋也易于扩散;只有中等强度的皮肤刺激,人们对它感觉的定位才最分明,说明中等强度的兴奋易于集中。
    (二)相互诱导
    兴奋和抑制紧密联系着,其中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或加强另一种神经过程,这种现象称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分为负诱导和正诱导两种。由于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称为负诱导。相反,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称为正诱导。
    诱导过程如果同时发生,称为同时性诱导(发生在不同部位上)。如果相继发生,称为继时性诱导(发生在同一部位上)。
    例如,我们聚精会神地看书,对周围有人走动或出现其他情况,往往是“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就是负诱导现象。小孩临睡前往往容易很兴奋,出现所谓的“闹觉”现象,这就是正诱导所致。
    三、大脑皮层的分区及机能
    19世纪欧洲的一批骨相学家开始了大脑皮层机能分区的探索。以后,生理学家和医生们对此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提出了不同的设想。其中以布鲁德曼(Bmdmann)(1909)的皮质分区图,为大家所公认。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