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整理好的)
社会心理学复习资料
                                          杨路楚
考试题型
1.填空题(15%);
2.名词解释(15%,5个);3.判断题(10%);
4.简答题(25%,5个);
5.分析题(15%);
6.论述题(20%)
考试时间:1月14日18:30,地点:26-301  课程序号:思政(0410)
第一章 绪论
1、社会心理学的定义、研究领域
定义:社会心理学是研究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个体和体的社会心理、社会行为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了解定义须注意的三点:
1)社会心理是指互有影响的心理现象
2)社会心理的形成条件是社会生活状况
3)社会心理是在社会互动下产生的
研究领域:(老师说社会学和心理学)
研究领域粗可分为三个领域:个体心理与行为、人与人的互动作用的领域、体心理(资料)
2、社会心理学的发展历史(各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及主要著作)
(一)社会心理学的准备时期(19世纪)
1、德国民族心理学
1)拉扎劳斯、施坦泰尔1859年,《民族心理学和语言学》杂志
2)冯特(1832-1921)《民族心理学》
2、法国体心理学
1)塔尔德(1843-1904):暗示——模仿
2)迪尔凯姆(1858-1917):集合表象
3)勒朋:集性兴奋的社会控制
(二)以学科名义登场(20世纪初—20年代)
1908年,英、美出版了两本社会心理学专著
1、(英)麦独孤:用本能论解释人的行为。
2、(美)罗斯:从人际关系过程,比如模仿和暗示来解释社会对人和人类行为影响。
(三)社会心理学的确立时期(20世纪20-30年代)
1Allport与实验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证明了实验方法能够为理解人类的社会行为提供重要的手段。除了个人心理没有体心理。
2、乔治·米德的社会学传统
将社会行为看成是两个或两个人以上的社会互动。
(四)社会心理学近70年的发展
1、起步(1935-1945年)美国的经济危机和二战,德国的种族主义。
2、发展时期(1946-1969年)二战后美国的迅速发展。人才的迁移。
3、危机时期(70年代后)女性问题,种族问题、解放运动等等。
3、社会心理学的两种不同研究取向
心理学的社会心理学
社会学的社会心理学
强调重点
个体
团体和社会
理解行为的途径
分析心理状态、人格等
分析社会变量:地位角
首要目标
预测行为
描述行为
方法
以实验为主,兼调查
调查与参与观察是主要方法
4、社会心理学的研究特点
1、直接观察很难发现规律
2、无关变量不易控制
3、期望效应
4、测量工具的误差不易控制
5、社会心理学研究要注意的问题
1、样本的代表性。随机抽样,异质化(被试中要尽量包括各个层次的人)
2、实验者偏差(单盲和双盲)。(研究者的暗示、期望会影响被试)采用单盲、双盲。
3、被试偏差 。揣摩实验者的研究意图,尽量表现的正确、出,从而影响结果的有效性。
4、伦理问题(保护被试者身心安全,尊重被试者的隐私,保证研究对所有参与者都没有伤害作用。)
第二章社会知觉
1.社会认知、自我知觉、自我概念、自尊的含义
社会知觉(也称社会认知)研究个体如何感知、认识自己、他人与体及如何解释推断社会行为与事件的。根据社会认知和知觉的对象,可以分为四个方面:一是对自我的知觉;二是对他人的知觉——印象形成;三是对体的知觉——刻板印象;四是对对行为与事件原因的推断—归因。
自我知觉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评价,包括自我概念和自尊两个基本成分。
自我概念又叫自我图式,自我认识,是个体对自己所有特征认识的集合,包括个体对自己的社会角、性格、能力、身体等方面的认识。包括理想自我、应该自我和实际自我。
自尊:个体对自己的整体评价,可以是积极的,也可以是消极的。(情感)
2.自我概念形成的信息来源
1心理学复习资料)他人的反馈。熟悉的他人对自我的清晰评价,使我们增加对自我的了解。
2)反射性评价(库利镜中我 根据他人(不熟悉的人)如何对待我们来了解自己,这一过程叫反射性评价。
3)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推断。(贝姆)当个体在内部线索(如想法、情绪)微弱或模糊的情况下,人们常根据外在行为来来推断自己特征(性格、态度、品质、爱好),但大多时候是根据自己的内部线索,如想法和情绪来了解自己。
4)社会比较(伍德)社会比较的动机不同社会比较的策略、方式也不同)
3.影响自尊高低的因素及如何确立自尊
影响因素:
1)生活中的成败经验
2)社会比较得来的信息
3)自己的内部标准:
希金斯的自我差距理论:
理想自我一现实自我(抑郁)   
应该自我与实际自我(焦虑)
如何确立:
1)学会向下比较(自我提升)
2)选择性遗忘(对消极事件比对积极事件遗忘的更快)
3)使用防卫机制否认或逃避消极的反馈
4)用自我障碍的策略为失败借口
5)在自己某一方面的能力受怀疑时转到自己擅长的活动中去。
4.印象形成过程中利用了哪些信息
1)外表  (表情:微笑)
2)非语言线索  空间距离  身体姿势(文化背景)  眼神(目光语)
                言语表情(节奏、声调)    握手
3)行为
5. 印象的组织结构及印象形成过程中加工整合的规律
组织结构:
1)维度观
评价维度(好坏维度)、力量维度(强弱)
活动水平维度(积极主动还是消极被动)
2)类型观      外向、成熟、忧郁
规律:
1)不同的特征在印象形成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
2)信息出现的先后对印象形成的作用是不同的
(首因效应:人们比较重视最先得到的信息,据此对他人做判断。
近因效应:最新得到的信息对他人印象的形成起较强的作用。)
3)晕轮效应(光环效应)
人们倾向于把有关的特质联系起来形成对他人较统一的认识。
4)人们比较重视负性的信息,但对他人却倾向于做正性的评价。
6.保守性偏差与自证预言的内涵      么有。
7.刻板印象的定义及改变刻板印象的方法
刻板印象也称定见,是指人们对一个社会体所形成的印象。
改变方法:
1、要使不一致的信息不断重复,从而被解释为是个体内在品质的反映。
2、要与体中的成员广泛地交往。
3、要与该体中有代表性的、典型的成员交往。
4、要有意识地寻不一致的信息,有意识次校正自己的判断。
8.归因偏差理论(定义) 么有。
第三章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爱情、冲突管理的定义
人际关系广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各种关系
狭义的人际关系是指人们在交往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关系,其关注的是心理关系的亲密性、融洽性和协调性的程度,其构成包括认知、情感、行为成分。
爱情: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某种特殊的想法与态度,是亲密关系的最深层次,不仅包括激情、审美等因素,还包含生理激起与共同生活愿望等复杂的因素。
冲突管理:指人们采取一定的行为来应对、处理冲突。包括两个维度:关注他人的需求和关注自己的需求。
2、社会关系的四种模式(费斯克模式)    只有两种模式
(1)费斯克模式
共享:由团体成员共享情感与资源,不分彼此
权威排序:依据年龄、阶层、地位等形成不对等的权威与顺从关系
对等互惠:双方平等,强调对等回报与交易的平衡
市场定价:双方基于理性,进行得失衡量,考虑成本与收益的比率,商业关系往往如此
(2)克拉克与米尔斯模式
3.人们互相吸引的原因
(1)亲和动机(亲和需求、亲密需求)
(2)为了克服寂寞。寂寞是指当人们的社会关系缺乏某些重要的成分时所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
4.寂寞的类型及影响寂寞感的因素
类型:情绪性寂寞、社会性寂寞
影响因素:A、婚姻与经济状况  B、年龄因素  C、人格因素
5.影响人际吸引的因素
(1)个人特质(个人的温暖、能力、外表的吸引力)
(2)相似性(人口特征、态度、外表)
(3)互补性
(4)熟悉性和接近性。→邻近性的力量:偶然的接触可能产生吸引
6.人际关系的基本维度
7.冲突的定义及多伊奇五类型冲突理论
定义:(1)、戴维·波普诺:冲突是针对珍稀物品或价值的斗争
(2)、冲突是一种对立状态,表现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相互关联的主体之间的紧张、不和谐、敌视、甚至争斗关系。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