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填空题命题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作者:***
来源:《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1年第05期
填空题也称填充题或完形题,是小学数学学科各类练习和测试中最基本、最常用的一种题型。它是根据既定的练习和考查目标,将某种材料(文字、图画、表格等)隐去部分内容,造成形式上的不完整,要求学生根据对材料的理解使其完整起来的试题。主要用来测试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绝大多数以计算型(尤其是推理计算型)和概念(性质)判断型的题目为主。
填空题形式短小精悍,知识覆盖面广,考查目标集中,答案简短明确、评分客观公正。在解答时,它不要求写出过程,只要求学生直接将结果写在题中的空缺处,它是一种对答案有强烈限制的客观性试题。注重结果而不注重过程,是填空题最突出的特点。
近年来,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以及新课程的实施,填空题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挖掘,不仅提高了原有的考查知识记忆水平的效度,而且能够考查曾被认为不可能的较
高层次的知识理解水平和应用能力,在各类考试中得到了广泛的使用。
在编制填空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 文字表述要科学严谨
在编制填空题时,除了要关注题目的数学内涵,注意到要填的答案与需要考查的知识点的对应外,还应特别注意题干的文字表述,要用词科学、条理清晰、叙述严谨、符合规范,避免出现含糊、深奥的词语和句式。对于小学生来说,文字表述还要注意多用短句,少用长句,使学生一目了然。术语和符号的运用要保证准确,绝对不使用容易产生误解的生活语言,防止造成学生理解上的歧义或出现答案不确定的现象影响测试的结果。
例如:“824÷8=( ),如果要使商增加5,被除数要增加( )。”主要测试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及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的关系。虽然命题者紧紧抓住了除法计算中的一些知识要点,但第二空命题者设想的是在“除数不变”的前提下,要使商增加5,被除数要增加( ),可是题中并没有明确说明“除数不变”这一前提,这就容易给学生审题带来困难,而且也使答案变得无法确定。改为:“824÷8=( ),如果除数不变,要使商增加5,被除数要增加
( )。”通过添加“除数不变”这一前提,使题意变得更加清晰和容易理解,有利于学生顺利答题,这样才能有效地考查学生对被除数、除数和商之间关系的理解。
二、 题意叙述应简明扼要
数学作为一门抽象性、概括性很高,严谨性很强的学科,没有正确、规范、简洁的语言,就没有科学、合理、灵活的思维。因此,教师在命制填空题时,不能随意而为,应注意立意要鲜明,试题中心和考察意向要明确,语言叙述要清楚、明了、简洁,切不可“小题大做”,破坏了数学的简洁美。
例如:“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被定为“国庆节”。到今年国庆节是建国()周年。”这是三年级学生学习了“年、月、日”后教师在期中考试中编制的一道填空题,主要检测学生对几周年这一知识的掌握情况。命题教师或许想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或是其他相关知识的熏陶,把“1949年10月1日,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向全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天被定为‘国庆节’”作为题目引入。其实 “国庆节”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是熟知的生活常识,在平时的语文教学、品德教学中也经常涉及到。作为测试题,题目叙述繁琐会直接影响学生读题的速度
和耐心。改为:“1949年10月1日到今年国庆节是()周年。”题意叙述简明扼要,考查目标明确清晰,题目的质量明显有了提高,便于学生正确答题。
三、 数据选择要精心推敲
命题时,教师选用的数据严谨与否将直接关系到学生答题的好坏。因此,教师除了要关注知识目标,考查学生理解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考虑题意符合算理逻辑、事理表达顺畅妥帖,数据选择科学规范、符合实际。
例如:“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9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命题者只关注了“三角形的周长是围成三角形的三条边长的总和”,忽视了直角三角形中的勾股定理,即a2+b2=c2 。显然,在这个三角形中,三条边的长度是不符合勾股定理的,是根本围不成直角三角形的。改为:“一个直角三角形,三条边的长度分别是6厘米、8厘米和10厘米,它的周长是( )厘米。”这样,不仅能考察学生对周长的理解,同时又注意了直角三角形本身的特性,即a2+b2=c2。
在精心选择数据的同时,还要把握一个原则,那就是宜简不宜繁,以适宜口算为主。把
节省下来的计算时间用于增加对学生思维品质的考察,对概念的灵活应用,对公式的恰当选择,对数学思想方法的合理使用上去。
四、 情境创设应切合实际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源泉。教师必须跳出“考试教育”、“题型教育”的框框,把数学知识的检测放置在现实的生活情境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实施“生活数学”的命题,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
例如:“游乐园一张门票20元,三(1)班有学生39人,买门票要花( )元。”在真实的生活中,学生出去活动,一般由教师带领,所以要算教师和学生一共的钱。另外这么多学生一般是有团体优惠的,可以享受团体票,但题目中根本没有提到这一点,这也与实际不符。改为:“6月1日,三(1)班39位同学准备和班主任钱老师到游乐园去欢庆自己的节日。买票时他们看到游乐园对团体购票有优惠,原来每张20元,现在购一张150元的团体票就可以让10人进去,他们进园最少需要花()元。”这样的试题既富有真实性和挑战性,又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让学生带着积极的情感运用学过的数学知识为班级设计买票方
案,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理解数学、运用数学。
五、 考查内容重理解应用
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表现在能够根据知识点的内涵,列举出一定数量的正例和反例;表现在能够将知识点从文字转换成符号的、图形的或口头的表述;表现在能够在几个知识点之间比较它们的异同,并认识到这些不同知识点所对应的不同解释。倡导学生对所学的知识能够融会贯通,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对知识的考查侧重于理解和应用,而不是简单的重现,防止学生机械记忆。
例如:“一年有( )个大月,( )个小月。”考查的是一些纯记忆性的知识点,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却很难鉴别出来。改为:“在劳动节、建军节、儿童节、国庆节、元旦、教师节、妇女节这些节日中,同在小月的节日是( )。”这是一道针对性很强的题目,借助全年中的一些重大节日这一背景,让学生在解答中触及这些重大节日的由来,检测了学生对社会知识的了解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本题不光侧重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而且还蕴涵着一种人文哲理,予学生以润物细无声的人性呼唤,给原本抽象严谨的数学命题增添了浓重的教育意义,情感教育真正是“润物无声”。
六、 题目设计显新颖别致
数学命题要促进学生发展,就应富有新意。让生动有趣、新颖别致的数学命题成为学生喜闻乐见的发展载体。有新意的填空题,取材新颖、立意深刻、背景公平,通常从社会现象、自然现象、生活现象、生产过程和科学实验等实践领域中寻素材和问题。它把考查能力放在首位,把计算与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糅合成一体,在设问内涵上下功夫,把考查变成极富情趣的智慧之旅。
例如:已知A=21×89,B=22×88,那么A○B。要比较两个数的大小,从题面上看,纯粹靠计算就可完成,学生一般悟不到题目背后隐藏的数学思想方法,更不会想到去寻规律,这样,命题就失去了它本身的考查功能,让学生再次陷入“繁”而“难”的传统命题窠臼。改为:
今年教师节是第几个 如果A=21×89 , B=22×88,要比较A和B的大小,我们除了可以算出它们的大小再比较外,还可以用学过的运算定律帮助思考。请在下面的□中填入合适的数,在○中填入符号。
A=21×89 B=22×88
=21×(88+1) =(21+1)×88
=21×88+□×1 =21×88+1×□所以A○B
把思考过程有条理地呈现给学生,最后的结果已退让至次席,其丰盈的过程可以很好地让学生自我建构一种思考策略,形成相应的数学意识。所以说,试题也是一种信息源,解题的过程其实也是一种蓄积“能量”的过程,是学生拓宽知识视野,完善认知结构,提升认识境界,增长人生智慧的过程。
命题是一种文化更是一种艺术。新课程背景下填空题的命题应是集生活内容、思想方法和语言文字于一体,体现人文性、生活性、趣味性、价值性和开放性。为了更好地关注学生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进步和全面发展,还应考虑命题的时代性、导向性、发展性,并兼顾学生的差异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激活灵性、张扬个性的平台,努力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能力,在解题过程中形成积极探索和力求创造的心理态势,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广阔的驰骋空间。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