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专业目录下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新专业目录下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摘要:职业教育专业目录是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应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变化,积极发挥引导性作用。教育部在2021年发布了新的职业教育专业目录,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数字化、智能化,新专业目录对会计专业毕业生的知识素养要求和职业技能要求提出了新的方向。为了完成中职毕业生所应达到的人才培养目标,应顺应新技术要求,提高中职会计事务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专科专业目录
关键字:新专业目录  会计事务专业  人才培养
一、新专业目录的执行背景
从2019年的职教改革20条,到2020年的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计划,再到2021年全国职教大会的召开,都能看出我们国家对职业教育是非常重视的。为了贯彻国家职教改革实施方案,加强我国职业教育的国家教学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各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教育部对职业教育专业目录进行了全面修(制)订,形成了《职业教育专业目录(2021年)》[[1]]
新的专业目录在科学的分析产业、职业、岗位、专业关系的基础上,对接了现代产业体系,统
一采用了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的三级分类,一体化设计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不同层次专业,共设置了19 个专业大类、97 个专业类和1349个专业[[2]]
新专业目录体现了以下特点:(1)强化类型教育,中等职业教育、高等职业教育专科、高等职业教育本科各层次之间,同一类的专业之间纵向贯通、横向融通。(2)一体化设计,从专业大类到专业类再到专业,同一专业类采用同一专业类顺序码,中职教育更加侧重综合性、基础性;高职教育更贴近岗位(3)统一了目录的框架,规范了名称分类。
新的专业目录中,财经商贸大类下设8个专业类,分别是财政税务类、金融类、财务会计类、统计类、经济贸易类、工商管理类、电子商务类和物流类。财务会计类下设会计事务专业,由原会计专业和会计电算化专业合并更名而来。
 
 
二、会计面临的新技术及新业态
随着信息科技的飞速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移动互联和物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传统的范式会计教育面临着巨大挑战。我国的会计核算工作模式,由最开始的纯手工模式的编制凭证,登记各种总账、明细账和填报表;到会计电算化时代的自动登账、填报表;再到新技术下财务机器人下的的基本全自动化的智能财务。
会计迫切需要转型发展,会计转型发展方向里,在内容上,体现为逐步由核算转成管理;在新技术应用方面,体现为由传统会计逐步转成智能会计。在人工智能、大数据背景下,企业的会计人员不再是单单的对业务进行核算,会计人员还要注意到前端业务及后端数据分析,完全可以根据数据使用者的需要进行业务财务融合,形成对应指标的财务报表,及时反馈动态化的财务数据;还能按照信息使用者的偏好习惯提供个性化财务报告;尤其是能够更为全面深入的分析处理财务数据,提高数据信息的高质量、高效率,使其转化成企业重要的信息,帮助企业实现科学决策[[3]]
在金蝶软件(中国)有限公司等机构的配合下,在中国会计学会会计信息化专业委员会的指导下,上海国家会计学院会计信息调查中心具体执行,经过不懈努力,完成了“2020年影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10大信息技术”评选活动,评选结果见下图:
再纵观我国现有的中职会计教学体系,甚至是整个会计职业教学体系,基本没有接触到影响中国会计从业人员的这10大信息技术。我们在培养学生时,由于基本没有接触到上述所说的10大信息技术,所教授的知识、技能是滞后于企业所需的,因此就会导致学生毕业后很难适应工作生活,会感觉所学东西无用于之地,导致就业困难。
三、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问题
1、目前课程体系中,财务核算类课程仍然处于主导地位
我们要为社会培养能做事,能做好事的技术技能人才,技术在高速发展,但目前的课程体系中,财务核算类课程仍然处于主导地位,而数字经济的到来,让会计专业面临了巨大的变革,社会需要的是不仅仅只会进行财务核算的会计人员。近年来会计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得到了高速发展,传统的重复性的编制凭证、登记账簿等核算工作又已经完全可以由财务机器人替代了。
业财融合得到了信息系统的有力支撑,电子支付、电子票据、电子档案等技术继而迈上了新台阶。会计行业呈现出企业共享、社会共享的新业态,财务共享新业态普遍迈向管理会计和智能化进程。财务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已成为行业普遍的共识。
为了让学生毕业后能良好适应工作需求,在培养学生时,我们是不是可以往两端延申拓展一下,从财务核算延展到前端业务,培养学生对电子票据的采集与整理能力等。从核算延展到后端分析层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过程性的动态数据的能力,依据财务数据,实现管理会计的回归。
2、配套课程资源开发力度不够
目前中职会计事务专业的主要课程基本都是核算类相关课程,要想延展到前端业务,培养学生对电子票据的采集与整理能力,或延展到后端分析层面,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过程性的动态数据的能力,都没有配套的课程资源可以使用。
3、师资建设跟不上
师资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关键保障。中职教师对新技术并不熟悉,不具备智能 会计教学能力,而且大部分老教师因为各种原因,并不大愿意主动学习新技术,承担信息化、数字化的课程。而新进的青年教师,虽然在校期间学习的都是最新技术,但缺少实践工作经验。
4、实训基地建设相对落后
信息技术更新的太快,实训基地的配套跟不上,特别是民办学校的实训基地更是落后,经费投入严重不足,而实践操作是技能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
5、校企合作不够深入
产教融合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虽然有开展校企合作项目,但仍存在以下问题:师资没有互通、资源没有互通等。
四、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的思考
1、开设拓展课程并开发拓展课程配套学习资源
在原有课程体系下,结合实际,考虑开展拓展课程,慢慢融入会计行业新技术,如开设电子票据的采集与整理拓展课程、财务大数据分析拓展课程、财务机器人UiBot程序编制等。时机成熟后,再进行课程体系重构,全面开设数字化的基础理论课、技能实操课。
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在校企融合的新理念下,各中职院校结合实际情况,对会计事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改革,培养面向大湾区中小企业、代理记账公司、财务咨询公司等新兴信息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的出纳员、会计员等。
3、技能证书考取
积极推行1+X证书,通过考取与会计行业新兴技术相关的证书,提高中职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就业信心。如1+X 财务数字化应用 (初级)、1+X 业财一体信息化应用(初级)、1+X财务机器人应用等技能等级证书(初级)等,实现书证融合。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