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3
悦读在英语教学中的实践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近段时间仔细研读了黄玉峰老师所著的《“人”是怎么不见的——杏坛真言之二》一文,很有感触。黄老师从母语教学、读写教学、高考批判、人的培育和教师的职责等5个方面阐述了自身的从教理念和感悟,许多地方对我很有启发。
虽然黄老师从事的是语文教学,而我是一名英语教师。但语言的教学有着异曲同工的特点,许多教学的观念与英语教学可以互相印证,相通相融。该书第一章以“还我琅琅读书声”为题,开宗明义,讲的是鼓励孩子们多读书,不能读死书的道理。如果把这个道理放到英语教学上,就是让学生们多接触课外的英语读物,培养他们学习英语的兴趣,提高他们的读写能力。
在本学期中我致力于悦读在二年级英语教学中的实践与研究。把网上下载的原版读物轮流借给孩子们阅读,这些英语读物寓教于乐,既有趣易懂,孩子们乐于亲近,又能够与日常单词、句子、语法教学中的难点环节相互补充,提高孩子们的读写能力。同时把下载的动画故事上传到QQ空间、微博或上鼓励家长陪同子女共同阅读,同时还会在课后与学生们交流读后感,
一来二去,许多家长都说自己的孩子比以前更喜欢学英语了,对我的努力表示感谢,并希望我能够坚持上传。工作得到肯定令我感到很欣慰,同时也对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黄老师在文章的第五部分中对教师“独立人格”的精辟阐述也进一步鼓励了我要求孩子们加强课外阅读的做法坚持下去。在过度追求应试教育的当下,我一直希望到一个既能够保证升学率又能够培养学生人格魅力的拐点。坚持课外阅读既是课堂教学的补充,更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多地汲取优秀的资源和养分,塑造完美人格。课外阅读没有应试的负担,能够轻松进行。孩子们更能够对其亲近,当作学习之余放松的一项娱乐活动进行。在阅读的同时潜移默化地进行着知识的积累,素质的养成和英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这些进步也许最终能帮助孩子达到“一板一眼”的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思想境界。
黄老师在文章中再三重申兴趣减负,只有有了兴趣才能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才能钻进去,才能有高效率。对此我愿意与大家共勉!
2013.11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二
闲暇之余,倚靠床头,认真阅读了黄玉峰老师所写的《人是怎么不见的》一书,看到教育界的一个个顽症,着实愕然。纵观现在中国的整个教育大环境,应试教育已然成风。家长把孩子当作追求功利的工具;教师坐镇,把学生当作机械练习的机器;初高中学生应付着大量的习题,挑灯夜战,连最基本的睡眠都被剥夺,这林林总总,不堪入眼的现象,俨然脱离了教育的目的和出发点,可见,中国的教育已经走入了一个死胡同——这绝不是危言耸听。
通过阅读,我看到了黄老师对教育现状的审视与反叛,欣赏他渊博的才识,佩服他敢说真话的勇气、敬重于他的人格魅力。作为驰骋在中学语文教坛多年,又极富经验的特级教师,他站在了人的角度剖析了中国教育的现状:学生,一个个阳关灿烂、充满朝气的个体,却在教育这根“指挥棒”的鞭笞下,被打得伤痕累累、遍体鳞伤。看看如今的学校,小学三、四年级就开始搞什么抽象性的分析:这是什么修辞手法呀!缩句的窍门在哪儿呢?这句话写什么呀?教师在课堂上如地雷般地狂轰乱砸,学生被搞得晕头转向,不知所措,而且更让人不可理喻的是教师还要求答案必须统一,学生想越雷池一步,有点个性化的想法,竟会被教师当场反驳,甚至批评,这些无不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已经走进了一个“怪圈”。试想,我们的学生在这样一种充满火药味的环境中学习,在这种枯燥乏味的模式下学习,他怎么能喜欢上我们的语文老师?他怎么能不对咱们的国语学习心生厌恶呢?
哎!我们的语文教学到底怎么了?我时时纳闷,听说读写,该积累的都不积累,该吟诵的不背诵,该记忆的不记忆,该规范写字的不好好写,该表述的表达不出,悠悠十二载,学生的腹中空如洗,学生的字写得歪歪扭扭,走到这一步,这真是我们教育界的悲哀! 面对如今教育界的这颗“毒瘤”,我们的黄老师一针见血地指出,学习语文,就要多读、多背、多看、多思、多议,词不离句,句不离词,让琅琅的读书声回归课堂,重赋语文教学活跃的生命力。是呀!黄老师讲的确实有道理,确实值得我们深思。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语文学习,如果没有量的积累就不会有质的飞跃,在课堂上,我们就应该让学生汲取篇章段落中的精华,吸收消化,最后化为已有。作为语文教师,我觉得就应该让学生从被动式的学习状态中解脱出来,在教师的引领、启发下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让学生多读一些经典、多记一些好词佳句,多参与课堂的探究,多引领学生走出校门,多看看外面的世界“游学”,我想,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会逐步提高。
时光流逝,一眨眼的功夫,我已经做了23年的语文老师,有时,我也常常感到困惑,很迷茫、甚至更多的无奈,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到底要给孩子们什么呢?读了此书之后,我的心顿时豁然开朗,它给我指明了今后教学的方向,背离语文学科本位的课堂我们不要,空中楼阁式的课堂我们不要,花里花俏的课堂我们不要,我们需要的是能自由呼吸、自由生长,返璞
在我眼前却又消失不见是什么歌归真,富有语文味的课堂,这是我们语文老师共同的心声,共同的愿景,真切期待语文“理想国”的出现。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三
振兴教育,从我做起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随想
中国教育体制确实受到社会大众的“讨伐”颇多,小伙伴们争论起来,也就一句话总结:经济地位,决定社会地位。采用文中的话说:“我们的教育怎么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人自由生长,是让人性升华,是要让人快乐,而我们的教育却给人带来痛苦,我们的教育是不是出了问题?是出了问题。”那么,问题出在哪儿?研读了黄玉峰老师的“‘人’是怎么不见的?”一文之后,颇有感受。文中黄老师的言词激昂,着重指出了对于基础教育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这,也是我们身在教育一线教师们时常思索的问题。
校领导也一直坚持提倡教师们学习交流各类教育文章及书籍,以求提高教师专业教学能力和提升教师个人教学素养。大家也都赞叹过国外的教育,如美国的、日本的或英国的等等。赞
叹之余便会感叹:以我们的力量能做什么?心有余而力不足,又不可能改变现有教育体制,更无能力加大教育投入。那我们到底能做什么呢?刚踏入教育岗位那会儿,迷茫过、挣扎过、彷徨过,而近两年,也算是成长了,既然个人力量绵薄,那就做自己呗!用微薄的力量,从我做起。我不能改变大环境下的教育,但是我有能力要求自己,有一点点小理想,有一点点小责任,有一点点小担当,有一点点小精神,从自身做起,在我们校园这个小环境中作一些改变,做一些力所能及之事。
    话说:“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理想毕竟不能与现实等同。理想中,孩子们应该个个可爱讨喜,个个听话乖巧,个个聪明伶俐;而现实中,面对孩子们的顽皮捣蛋、迥异个性,面对他们之间时常出现的小打小闹、惹是生非,面对他们的不听指挥、无纪律性等等,不得不让我和他们“斗智斗勇”的同时,还要拼上耐力和嗓音。(“高音”就是这样炼成的!)此时,“发飙”的我开始自我怀疑,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的能力。幸而身边的同事、老师们给我带来了无限的力量与继续努力的勇气,因为我们都站在教育战线的同一边。吴文静老师的“严而有格”,钱美琪老师的“严谨细致”,马燕彬老师的“雷厉风行”,吴军华老师的“博学多才”,王玮老师的“温柔可亲”,孙咏梅老师的“认真负责”,李岚老师的“求真务实”,赵燕老师的“矜矜业业”,傅筠老师的“统筹协调”,焦鹏杰老师的“敢于创新”,沈燕老师的“虚心好学”,
陈燕老师的“言行一致”, 叶文谊老师的“踏实肯干”,王沪徽老师的“文采飞扬”,孙廷元老师的“幽默风趣”······每个人身上都闪耀着自身的能量,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与借口去埋怨教育体制而不努力呢?就算有人有不同的看法,有不同的声音,又怎么样呢?难道为了一句话而邋遢做事?我想,那应该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模糊的记忆中,有这样一句话:我愿意做一滴水,我知道我很微小,但是当爱的阳光照射到我身上的时候,我愿意毫无保留的反射给别人。既然我们选择了教育事业,那么我们要学会“不抱怨、不排斥”,学会让自己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只要打心眼儿里喜欢,便也能从尘埃里开出花来。
其实,阅读本文时,偶有心绪不宁,毕竟文中多抨击教育体制,有无奈,有不满,有愤慨,但也在文中看到了希望,有对教育教学的建议、有对教师团队发愤努力的欣慰,有对教师刻苦学习的满意。阅读的同时也带动着我的情绪,颇为“劳累”的变化过程——从“激愤”到归于“平静”。
校运会时,一(1)班的小朋友在杨君琳老师的带领下完成了儿歌“我们都是小蚂蚁”的表演,印象深刻。因为我们教师队伍,也可以是一勤勤恳恳的“小蚂蚁”,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挥着自己的能量。而需要集体完成一件事情的时候,又能成为一支“团结友爱”的TEAM。从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直到成为一人的团队,成为一个充满教育正能量的小环境。
即使在教育过程中会存在诸多不如意之事,但也相信,振兴教育,可以从我做起,当每个人都有这样信念的时候,教育事业的发展还会远吗?如果大环境里“包容”不下小环境,那就努力让小环境里的教育正能量发散并辐射到大环境里的每个角角落落吧!
《“人”是怎么不见的》读后感四
教读书更教做人
                  ——读《“人”是怎么不见的》有感
近来,在忙碌的教书和班主任工作之余,读了毛校长推荐的黄玉峰老师的《“人”是怎么不见的》这本书,感慨颇多,佩服连连!感慨黄老师的“离经叛道”,感慨他的“直言不讳”,佩服他的“扎实功底”,更佩服他拥有一颗善良之心。
作为教书育人的老师,首先应站在育人的角度看待问题。黄老师书中很多篇幅都把“以生为本”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上。“以生为本”并不是教育改革的口号,更不是教师拿来写文章的理论标签。在我们的教育中,教师应该有这样的意识:关心学生的内心需求,保护他们的隐私,尊重他们,这才是“以生为本”的第一步。接下来,重要的便是如何把意识化为行动,如
何把意识付诸实践。我们时常感叹如今的老师非常忙碌,但是忙碌之中有多少是真正对学生的发展有益的?这让我想到了我们学校每一届一年级新生都能在学校门口的电子屏上收到生日祝福,小寿星的名字每天滚动播放,充满人性化的举措让孩子们喜欢上了自己的学校,喜欢自己的学校便是学习驱动力之一。可想而知,把理念化作行动,融于我们的教育细节中是何等重要!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