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课堂:《礼记·学记》“禁于未发之谓豫”
字面理解:禁于未发——防患于未然,用疏导的方式,让其不出现。
需要防范的孩子的问题:撒谎、不良行为习惯、任性、身体不好……,总体来说用“贪”、“嗔”、“痴”、“慢”来囊括
故事引导:大禹治水,鲧用堵的方式,治不住,最后被处死;禹用疏的方式,把问题疏导掉,水治住了。
问题思考:我们教育孩子,应该用鲧的方式还是应该学大禹呢?
案例反思:
《死刑犯吃奶》
有个孩子,很小的时候,在别人的菜园子里玩耍的时候,看到别人园里的蔬菜,觉得很好看,也好吃,就偷偷藏了,拿了回家,给母亲。母亲很开心,觉得自己的儿子那么小,就知道把别人家的东西拿回家,是个顾家的人。于是就夸奖他。孩子得到称赞,以后喜欢什么就偷偷拿回家,母亲总是很欢喜。
渐渐的,孩子长大了。他越拿越多,一开始偷偷的拿,被人发现就抢。终于有一次和同伙抢劫,被官府抓住,判了死刑。临行前,母亲哀哭着到了刑场。临刑前,监斩官问他死前还有什么要求,一定尽力满足。做儿子的说,我只有一个要求,想再吃一口母亲的奶。
母亲悲痛欲绝,这么个小小的要求,怎能不答应。母亲掀起衣襟,露出早已干瘪的乳房。儿子扑到母亲怀里,一声惨叫。母亲的乳头被儿子咬了下来。儿子悲愤地说:“母亲,若是你在我将瓜菜拿回家时,就阻止我,今天我怎么会命丧黄泉!”
所有孩子问题的起因:家长“利令智昏、欲令智迷”
问题 | 孩子的表现 | 问题主要的起因 | 疏导防范的方法 |
贪 | 占有欲强 | 用物质鼓励 | 充分认知到物质鼓励的弊病,用正当的方式鼓励,尤其重要的是鼓励孩子的道德,而不是能力。这样让孩子建立起责任以及兑现了责任、让他人得益后自己内心所产生的喜悦,由此产生能力和自信 |
要什么有什么 | 不能要什么给什么,深知这样的爱其实是害,是用自己柔软的手来扼杀孩子。 建立理智,让孩子知道什么是“该”要的,而不是什么是“想”要的,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做想做的事。 | ||
什么都要超过别人 | 过分好胜心 | 好胜心需要引导,不是要胜过别人,是要胜过自己,这才叫真正的勇者,有能量的人。 不要与别人比,人比人气死人,这是不幸福的根源;要跟自己比,优点越来越多,缺点越来越少,这样就能趋善避恶,获得幸福美满的人生。 | |
名利、饮食、男女等欲望强烈,不满足 | 不良媒体引导 | 回避不良媒体。基于现在的实际情况,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应该过滤回避,要经家长精心选择后才给孩子看。 情爱、暴力、贪恋、赌骗、心机、魔幻、争风吃醋等等与道德违背的都应该过滤掉。 | |
家长自身不良习惯 | 改变自身不良习惯,要做孩子的榜样力量。不让孩子看电视自己就不该看,不让孩子赌博自己就不该赌,不喜欢孩子玩游戏自己就不该玩,食不语、惜福、不贪零食…… | ||
家长是非不清 | 家长应该多看圣贤书籍,特别是经典,不要迷恋当代的教育理论。因为当代理论没有经过时间的检验,还在不断的完善中,更何况创造这些理论著书立作者,大都带有名利的目的,“利令智昏、欲令智迷”,智慧没有真正显发,所述的大多是片面的,考虑也是不够长远的。 | ||
嗔恨 | 嫉妒心、嗔恨心、报复心强 | 占有欲强 | 平时引导孩子好东西先分享,告诉孩子能给予别人才是真富有,这样的孩子能量高。 在家里吃饭,爸爸应该先动筷子给爷爷奶奶夹菜,然后孩子给爸爸妈妈夹,这个次序不能颠倒。 |
护短 | 家长要保持清醒理智,对于孩子的长处要鼓励,短处要认知。要知道一个人一生的坎坷,是因为自己有短处,如果护住了短处,就是让孩子多摔跤。 要感恩所有让我们看到自己问题的人,他们都是贵人。 | ||
自私 | 家长要有大爱的心,爱人、爱物、爱事、爱一切。心中应该首先想着他人,并以此引导孩子,形成换位思考的习惯,让此习惯成为下意识。 平时在书院和公共场合,要扮演所有孩子的家长,注意力先放在他人孩子的身上。 | ||
逆反 | 让他没有感受到爱 | 给予他真正的爱。这个爱不是百依百顺,而是适时的、得当的。不吝啬爱语、鼓励、拥抱、亲吻,也不吝啬关键时候的斥责、磨练、考验。自己和孩子都应该知道,满足不代表爱,温室的花朵不长久,而那种鼓励、历练乃至于挫折、责骂都是爸爸妈妈爱的表达方式。 如果原来与孩子感情有隔阂了,要先修复,更要给予大爱,让孩子知道您是真正爱他的。缺乏了爱的基础,孩子感受不到爱,之后所作的一切就不再是教育了。 | |
家庭社会不和谐 | 和谐家庭、和谐社会的建立至关重要。我们如果不能改变社会,一定要先改变家庭。 走出自己应该走的那一步,把面子里子都扔掉,用自己的行动来感动家人,修复伤痕,建立起夫妇、父子、兄弟等和谐的人伦关系。 | ||
暴力倾向 | 不良媒体引导 | 回避不良媒体。基于现在的实际情况,电视、报纸、网络、手机等应该过滤回避,要经家长精心选择后再给孩子看。 暴力、血腥、赌骗、心机、魔幻、争风吃醋等等与道德违背的都应该过滤掉。 | |
未引导孩子萌发慈悲心 | 多亲近大自然,多体会生命的价值,多关怀弱势体,多明白他人的难处。 让孩子尊重生命,乃至于小蚂蚁的生命亦然,因为他们也有自己的妈妈。可以多参与放生和大病救助活动,分享他人得到生命的救护时的那种快乐。 多看《护生画集》等善书,讲述这方面的故事。 | ||
傲慢 | 嫌贫爱富、爱慕虚荣 | 家庭社会不良引导 | 以家人之名二哥结局 家长要懂得平等的重要性,明白三人行必有我师的道理。 平等不代表一样,但平等代表着每个人都应该尊重,每个人都有他的价值,有他的不可替代性。 |
追求名利,瞧不起人 | 不恰当鼓励 | 不应该过多地鼓励孩子的能力,应该鼓励孩子的道德。 比如好的鼓励用语:孝顺、努力、坚持、坚强、奋进、开朗、仁慈、不怕挫折、有奉献精神、擅于思考等等; 不好的鼓励用语:聪明、能干、厉害、漂亮、身材好等等。 | |
优越感 | 父母自己不应该有强烈的优越感,那怕自己再富有、再能干、再聪明、地位再高。 要引导孩子并做好带头榜样,平易近人,懂得给予,告诉孩子现在我们所得到的一切都是他人成就的,要珍惜与别人的缘分,要感恩别人。 | ||
不顾别人感受,有控制欲 | 自我为中心 | 不要什么都围绕着孩子,不能总把孩子放在第一位,真正的善的关注,是把孩子的德行放在心里,对毛病更要防微杜渐。 在家庭中形成长辈第一的氛围,家长也带头形成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的习惯,尤其不能只考虑孩子的身体,更应该考虑孩子的道德和将来。让孩子知道应该以他人为中心,为人服务让人满意才是真幸福的价值观。 | |
不懂礼,不尊重他人 | 没有恭敬心 | 行为习惯方面的恭敬,是要家长演出来的。故此家长自己要对长辈恭敬,然后引导孩子恭敬长辈,恭敬身边每一位人。 心地里的恭敬,是要引导出来的。首先要让行为成为习惯,其次可以讲一些谦德受福的故事,再就是引导孩子看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包括缺点也是对我们的警示,他们都是我们的老师。 | |
痴 | 是非不明,短视 | 经典学习少 | 多诵读经典,多听听圣贤人讲的道理。 |
不明理 | 多讲圣贤人的故事,引导孩子学会深度和广度考虑问题,不要只关注现在的得失,要把眼光放长远,要关注未来乃至。 | ||
得过且过,思维不够活跃 | 缺少启迪 | 多讲故事,包括圣贤故事、人生启迪、因果故事、好的价值观方面的。 多引发孩子自己的思考,不要习惯性的直接给结论、给方法,不要代他去完成。 | |
胆大妄为 | 不懂因果 | 讲因果故事,特别是记载详尽可靠的。遇事情多分析其因果,让孩子知道有因必有果,有果必有因。 | |
总有解决不完的问题 | 教育不得法 | 多学习传统文化教育之法,擅于体会古人之存心和教育的次第,然后古为今用。 不迷信西方人和现代的教育理论,要沉淀,要思维,要总结,活学活用——就是从存心上去体会他人的方法,自己来用。 保持教育的理智,不跟着情爱走,不跟着烦恼走,不跟着脾气走。 | |
虚荣心 | 没有正确的追求 | 家长要检点自己有没有虚荣心,有没有爱财、爱名、爱美、爱享受。树立孩子正确的荣辱观,让孩子知道应该活在现实中,做力所能及的事情,不做非分之想。自己努力而获得的东西才是最可贵的,不劳而获是可耻的。 人的思想越富有,对物质的追求就越少,就越不虚荣。 | |
撒谎 | 教育太过严厉 | 不要用严苛粗暴的教育方式,这样孩子会因为承担不起错误的后果而撒谎。遇事要先了解动机,细问经过,需要引导他来正视错误,并帮助他承担起过失,并妥善处理好结果。 | |
纵容过失 | 万事慎于始,严肃对待第一次和每一次错误行为,对再三犯屡教不改的应该扑责。 | ||
缺乏敬畏教育 | 开导孩子骗人其实除了自己谁都骗不了,更何况天地有眼,因果无情。多讲述撒谎恶报诚实善报的案例故事,鼓励孩子承认错误,鼓励孩子诚实守信。 | ||
故事引导:
《扁鹊三兄弟》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
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分享:
扁鹊是神医,但他最崇拜他大哥,这不是过谦之话。上医医心,中医医人,下医医病;上医治未病,下医治已病。这些都告诉我们圣贤人的智慧是防患于未然,处理问题要从根本处着手,就像浇花、浇树要浇根一样,根抓好了,树就长成了;因解决了,果就不会出现。
最后用两则故事做个总结,希望我们的孩子都能成为圣贤人。
《孟母三迁》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和母亲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和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之后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居住在了这个地方。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
孟子的成就离不开母亲的智慧,如果当初不搬家,是否我们中华民族会少了一个圣人?
《伯愈泣杖》
汉朝时有一个大孝子,叫韩伯愈。他的母亲在他犯错时,总是严厉地教导他,有时还会打他。待他长大成人后,当他犯错时,母亲的教训依然如故。有一次母亲打他,他突然放声大哭。母亲很惊讶,几十年来打他从未哭过。于是就问他:“为什么要哭?”伯愈回答说:“从小到大,母亲打我,我都觉得很痛。我能感受到母亲是为了教育我才这么做。但是今天母亲打我,我已经感觉不到痛了。这说明母亲的身体愈来愈虚弱,我奉养母亲的时间愈来愈短了。想到此我不禁悲从中来。”
如果当初伯愈母亲没有严格的教导,会不会有这样千古流传的孝子事迹?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