锦鲤的起源与发展
锦鲤的起源与文化
周景王十三年,即鲁昭公九年(公元前533年),孔子十九岁,娶宋人亓官氏之女为妻。一年后,亓官氏为孔子生下一子。孔子当时是管理仓库的委吏,得到鲁昭公赏识。鲁昭公派人在泗河里到一条红的大鲤鱼,送给孔子以示祝贺。孔子以国君亲自赐物为莫大的荣幸,因此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所以现在曲阜、泗水人都一直把鲤鱼叫做红鱼而不叫鲤鱼,这就是最早有颜鲤鱼的记载。
唐朝陆龟蒙所作《奉酬袭美苦雨》:“层云愁天低,久雨倚槛冷。丝禽藏荷香,锦鲤绕岛影。”这是我国古代诗词中首次出现锦鲤,也是现今世界上最早的锦鲤名称使用记录。
至宋代时,观赏鱼开始了从野生转为人工饲养的阶段。最初南宋皇帝赵构在杭州的皇宫中建造鱼池饲养金鱼,将金鱼单独饲养在池塘中,并与其他野生鱼类分开饲养。这时的金鱼包括锦鲤和锦鲫两大类,宋人有载“今中都有豢鱼者,能变鱼以金,鲫为上,鲤次之。贵游多凿石为池,寡之檐煽间,以供玩。问其术,秘不可言,或云以闻市垮渠之小红虫饲。凡鱼百日皆然。”可见金鱼和锦鲤已经被单独饲养,但锦鲤不如金鱼观赏价值高。在现代,很多观赏鱼养殖场仍然沿用其中捞取红虫来喂养金鱼的习惯。
金鱼是什么鱼演变来的
南宋灭亡后,金鱼由皇宫流入民间,至明朝民间艺人开始将金鱼养在陶缸和木盆中,并开始有意识的人工选种。至明朝末年,金鱼的体已经由单一的金黄发展到白、红、红白、五花等,体型也有纺锤形发展到短身、双尾、长鳍、龙睛等,金鱼的快速发展使得锦鲤在其中的选育被忽视了。
近代锦鲤传入日本,经由日本的培育,出现了现在的锦鲤。许多优良品种都是日本培育出来的,也因此许多锦鲤都是用日本名称来命名的,如锦鲤品种中的红白、大正三、昭和三是最初培育出来的,所以是锦鲤中的代表,被称为御三家锦鲤。目前锦鲤已达十三个大类119个品种。
锦鲤养殖业在我国兴起是二十多年的事,目前我国的锦鲤养殖业已初具规模,在广东、福建、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山东、 湖北乃至东北地区都获得快速发展,广东的养殖面积就超过3万亩,年产值超过10亿元。2003年以来,山东的锦鲤获得了快速发展,其中高唐县发展养殖面积5000余亩,规模养殖场18家,生产优质锦鲤鱼苗过亿尾,产值2亿元,开发出“富贵红白”、“富贵三”等锦鲤新品种。但是由于我国对锦鲤的研究起步较晚,投入少,亲鱼和种苗都受日本的限制,造成国产锦鲤的品质不高,价值较低,可观赏性低,从而严重制约了我国锦鲤产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爱上锦鲤:锦鲤文化在中国
          王占海、王金山:中国金鱼品种的演变与现状
          龙巅观赏鱼社区百科

版权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互联网,仅供演示用,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QQ:729038198,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